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
盛唐这几位诗人,虽然彼此之间都有过诗歌酬唱,
但并
不是所有人都是“真朋友”。
比如李白出翰林后,曾与杜甫、高适在梁园一聚,还留在了“千金买壁”之典,但实际上李白和高适的关系就很一般。
李白因“永王案”入狱后,曾写信求助于高适,高适权衡过后,并没有施以援手,毕竟他是平永王乱的主帅,这事可大可小。
换句话说,李白和高适一生仅仅见过两次面,每一次都是喝得酩酊大醉,而且相聚的时间也很短,根本谈不上什么交情,认识而已。
杜甫不同,他崇拜李白的诗,把他当成了偶像,所以李白入狱后,杜甫一直在四处打探,也写了很多诗和信给李白。
但李白都没有做回应。
李白和杜甫,一生共见过三次面,自兖州一别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时至李白入狱,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
当初分别时,杜甫写下了: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白回赠: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那以后,李白就没有再为杜甫写过诗,倒是杜甫为他写过很多,如《春日忆李白》、《梦李白》、《赠李白》、《冬日怀李白》、《天末怀李白》等。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杜甫写给李白的,倒不是李白“不讲究”,而是他的朋友太多,多到他自己也数不过来。
而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若是对谁都友善,那他就把谁都不放在心上。
不像高适和杜甫之间,杜甫落难时,高适和严武曾多次出手相助,还帮他在成都建了“浣花草堂”,这种有“人间烟火”气的交情,往往更加瓷实。
正如杜甫写给高适的诗: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为什么我们讲杜甫,要先从“朋友”开始说起呢?
因为杜甫的大半生,都是靠朋友接济才勉强度日的,相比于“当官梦”,与他有交集的这些人,才更值得讲。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为“五姓七望”中的顶级豪门,和京兆韦氏有“去天尺五”之称,仅在唐朝,就出过十几个宰相。
而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更是武周时期的“社牛”,他
被贬
官时,以陈子昂、宋之问为首的40多位才子纷纷作诗相送。
杜甫的父亲杜闲官兖州司马,母亲为“清河崔氏”,皆是名门。
所以,杜甫的早年生活很逍遥,一直过着裘马轻狂的日子,包括遇见李白时,杜甫还在四处漫游。
不过受家庭熏陶,杜甫少有志向,这从他的《望岳》中即可体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作于公元736年,当时杜甫只有24岁,刚刚在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未能高中,索性登山一展胸怀。
那时候他太年轻,家世又好,不会因为一次落榜而感到沮丧,反而踌躇满志,蓄势待发。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出翰林,在洛阳遇见杜
甫,两人一见如故,虽然杜甫要比李白小11岁。
这次见面,可能是中华古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见面了,“诗仙”和“诗圣”由此开始,引领风
-
骚近千年。
之后,杜甫和李白漫游梁宋,又遇见了高适。梁园一聚后,杜甫去了齐州,所以又与李白在齐鲁相遇,两个人除了饮酒赋诗外,还相约一起寻仙问道。
在
兖州,李白和杜甫一起拜访了高隐范居士,这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此后,他们俩的命运就走向了各自的分岔口。
公元747年,35岁的杜甫开始求仕,赴长安参加科举,他的人生也开始急转直下。
因奸臣李林甫自导自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后,信心满满的杜甫再次落榜,于是开启了拜谒之路
。
并困居长安近10年。
落榜后,杜甫觉得委屈,就给时任尚书左丞的韦济写
了一首诗,题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在这首诗里,杜甫既表达了自己崇高的理想,也希望
韦济能为他荐官,让梦想更近一步。但此时的李隆基早已不问政事,对招纳贤才这件事就更不上心了,所以杜甫要在四年后才有一次机会。
公元751年,玄宗决定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
的三大盛典,于是杜甫献上了自己写的《三大礼赋》,得到了李隆基的赏识,为此还亲自为他主持了一
场一个人的考试。
不过,杜甫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重用,仅仅是待制集贤院,不巧的是,掌管集贤院的人正是李林甫,所以杜甫迟迟没有获封。
一晃,时间又过了四年,已经44岁的杜甫终于获官,但是很小,仅仅是河西尉。杜甫不满意,拒不就任,吏部没办法,就又给他换成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所以杜甫有诗: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得官之后,杜甫回家省亲,还没进家门就听见了哭声,原来是他的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此时距离杜甫离家,已经快10年了。
可当官之后,杜甫的好日子也没有来临,未来等待他的将是更多的苦。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
次年长安失陷,玄宗避蜀,当时很多大臣都被安禄山俘虏,这其中就有王维和杜甫。但杜甫当时的官太小,诗名也不大,安禄山嫌累赘,就把他给放了。
不久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为唐肃宗。
杜甫闻讯后,决定投奔新君,但当时两军正在凤翔对垒,杜甫需要穿越火线才能见到李亨,所以后来杜甫在诗中写: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其状甚惨。
随后,杜甫授左拾遗,为谏官,也正是他渴望的官职。遗憾的是,此时的唐肃宗还没学会怎样做皇帝,外有战事,听不得太多劝谏之言。
因此,在营救房琯这件事上,杜甫言辞激烈,触怒了唐肃宗,哪怕有宰相张镐帮着说好话,杜甫仍旧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一些琐碎的事。
唐肃宗言杜甫时,甚至说:
帝自是不甚省录。
从那以后,杜甫的“当官梦”就彻底破碎了,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生存的问题,拖家带口,连吃一顿饱饭都成了难题。
公元758年,杜甫离开华州,开始四处避乱,这期间他见到了许多民间百姓的凄苦之状,所以写下了著名的“三别”“三吏”。
次年,心灰意冷的杜甫彻底放弃了华州的官职,决定前
往蜀中,那是他儿时住过的地方。
时高适任蜀州刺史,所以在他和严武的帮助下,杜甫盖了“浣花草堂”,一家人终于有了落脚之地。
并且,严武还表荐杜甫为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所以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不过杜甫没干多久就辞职了,因为年纪大了,眼疾让他不得不远离那
些文书。
那年深秋,一场暴风雨掀翻了杜甫草屋,因此杜甫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发自于杜甫内心的呼喊,他宁愿用自己一死,换天下读书人能有个栖身之所,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然
而命运的天平并没有向他倾斜。
公元765年,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杜甫又一次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再次携家带口,前往夔州投靠都督柏茂林。
在行船的路上,杜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旅夜书
怀》:
在夔州,杜甫得到了柏茂林的照顾,不但有了田地可耕,还雇佣了工人打理果园,这是他人生晚年,短暂的温暖时光。
不过此时距离杜甫去世,也仅仅剩不到5年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