专栏名称: 男孩派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架构师之路  ·  我抢跑了,跟顶级专家学DeepSeek去... ·  2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神了!最大化deepseek潜能 - ... ·  3 天前  
美团技术团队  ·  预测技术在美团弹性伸缩场景的探索与应用 ·  昨天  
高可用架构  ·  一次线上生产库的全流程切换完整方案 ·  3 天前  
Java架构师技术  ·  SpringBoot+Flowable:一个 ... ·  3 天前  
Java架构师技术  ·  SpringBoot+Flowable:一个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男孩派

过年,不要在饭局上“献祭”你的孩子

男孩派  · 公众号  ·  · 2025-01-31 09:00

正文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有自尊的孩子,才能学会自信。

别再为了父母的面子,献祭孩子最宝贵的自尊。

——虎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焦虑、内耗、烦躁、遇事一点就着……

妈妈不是脾气差,而是“能量”太低了

2 月10日 早上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3招帮你走出焦虑困境,做高能量的妈妈

▽▽▽

作者 | 可乐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过年,本该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时刻。

但今年,我却在餐桌上目睹了一个孩子被“献祭”的全过程:

我去表舅妈家吃饭,表弟十岁的儿子嘉嘉也在。

酒过三巡后,喝得满脸通红的大表哥,突然指着嘉嘉,扯着嗓子喊:

“嘉嘉,听说你这次期末考试数学才考了75分,这成绩可不行呐!以后只能去扫大街喽!”

说罢,仰着头大笑起来。

周围几个亲戚,也跟着附和了几句。

原本高高兴兴的嘉嘉,笑容一下子僵在了脸上,两只小手不安地揪着衣角,小声嘟囔着:

“这次题难,下次我一定能考好……”

可嘉嘉的辩解很快就淹没在了亲戚的哄笑声中,他只好用求助的眼神望向妈妈。

没想到,妈妈却笑着对大表哥说:“这孩子就是贪玩,心思根本没放在学习上,您说得对,回头我可得好好敲打他。”

嘉嘉难以置信地看着妈妈,大大的眼睛里盛满了委屈。

大表哥见状,更来劲了:

“哟,怎么不说话啦?不会被我说中了吧!

你看你小堂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你可得加把劲,不然以后堂弟当大老板,你就只能给他扫厕所啦!”

嘉嘉的爸爸也在一旁添油加醋:“看看人家,再看看你,羞不羞啊!”

这一刻,嘉嘉的小脸憋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大表哥还不罢休,继续调侃道:

“怎么要哭了,这么娇气以后怎么保护女孩子?该不会见着女生就哭鼻子吧!”

说着,还模仿起嘉嘉的样子,又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嘉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只见他从椅子上跳了下来,边哭边朝里屋跑去。

大表哥挠挠头,尴尬地说:

“哎呀,我就是开个玩笑,没想到这孩子反应这么大。”

想起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

“想要摧毁一个孩子,就当众出他的丑,当着外人的面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过年期间,很多父母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或是为了自己有面子,或是不好跟亲戚翻脸,任由别人拿孩子找乐子。

却忽略了,那个在大庭广众之下颜面扫地的孩子,心里会有多伤。

过年期间,下面这四种“献祭”孩子的行为,一定不要再做了。

随意散布孩子的隐私

电视剧《妈妈圈的流言蜚语》中有这样一幕:

逢年过节时,妈妈田丽娟总喜欢将话题往自己女儿身上引,甚至会口无遮拦地把孩子的隐私当作谈资。

比如,女儿跟班里的一个男同学关系不错。

被田丽娟察觉后,就当成了八卦,在聚会时讲给亲戚听:

“我发现我家孩子好像喜欢班里的某某,小孩子的感情还挺纯真的。”

女儿听后,顿时觉得颜面无存,又羞又恼。

在这个本该热闹温暖的时刻,只有她一个人陷入了无尽的难过和愤怒中。

很多时候,大人觉得没有恶意的“八卦”,落在孩子的头上,却很可能成为一生难以愈合的伤。

有专家做过一份关于“秘密”、“隐私”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

98%的孩子不喜欢被人公开揭露秘密,而当自己的隐私被他人得知时,83%的孩子会产生严重不安、烦躁、恐惧等心理。

网友@小茶回忆道,自己年幼时玩鞭炮,曾不小心磕掉了门牙,导致说话漏风。

小茶感到很丢脸,谁问都是三缄其口。

可没想到,过年和爸爸一起参加饭局时,别人又问起小茶为什么不说话,爸爸便绘声绘色讲述了小茶当时摔得一嘴泥巴和血水的事。

而这,也成了小茶走也走不出的噩梦。

如今,她根本见不得人家笑,总不自觉地认为人家是在嘲笑她,活得拧巴而压抑。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再三提醒父母: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希望有一个隐秘的空间,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将永远不能长大。”

孩子的隐私和秘密,是他们通向成长的一扇门。

而强行“解密”、公布孩子的隐私,只会摧毁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关闭孩子的心门。

过度谦虚贬损孩子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过度谦虚却是一种矮化。

心理咨询师周鑫就分享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有个男孩,在班里一向成绩优异。

然而,过年家庭聚会,当亲戚们夸孩子聪明、成绩好时,父母却谦虚道:“他就是运气好,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这孩子平时可贪玩了,都是小聪明”。

男孩原本满心欢喜,听了父母的话,好像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开始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只有小聪明。

后来,这个男孩更是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成绩也是一次不如一次。

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效应”告诉我们:

一旦被赋予某种期待、标签或评价时,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人们都会在潜意识中去迎合这些预期,表现出符合这种预期的行为。

小孩子更是如此。

他们不懂父母对自己的刻意贬低不过是人前的一种谦虚,他们只会把这些差评当真,然后朝着令人失望的方向狂奔而去。

综艺《少年说》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女孩炜珊从小多才多艺,但她却自述有个“坑”女儿的爸爸。

一次家庭聚会上,爸爸向朋友们炫耀自己的女儿唱歌好听,并让炜珊现场唱一首。

然而,炜珊一曲结束后,爸爸却又故意谦虚,说她“唱歌跑调、五音不全”,还说炜珊没有遗传到自己的天籁之音。

直到很久以后,炜珊才哭着向爸爸袒露,自己当时听了这些话真的很难受,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敢当众唱歌。

我们的孩子还小,很多时候,他们小小的世界里只能装下父母。

所以,别再让自己脱口而出的自谦和贬损,成为刺进孩子心头的匕首。

拿孩子跟别人作比较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

每当春节,全家老小聚在一起时,饭桌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赛场,四处都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

个子不够高的孩子,会被父母抱怨:““宝宝,你怎么长得比别人慢?”

性格调皮的孩子,会被父母批评:“你不能像弟弟妹妹一样乖一点吗?”

当然,还要比成绩,拼才艺……

总之,一定要在孩子中间分出个高低胜负来。

但就像作家刘墉说的:

“那些生活在被父母比来比去阴影里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体会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赏。

他们的内心就像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缺乏原本属于一个孩子的生机和活力。”

父母凡事都想一较高下,很容易把生活变成战场。

最终,让孩子在时刻紧绷的状态下被消耗了能量,丧失了童年的快乐和天真。

这一点,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便深有体会。

之前,徐凯文和一位老教授的科研计划出现了部分重合,经过比较和评估,最终,领导选了老教授的方案。

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却让徐凯文许久也走不出来,甚至一度对老教授产生了怨恨。

经过漫长的自我疗愈,他才终于意识到,这跟自己童年经历脱不了关系。

小时候,母亲总是喜欢拿他跟别人作比较。

一次,考试的题目很难,但徐凯文考出了90分的高分。

当他兴冲冲告诉母亲时,母亲却说:

“不就是90分吗?隔壁的XX还考了95分呢!”

这句话就像一颗钉子,深深扎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一个无法痊愈的伤口。

每当他不如别人时,这个伤口就又会发炎、化脓,直到这一次,他的方案又被老教授比了下去,埋藏已久的伤痛便彻底爆发了。

其实,比较是偷走幸福的小偷。

有的孩子可能成绩不如别人好,但孝顺善良,懂得心疼父母;

有的孩子可能没那么多才多艺,但他积极乐观,是周围人的开心果。

与其处处比较较劲,倒不如多关注孩子的长处,用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滋养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逼迫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

今年嘉嘉跑回房间大哭后,我也想起了去年过年发生的一件事:

我儿子平日里特别热衷于收集动漫手办,久而久之,攒了好几排,平日里,他会时不时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擦拭,还会兴致勃勃给我讲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

过年期间,朋友带儿子阳阳来我家做客。

一进门,就被儿子的手办吸引了目光。

阳阳拿起其中一个,翻来覆去地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

朋友见状,半开玩笑道:“这玩具我们阳阳要是也能有一个,可不得高兴坏了。”

我听完,有些纠结。

一方面觉得儿子肯定不愿意,但另一方面,又担心朋友觉得我太小气。

犹豫了片刻后,我还是决定“牺牲”儿子,便笑着对阳阳说:“阳阳喜欢的话就把这个带回家吧。”

阳阳听后,兴奋得跳了起来。

这一幕,正好被我儿子撞见,他一脸气愤地跑过来质问我怎么能把他的手办送人。

我碍于面子,不仅没道歉,还出言训斥了他一番。

儿子气得跺了一下脚,抹着泪跑回了房间,再也不肯出来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肯再给我讲手办的故事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