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趣历史
如果你喜欢我,就来“艺商在线”微信公众号来找我!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艺趣历史

古代公务员考试

艺趣历史  · 简书  · 历史  · 2018-01-24 09:30

正文

考公难,难于上青天。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涉及范围及广,出题又新颖别致难以预测,

让考生更好地认识到了三分天注定,剩下的九十七分靠打拼的残酷现实。

在古代,公务员考试也是难于登天。

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八述人生四大得意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时代,各朝各代的读书人都削尖了脑袋参加科举以谋取功名,他们或追求经世济民,或追求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不管初衷是何,金榜题名、衣锦还乡,都是寒窗苦读的士子们最美好的憧憬和梦想。


考前先看考点,半夜入“鸽笼子”

像中考、高考、公考等,考生们为了熟悉考场环境,有时会提前一天或半天到达考场体验一番,以消除考试时自身的紧张感。这在古代也不例外,“考生考前也要看考场,而且更重视。”

但与现代不同的是,古代考生看了考场后,便不能再出来,而是要一直到全场考试结束才能出来,饭食则由官府安排的“号军”统一负责。

古代的科考可以提前几个小时进场。“一般乡试在开考前一天的子时开始开‘龙门’,允许考生进场,随身带一只装有考试必备用品的考篮。此时正值半夜时分,进场考生可以领到3支蜡烛。”

乡试考场一般设在省府所在的省城,具体地点是贡院内。贡院看起来就是一个超级大院子,里面又分割出许多有序排列的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进深4尺、宽3尺的考室,称为‘号舍’,每舍一名考生。”

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长4尺的两块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床铺。

由于空间太小,考生晚上须曲膝而卧,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古代考“公务员”一般要经过 院试(即童生试) — 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即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

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举行的,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

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

初六日考官们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毕,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

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初十、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会试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

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为8人,以后有所增加,多时曾达20人),多由翰林充当。

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参加会试的举子应先行复试,道远不及者,得于会试后另行复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