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我在这里老去,也在这里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教育报  ·  视频 | 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 ·  昨天  
Tiffany的英语教学反思  ·  2025年春季学期教师专属日历 ·  19 小时前  
Tiffany的英语教学反思  ·  2025年春季学期教师专属日历 ·  19 小时前  
智博教育  ·  2025年山东专升本考试招生数据分析 ·  2 天前  
智博教育  ·  2025年山东专升本考试招生数据分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教育要有向社会传递“常识”的勇气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 公众号  · 教育  · 2021-03-25 09:12

正文

最近,有朋友发给我一个关于“为什么要上好学校”的视频,据说这个视频最近在网上很火。这个视频是这样的,男孩很优秀,但是考试失常没有考取好学校,如果要上就要花费四万块(这个情节本身就是一种违背实际情形的臆造),男孩很懂事,不想拖累家里。妈妈拿出一幅画,分别让他到商场、书吧、典当行和博物馆去问问价格,最后发现在商场觉得一文不值的画,在博物馆居然值几百万。得出的结论是:只有把自己放到对的地方,和对的人交往才能激发你最的潜力,发挥你最大的价值。所以妈妈决定咬牙拿出四万块,要让儿子上好的学校。
现在网上这样似是而非的洗脑视频很多,也很有迷惑性,但是传递的教育观念却未必正确。比如这个视频,其实隐含的逻辑错误就很明显,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对的地方”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好学校”?“对的人”是不是就是“好学校的学生”?其实,“对”也好,“好”也好,背后都是隐含着一种价值判断的,大家可能都在说“对”或者“好”,但是背后的所指却也未必完全一致。如果让我解读那个视频里的故事,我认为“对的地方”,应该是能够认识到孩子自身价值并不断提升孩子价值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对每个孩子进行“估价”的地方 但是,退一万步讲,即便是“能认识孩子自身的价值”的所谓的“对的地方”与一般社会上所谓的“好学校” 是不是真的能简单地划等号呢?
更何况,“价值”,尤其是人的价值并不等同于一幅画的价值,人的价值其实是没有绝对的度量标准的,那位母亲的判断最大的错误就是觉得人和画一样是可以明码标价的,是有着明确的衡量标准的。能过上香车宝马、锦衣玉食的生活是不是就体现了人的价值呢?这恐怕也是因人而异的吧,多元化,正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更何况,人类历史上公认的体现了人生价值的人又有几个是按照世俗的价值标准去发展的呢?
另一个方面,这位母亲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教育上所谓“对的环境”,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在和学生的互动对话中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环境。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禀赋、经历、心理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那些要凭高分进入的学校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也并非一定都是“对的环境”。
也有朋友对我说,选择名校的关键是为孩子的未来“储备”社会关系,这是更有迷惑性的一个理由,我也听不止一个朋友说到过这样的理由。但是,或许我们很多人误解了“社会关系”的真正意思。周围的同学是不是能真的成为你的“社会关系”,还要看相互之间是不是能够在同一个物质生活的或者精神生活的场域之中发生关系,而能否生活在同一个场域之中,也不是分数能够完全决定的。
其实,类似于上面提到的这种似是而非的“教育鸡汤”,在今天的网络世界比比皆是,甚至大行其道,在我看来是与教育行业在公共传播领域的“失语”状态有关。——教育界对社会上的种种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甚至是违背了一般“常识”的观点、提法视若不见,以为与己无关,不去积极发声。须知,如果整个社会不能形成对于教育一致的、正确的认识,如果不能向社会传递这种教育的“常识”甚至是一般生活的“常识”,就无法让教育本身在已有的体制机制下健康平稳地发展。
而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机构以媚俗的态度,或者为资本所胁迫,不仅不传递正确的声音,反而助长那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制造紧张与焦虑,则更是与教育应该恪守的价值背道而驰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