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霖新语】最近做直播课,有不少学员建议我开论语课。关于接下来开什么课,我也没想好。今天先推送一篇我在2016年写的关于子路的小文吧。
《论语·先进篇》有这么一段话: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闵子骞站在那里,一副和悦恭敬的样子;子路呢,一副刚强负气的样子;冉有、子贡则是一副温婉从容的样子。孔子于是说:像子路这样子,大概难得善终。
诚如
孔子所料,
子路最终死于卫乱。
第一次读到这里,很纳闷:到底孔子凭什么预言子路不得好死呢?
一、子路其人
子路(前542年―前480年),本名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子路出生于鲁国卞地(
位于今天山东临沂
),是孔门十哲之一。后世对他评价颇高,而且享受祭祀,
唐玄宗尊之为“
卫侯
”,宋真宗加封为“
河内公
”,宋度宗又尊为“
卫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
先贤仲子
”。
子路的个性比较坦率豪爽,也比较勇敢好斗,甚至有些粗鲁。
《世纪·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史记》给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画面:子路一副赳赳武夫的打扮,求见孔子,并且对孔子很不礼貌,但在孔子
彬彬有礼的接待下,心悦诚服,于是,穿上儒服,倾心委身于孔子,成为弟子。
拜师后,子路一心向学,《论语》中记载了很多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成为君子、士子的对话。
子路为人仗义,事亲至孝,交友至信。
孔子闲谈时,询问身边弟子的志向,子路说: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子路为人,可见一斑。
而且,子路为人,言出必行,
执行力非常强,用《论语》的话说,“
子路无宿诺
”。
《论语》记载:
子路闻之,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在不能实践已经听闻的善言之前,子路唯恐听到新的善言。
二、师徒情深
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年龄最大,仅比孔子小九岁,他常年侍奉在孔子身边,
对孔子忠心耿耿,办事尽心尽力,
与孔子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孔子生病了,他非常忧虑,还亲自为孔子祷寿。
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和颜回等弟子始终不离不弃。周游历经坎坷,甚至还遭逢兵变、被围等突发事件,子路勇武有力,实际上起到了侍卫的作用,所以,孔子说;“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孔子称子路“由”)
。
孔子很喜欢他,也经常坦率地批评他:
“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论语》中类似直接讲给子路听的教诲有很多,多数都是有一说一,
孔子可以直言不讳地指出子路的问题,而
子路
如果觉得有不同意孔子之处,他也从不隐瞒。
比如,
在开始周游列国不久,孔子住在卫国贤人遽伯玉家。卫灵公夫人南子是个极其妖冶的女人,久闻孔子大名,一定要求见孔子,于是孔子前去与之相见。后人称之为“子见南子。
子路对此很不满意,孔子对他解释说:“我刚才并没有直接见到南子的面,如果见了,也会以礼相答。”孔子所言属实,南子是在帷帐中与孔子相见的,南子在帷帐中向孔子行礼再拜。可
子路依然不高兴,孔子便发誓:“如果和我说的不一样,天厌之!天厌之!”
由此可见,孔子比较在乎子路的感受。子路与孔子
亦师亦友,师徒
关系非常密切、笃实。
三、
刚勇有余而文礼不足
如果单从学问上讲,子路并非孔子的得意弟子。有一次,子路鼓瑟,孔子听了不大满意,
说: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孔子接着给子路的学问修为下了判断: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公认的“入室弟子”是颜回。
至于孔子为何对之不满意,朱熹注释说:
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
孔子听到这种杀伐之气,过于粗野,定然有所不满。
孔子的不满源于子路过于好勇。孔子说: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路不仅好勇,而且他认为,“有勇”应该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说:你们不是整天说人家不了解自己吗?如果大家了解你们,你们都想干点啥?说说吧!
话音刚落,子路就抢先说道
:“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但
孔子的反应是:
哂之
。
事后,曾皙问:夫子您为何对子路的回答
报以冷笑
?孔子说: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按照孔子的观点,文与质要相符合,而不要过分偏重一方,否则,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子路刚勇有余而文礼不足,所以,孔子认为子路过于粗野,
“
野哉,由也!
”
因此,
孔子断定,
子路最大的问题就是勇武粗野。
所以,当孟武伯询子路仁乎时,孔子只是说:
千乘之国,可使知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言下之意,孔子并不认为子路做到了仁。
四、孔子的因材施教
孔子一向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弟子,他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意思是,听到就要马上做吗?孔子就回答:有父兄在,何必着急去做呢?冉有也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孔子却说:听到就做吧!
公西华对此很不解,为何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回答?孔子说: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有做事畏首畏尾,我就鼓励他听到就行动,而子路做事急躁,我就鼓励他凡事三思而后行。
针对子路的缺点,孔子也经常设法补救、改善,引导他改掉身上的鲁莽、粗野。
子路问: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孔子就说: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言下之意:你做事非常勇猛,但是过犹不及,做事时最好
有谨慎畏惧之心,凡事有所谋划,而不要意气用事。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有时担心子路不能领会,还专门耳提面命:子路啊!你听说过“
六言六弊
”吗?子路说没有。孔子就说:你坐好!我告诉你!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非常了解子路的秉性,他是担心勇而无礼、勇而不好学,最后的结果就是“乱”,正所谓
勇而无礼则乱。
那么,子路是不是真的听进去夫子的教诲了呢?
从《论语》的记录上看,子路虽然很尊敬孔子,但是并没有真正听进去。
有一次,孔子试探漆雕开,劝他出仕。漆雕开笃信学而优方能仕,便说:自己对出仕尚未有足够的把握。孔子听了很高兴。但是在这一点上,子路却截然相反。
子路让子羔做费宰,孔子说:你这是误人子弟。
子路曰:“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于是孔子说:我最讨厌巧言狡辩的人!子路被孔子指出错误,还在那里顶嘴,就说明他并未深刻领会到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为政理念。因此,他也就没有领会到如何通过“为学”、“学礼”而根治自身的“好勇近乎野”的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