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岩画就是人类刻在石头上的“日记”,是沉淀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石刻史书”,目前仍有诸多秘密尚未破解。正如考古界的一句名言:“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
中国是岩画资源大国,从北到南,远古的先民们在岩石上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今天地理君就来带你一起看看,这些早期人类的“生活日记”。
贺兰山,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其东西宽50多公里,南北长200多公里,在塞北大漠将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界分在南北。
贺兰山脉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9月
摄影/杨宏峰
在这条峰峦叠嶂、岩壁险峭的山脉中,分布着极为丰富的岩画遗存。亿万年前形成的岩石,提供了刻画岩画的条件,稀少的降水量,使雨水对岩画的冲刷与侵蚀减少,也使那些刻在石头上的“贺兰山文身”添加了寿数,为我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社会生活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
太阳神岩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月
摄影/袁蓉荪
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知名度最高的岩画,发现于宁夏贺兰山贺兰口。磨刻在距地面19.5米的山体之上,略呈俯视状,似在俯察和护佑芸芸众生,是居住在贺兰口的先民们祭祀、膜拜的重要对象。
在贺兰山上万幅的岩画中,人面像极具特色。有学者认为,放眼整个地球的岩画图系,在岩画图像中最普遍的人面像,大多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这个地区有11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人面像岩画,但在远离环太平洋的贺兰山却以近千幅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最集中、图形最丰富的地区。
叙事性狩猎场景岩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月
摄影/王彤
贺兰口,一只岩羊似乎在张望山体上的岩画。这幅岩画表现的是一幅叙事性狩猎场景:画面左上方一人拉弓射箭,射向一群向前疾奔的动物,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小的动物却没有与其他动物一起遁逃,而向着猎人的方向仰首张望。有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猎人饲养的“猎犬”。
也有学者通过对岩画的解读,认为贺兰山岩画不仅见证了生活在这里的少数部族的原始崇拜、生活场景,也见证了贺兰山地区的人地关系演变。
从贺兰山地区的岩画中鱼、水禽等图形到双峰驼、羊、犬、老虎等动物画像的出现,似乎证实贺兰山走过了一个从水产丰足到牛羊遍地再到降水稀少乃至干旱屡降的环境恶化路径。而大麦地岩画中的祈水图,更是突出了岩画晚期的人们对水的渴望。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流域,拥有数量庞大、内容多元的岩画遗迹,不仅揭示了大河之畔数千年前的岁月图景,也弥补了历史和考古研究中重要的缺环。好似一卷卷彼此联结又各有主题的篇章,被河流“装订”在一起,谱写出一部属于长江的,古老而磅礴的“大河之书”。
在楚玛尔河与通天河交界处寻找岩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10月
供图/甲央尼玛
通天河分布的庞大岩画群,恰如一部巨著的“上、中、下”三卷。根据断代分析,时间跨度为距今约3500年到2000年之间。这部长卷,足足写了一两千年的时间!
上游即通天河早期岩画多在曲麻莱境内,地貌多草甸缓坡。多使用拙朴的通体敲凿法,即用尖状工具在岩石上垂直击打,密密麻麻无数凹点连成片,构成如同剪影般的图像,约有1000个单体图像,距今3500—3000年,代表岩画点有昂然岩画、勒池岩画、格麻岩画等。
格麻岩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10月
供图/玉树州博物馆 尼玛江才
格麻岩画位于曲麻莱县秋智乡境内。此幅岩画位于半山腰一块散落的巨石上,共计7个图像。为狩猎主题,出现了射手、车辆和牦牛。凿刻清晰,生动有趣。位于通天河上游,距今约3500—3000年。
到了中游,从德曲汇入通天河开始,逐渐过渡到山石峡谷地带,从这里开始,线刻手法的使用越来越多,距今约3000—2500年。这个时期,岩画开始出现明显的装饰性和华丽的涡纹,尤其牛和鹿的造型非常优美。代表有江荣岩画、赛航岩画、苏轨岩画等。
木苏岩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10月
供图/甲央尼玛
这是位于通天河中游的木苏岩画。由于岩石节理分为前后两幅。出现了大量的牦牛和鹿的形象,鹿正在被犬追击。距今3000—2500年,这个阶段的岩画已由早期的通体凿刻转变为以线勾勒形象,有的鹿身上还有S形或线性纹饰。
下游即晚期岩画,距今2500—2000年。地貌以险峻的高山峡谷为主,装饰性强的雕凿手法渐渐淡化,转化为朴素写实的线刻法。这个地带较长,单体数量超过1000个,代表有布日岩画、更卓岩画、夏屋懂(意为雄鹿岗)岩画等。除了常见的动物、人物形象外,还出现了一些塔、六芒星、万字符等符号。
夏屋懂岩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10月
供图/甲央尼玛
通天河下游的夏屋懂岩画。距今约2500—2000年。深褐色的花岗岩上以线勾勒出一只胸口中箭的鹿和一只似在昂首远眺的鹿,简洁流畅,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值得一提的是,通天河岩画皆为露天岩画,不少还位于无人区。
如果说通天河岩画群是被河流“装订”在一起的“大河之书”。那么柴达木地区的岩画,则与山和高地密不可分。
这里平均海拔在2600米到3200米,本就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中地势最高的,近30处岩画群则更位于盆地的高处,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祁连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及余脉的石壁上,或是出山河流的河谷台地上。把这些点连缀起来看,或密或疏,近似一个环绕盆地的巨大环形画廊。
荒原将成百上千幅岩画高高举起,展示给时光、天空和风沙,成为盆地一道古老而神秘的“镶边”。
青海海西主要岩画点分布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8月
除了与山和高地密不可分,大部分岩画点都人迹罕至,有些还带着奇妙的色彩——怀头他拉的一处岩画点位于托素湖畔,湖水蓝如翡翠,湖底卵石和淤泥因矿物质等原因而呈现出斑斓色彩,仿佛潜伏的巨蟒或神龙。湖畔有白色山丘宛如金字塔,山洞中有奇异的管状物质,还有“外星人遗址”的诨名。
怀头他拉岩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8月
摄影/肖永明
野牛沟岩画被发现时,所在的荒野到处都是野生动物,河水中流淌着金砂。卢森岩画则藏身在湿地之中,纵横的河流和沼泽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的封锁线,让人难以接近……
卢森岩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8月
摄影/乌席勒
除了一些抽象画面和符号,岩画中也有很多青藏高原上的动物,却往往有着奇异的变形——鹿的双角异常宽大绵长,甚至像花朵一样盛开;牦牛的身上铺展着华丽神秘的涡纹;雄鹰则在空中列阵起舞。
贵州岩画主要分布在六枝、开阳、关岭、贞丰、长顺、丹寨、龙里等县境内。黔地多山,俗称“地无三里平”。山地文化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
奇怪的是,贵州岩画在这种山重水复的地理环境中,表现出的却是高度的一致性。无论是作画地点,还是岩画风格,抑或是绘画的颜料、图像的大小,甚至是画中的符号,都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牧马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0月
摄影/沈福馨
傅家院是长顺县威远乡的一个村寨,岩画就在离寨子不远的两座山崖上,一处叫红崖洞,一处叫白崖洞。红崖洞岩画保存完好,除因风雨侵蚀引起的部分画面颜色变淡及岩石风化使画面剥蚀外,很少见人为的损坏。整个岩画面积有140平方米左右,可辨图像有200多个,有人形、飞鸟、田畴、马匹、野兽、狗、符号等。此幅画表现的是牧马情景。
官岭牛角井岩画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0月
摄影/沈福馨
在关岭县板贵乡牛角井的一个黎族村寨附近,一些岩石上有十多个清晰醒目、奇特怪异的岩画形象。这些图像非常奇特,只有4个图像可称为人,其中3个有五官,另一个可据而推之。其余图像则似虫非虫,似兽非兽,还有的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与其他地方的岩画不同的是,它们是用树枝之类的“工具”单线描绘的,线条很生硬。
巫山抄纸岩岩画局部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0月
摄影/沈福馨
龙里县巫山抄纸岩是一东西长约150米、高略30米的一壁石崖,岩画就像一巨幅手卷悬挂于岩壁之上。画幅中,人、马、牛数量众多。画中的人形有许多是头戴羽饰的;在贵州其他地方的岩画不见的动物的形象,如牛、麋鹿、水鹿等,在此均可见到。此外岩画中还有如汉字“山”、“天”、“大王”、“日”样的符号,是贵州古岩画中除“红岩碑”以外的特例。
一种可能是这些岩画是由同一支人绘制的。他们可能是一支不断迁徙流动的族群,那些保留在不同地方的岩画就是他们在流迁过程中留下的作品。
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岩画虽不是由同一支人所作的,但创作者可能是同属一种文化的族群。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可能彼此有所往来,也可能由于复杂的地理因素使彼此很长时期没有任何联络,但由于归属文化的相同,使得他们各自的图像表达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显得非常的相似。
一篇微信文章的体量
无法将“中国岩画”介绍完
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地了解
中国岩画的发现经过、历史
就让中国国家地理为你深度解读吧
点击按钮查看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别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