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地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才可能有垂直带的表现。基带以上垂直带出现的高度有差异,在温带一般大于海拔800米,在热带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如果山地隆起的高度不足以引起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急剧变化,那就不可能有垂直带的出现。
二、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比北坡增加了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木林。以高山草甸为例,其在南坡位于4500—4800米,在北坡位于4000—4800米。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因为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好,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高;北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气温相对较低,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低。
三、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互作用的背景上,在地带内部或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统一体——自然区内部的分异规律。它涉及的是一个较小空间尺度下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局部分异现象。
四、事实上,导致地方性分异规律背后的地方性分异因素非常多,包括局部地形的差别、小气候的差别、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这些因素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但在具体不同的分异背景情况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演进方向和强度,其中某一方面可成为主导的分异因素,支配着局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分异。
五、按照学科的基本逻辑,我们主要将“平亢地”和“变异区”两个不同空间部位结合起来共同描画某一局地尺度下的地方自然景观,揭示地方性分异规律。第一,平亢地是指那些地面高而平坦、排水良好,没有强烈侵蚀与强烈堆积,地下水距地表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土壤颗粒粗细适中的地域。自然地理学约定平亢地上发育的土壤植被景观,可作为一个自然地带的标志性土壤植被景观,因为该区域的人为干扰相对较小,自然景观较为符合原始状态下的发育过程。这一“约定”,深深根植于纬度地带性规律。比如,按照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在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温带湿润区地域,应该发育着落叶阔叶林。
第二,这里所用的“变异区”并非地理学科专业术语,主要为了方便描述在平亢地附近,受内、外力驱动而与平亢地相比发生较大变化的局部区域,如高陡山坡、浑圆山丘、低洼湖盆等。例如,在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而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两个不同“变异区”的针叶林和草甸植被等自然景观,较为典型地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过程,与平亢地上的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从不同部位空间组合的角度共同形成了一套发育较为完整的景观整体,即一般情况下,在温带湿润区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从)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六、在局部范围内地形的性质,如高度、坡度、坡向、坡形及其空间组合关系,可以决定不同地貌部位环境的差别。局部地貌自身的分异也能进一步因其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影响植被、土壤的地方性分布。地表水和地下水会把土壤中的钠、钾带到地势低洼的地方,加上较为强烈的蒸发作用,钠、钾则在低洼地方的土壤表层不断累积,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便形成盐碱地。这种情况尽管在草原上比较明显,但背后的关键则是其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那里几乎每一滴水对植被生长都很重要,甚至微小的地形起伏都会引起生物生境发生显著的改变。
七、土壤中的矿物质部分来源于岩石的风化物(土质),不同性质的岩石风化后,土质的机械组成、矿物质组成、酸碱程度等不同,因此所发育的土壤性质不同,从而引起生物生境的差异。盐碱地的水、土中盐分含量较高,土壤肥力差,稀疏矮小的植被与周围繁茂的草原明显不同。
说明:本文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的《教师教学用书》补充延伸内容为主,以人教版(及湘教版)教科书知识点为辅——基本不罗列教科书已有的原文,而用教师用书来做知识拓展。如果需要教科书重点的概括,可以期待我们后续将推出的配套推文——由于基本内容均来自书本(对于初学者或高考一轮复习者,或有裨益),故难免行文生硬,抑或有误,敬请读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