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1月17日闭幕,期间众多中外名家名团进行了首演首站表演。文章回顾了艺术节中的亮点演出,包括皮娜·鲍什代表作舞剧《春之祭》、艾夫曼芭蕾舞团的新剧目等。同时提到了上海作为文艺码头的繁荣生态,吸引了众多外地观众前来观看,形成了文旅融合新业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艺术节概述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1月17日闭幕,是一场艺术盛会和文化盛宴,展现了中外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关键观点2: 名家名团首演首站
众多中外名家名团进行了首演首站表演,如皮娜·鲍什代表作舞剧《春之祭》、艾夫曼芭蕾舞团的新剧目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关键观点3: 上海作为文艺码头的繁荣生态
上海具有当下颇为繁荣的文艺生态圈,吸引了众多演出团体和观众前来。外地观众增多,有的剧院门口设立行李寄存专区,形成文旅融合新业态。
正文
人民大众的节日——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1月17日闭幕,11月16日起新民晚报连续三天推出聚焦“名家名团首演首站”“传统文化时尚表达”“人民节日人文景观”三个主题,回望今年6月起就以柏林爱乐上海首次驻演开启至今的艺术盛会、文化盛宴。
皮娜·鲍什代表作舞剧
《春之祭》
(非洲版)的中国首演且唯一一站,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艾夫曼芭蕾舞团虽然近年常来中国,但是首次与东艺签订了5年合作协议并带来新剧目
《俄罗斯的哈姆雷特》
以及代表作
《安娜·卡列尼娜》
;靳东担任团长的中国煤矿文工团首次抵沪上演话剧
《温暖的味道》
之后,又带来肢体剧
《俑立千年》
……一个周末,单纯热爱舞剧和肢体剧的海内外观众就遭遇“甜蜜”的烦恼——众多中外名家名团
“首演”“首站”“首发”
,其中同一角色还有AB角,如何安排昨晚至明天下午场的4个时间段?还要计算好横跨浦江两岸的时间表是否来得及用餐?中外观众期待与名家名团,共唱多“首”歌。
每逢周末“首演”多,本身就符合艺术规律。看看上海的剧场档期——未来一两年内的周末三天大部分已经定好了演出佳期。此前的两个周末,就是德国邵宾纳剧院的德语话剧
《每一个女人》
和
《哈姆雷特》
轮番上演,这两个剧目集结起来在上海的演出,就是此番邵宾纳剧院
“中国唯一一站”
,其中《每一个女人》也是中国“首演”。而两位实力派主演早就通过影视剧积攒了众多粉丝。主演《每一个女人》的
乌斯娜·拉蒂
,曾主演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白丝带》;扮演“哈姆雷特”的
拉斯·艾丁格
则凭借电影《波斯语课》和德剧《巴比伦柏林》而广为中国观众熟知。
在本届艺术节
56台
参演剧(节)目中,“上海首演”比例逾
90%
;境外演出占比逾
60%
,“首演占比量”和“名团含金量”再创新高——于是,周末剧场爆满。位于杨浦区的Young剧场在台风天的夜晚,门口依然聚集着没买到《哈姆雷特》票的观众,期待散场后看艾丁格一眼也好……
本届艺术节首次
新增两个
“上海驻演”
项目。一个是新近刚收官的
北京人艺“上海驻演”
——绵延了将近一个月,在11月9日刚开完研讨会。此前,北京人艺带来5台大戏,从代表其民族话剧演艺风格的
《茶馆》
始,到其外国戏剧序列里排名第一的
《哗变》
,以及新近排演的
《日出》
和
《杜甫》
,再到老舍代表作
《正红旗下》
收官——连续5个周末在上音歌剧院引发观众对于“戏比天大”的感怀。上音歌剧院门口新建了一个京味十足的门头,大堂的墙壁上,嵌入了北京人艺经典剧目里的台词……还引发不少观众遥想起1988年,北京人艺首次带上5部大戏来上海演出——只是当时还不能算是“驻演”。著名演员奚美娟为新民晚报写了一篇“五看《茶馆》”的文章,回忆起人生不同阶段对于《茶馆》和北京人艺的感悟。
另一个“上海驻演”项目出自
柏林爱乐
。他们自6月24日起到7月2日,在上海待了10天。他们的到来也引发乐迷对于该团此前多次来上海演出的美好回忆。
柏林爱乐在上海音乐会 © Stephan Rabold
这两个世界顶流院团在上海的
“首次驻演”
,不仅仅有剧院演出,还有进校园的讲座交流、公益演出,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甚至还主讲了文艺党课……
事实上,有些“首”次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但是勾起的却是观众对演出团队或其剧目,在自身成长经历里留下的印记。曾在英国留学的黄佳,早在20年前就在伦敦看过创建于1971年的日本“鼓童”的鼓乐表演;此次,她又在东艺看了这支团体的新节目
《打男》
——鼓乐团还是名为“鼓童”,但是新节目《打男》的意思是“打鼓的男人”,“童”已成“人”。
日本国宝级大师坂东玉三郎执导
顶级太鼓乐团鼓童音乐会《打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