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中国一直将春节视为新一年的开始。
值此春节前夕,全球主要研究机构相继发布了2025年经济展望报告。本刊整理了摩根大通、瑞银、罗兰贝格等机构,以及IMF原副总裁朱民在近期所作的对2025年全球以及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并摘选出主要内容以飨读者。希望对企业决策者制定2025年战略规划,提供可供借鉴的详实资料。
宏观经济篇
1.全球经济增长约2.5%,地区分化依然显著
对于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各大机构的预测整体较为一致,预计全球经济总量依然保持增长,但国家之间的分化仍然较为明显。
瑞银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呈现分化态势。美国经济在消费和政策支持下增速略有放缓但仍稳健,预计增长接近2%。亚洲经济增长略有放缓,但各地区表现会有所差异。欧洲经济增速缓慢但逐步改善。
摩根大通预计2025年全球GDP增长2.5%,核心CPI通胀维持在3%左右,经济增长的同步性减弱,政策分化成为主要趋势。
朱民认为,全球经济处于持续低增长过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在2.7%~2.8%的区间,未来3~5年维持较低水平。疫情对经济造成永久性创伤,全球劳动生产率普遍下降,贸易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新兴市场增长前景,机构间存在分歧
对于新兴市场,各大机构普遍认为其经济增速会跑赢全球平均水平。
瑞银认为,新兴亚洲国家,如印度和印尼得益于良好人口结构和较低关税风险,会实现较为强劲的增长。亚洲(不含日本)市场预计提供全球最具吸引力的盈利增长,2025年美元计价的每股收益增长预计为13%。
摩根大通对2025年新兴市场的预测略微保守,认为新兴市场增长前景面临重大不确定性,预计2025年增长从2024年的4.1%放缓至3.4%。新兴市场央行需在金融稳定性和增长放缓之间权衡,但国内增长疲弱,利率缓冲空间为货币宽松提供一定余地。
朱民的观点与摩根大通接近,虽然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在应对全球不确定性方面亦展现出一定韧性,但整体仍面临诸多挑战。
3.中国经济面临关税压力,重点关注经济刺激政策和新兴产业发展
对于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认为政府刺激政策和经济结构性变化值得关注。
瑞银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约为4.0%,10万亿元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计划有助于缓解风险,且政府已做好进一步加强经济刺激的准备。
朱民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变化,新的增长模式注重国内消费市场和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于结构变化带来的机会,而非单纯的增长速度。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30.3%,未来将向高科技、绿色转型方向发展。
投资、消费与出口曾普遍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国际贸易摩擦问题近年来始终存在。
瑞银认为,美国可能对中国进口商品实施更多选择性关税,对中国出口是一大挑战。摩根大通认为,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影响中国和新兴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若贸易冲突加剧,亚太地区GDP增长可能放缓至4%。
朱民指出,面对贸易冲突,中国需稳住基本盘,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发生变化,部分制造业出口受到影响,但同时也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中国科技产业依然受到瞩目,瑞银较为看好人工智能和能源资源领域的变革性创新。中国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半导体、数据中心等领域。
朱民建议,我国应在人工智能领域全力介入产业链,特别是在新能源、无人驾驶汽车、具身机器人等领域具有优势。数据资本化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数据作为核心资源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美国股票市场普遍被看好,机构对新兴市场发展预测存在分歧
对于股票市场,美国由于近期AI科技的发展,普遍被机构看好。对新兴市场的股票市场,机构预测存在分歧。
瑞银预计,标普500指数到2025年底将达到6600点,美国科技、公用事业和金融板块被看好。亚洲(不含日本)市场预计实现约15%的回报,印度市场因高GDP增长和良好人口结构被看好。
摩根大通预计,标普500指数2025年目标点位为6500点,每股收益(EPS)达到270美元。美国股票市场因商业周期扩张和人工智能相关资本支出扩大被看好,而欧元区和新兴市场股票相对不被青睐。
产业篇
对于2025中国产业发展趋势,我们以罗兰贝格发布的《预见2025: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为蓝本,介绍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产品与服务、零售等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产业升级的建议,希望对从业者有所借鉴。
1.新能源汽车
2020年至今,中国汽车海外年销量从不足100万辆迅速增长至约600万辆,跃升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但伴随着销量的增长,我国乘用车市场的价格战愈发激烈,车企的利润率受到重大挑战。2024年1~9月份车企整体利润率仅为4.6%。
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响应市场终端的快速变化,车企的营销和价格策略应不断调整。对于车企而言,本地化产品定义、差异化品牌营销、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及技术创新等是重塑价值的关键抓手。
本地化产品定义:汽车行业的“新四化”正加速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设计方式向以用户为核心转型。传统的“堆积数据”与“配置比拼”已不足以打造差异化竞争力。车企需要深度理解用户的实际用车场景,围绕不同场景的需求,通过整车设计优化与多配置的灵活联动,为用户创造独特且难以替代的用车体验。
差异化品牌营销:品牌营销的核心目标远不止于“高端化”。更重要的是传递产品之外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体验价值、社交价值和文化价值等。通过这些多元维度,品牌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塑造品牌在用户心中的独特形象,强化品牌的情绪价值,使用户对品牌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品牌忠诚度和为该品牌支付溢价的意愿。
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及创新:垂直整合不等于“全面自制”。在当前快速迭代、高投入的环境下,盲目自制会导致资源分散、回报降低甚至质量问题等。因此,车企需从零部件的供应稀缺性、对整车竞争力的影响以及成本效益等角度慎重评估自制策略,集中资源于关键技术,优化资源分配并提升开发效率。
除了整车制造和销售外,车辆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应成为车企和零售服务商寻求价值增长的重点方向,以更好地在车辆的全生命周期构建价值挖掘的触点和新商业模式。围绕电池服务、二手车流转、金融方案、后市场场景的新价值模型设计亟待探索。
2.人工智能、高科技与互联网
2024年,中国科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长。以大模型为典型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为科技产业注入了海量新动能。预计2025年生成式AI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聚焦行业价值创造。随着大模型进入“万卡万亿”时代(万张训练卡、万亿级参数),人工智能正“加速涌现”,AIGC的能力边界也将持续拓展。展望未来,生成式AI将更为深度地使能千行百业,并呈现三大核心趋势。
趋势一:生产式AI技术将深入融入业务战略蓝图,成为企业打造差异化用户体验、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生成式AI解决方案有条件从“一个问答程序”走向能与用户主动交互、组织打造自身品牌与优化用户体验的核心抓手。正如Open AI董事局主席、Meta前CTO布莱特泰勒所言,“很快,我将不会在各个保险公司的网页与App间反复切换,而是选择与AI智能体直接对话来为家人添加保费”。
趋势二:AIGC的应用场景将加速多元化,AIGC将不仅仅限于智能客服、信息检索等少数通用场景, 而是会与垂类行业特定场景深度融合。例如,中国电信于2023年发布千亿级参数的星辰大模型,至今已广泛应用于12345市政热线、数字人、万号智能客服等领域。
趋势三:打通垂类行业“研、产、供、销、服”多职能、使能多场景的通用AI智能体有望加速出现,并对组织效能带来“代际跃迁”。通用AI智能体将能够胜任诸多复杂且需涉及多个流程与环节的工作,成为组织内可媲美“碳基员工”的“硅基专家”,进而带来组织的生产力跃迁。
随着中国行业数智化转型的逐步深入,数据要素市场作用将日趋重要。
发展以组织间数据交易与数据服务为核心的数据要素市场,在如今的智能经济时代势在必行。一方面,AI技术加速走向千行百业,企业对高质量多模态数据集的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中国数据生产量保持快速增长,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性的“原材料”。据统计,2023年中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同比增长22.4%,全国数据产生量有望在2030年超100ZB。
数据要素市场已成长为千亿级产业,未来将向万亿级加速迈进,庞大的产业规模带来海量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据测算,2024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有望超过1,500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30年有望达到5,200亿,年增长率预计将超过40%,达全球数据要素市场的30%。
3.先进制造
智能制造革新“AI+”。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正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AI的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等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安全性,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已成为提升企业内部治理、管理透明度和操作效率的战略工具。以中联重科、徐工、山东重工等行业领导者为例,他们通过AI驱动的智能化改造,显著提升了设备的精准度、作业效率和安全性。AI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智能装备的新格局,使企业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多变的作业环境,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也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应对全球市场需求变化方面的适应性策略。
深度融入,构筑全球韧性供应链。2025年,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迎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局面。面对全球经济政治日益复杂,中国企业正加速构建均衡、韧性的全球网络,从制造环节向核心产品供应方转变,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矿业企业通过全球投资并购,强化对铜、铝、锂、镍等矿产资源的控制,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如中国铝业和山东魏桥通过战略性投资拓展海外铝矿资源,增强上游资源控制力,确保产业链稳定。同时,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供应链重组的重要投资方,通过资本和知识输出,与海外市场深度融合。在中国企业主导下,新能源电池、光伏等新兴制造投资正在全球多个区域布局,逐步勾勒出本地与海外关键要素多元供应蓝图。
4.消费品与零售
2024年对中国消费品和零售来说似乎比2023年更加挑战。“存量”市场已经不仅指那些受到房地产放缓影响的耐消行业,而是几乎扩展到所有消费行业。2025年消费者诉求将延续两极化趋势且图景更加复杂,要求品牌具有更强的战略洞察能力和精细应变能力。
消费分级之“分水岭”。消费升级和降级的分水岭在“三术”:艺术、技术和话术。有人说这些年的人群新趋势就是出现了“懒人群”和“作人群”,我们认为应该看到新一代人群相比较而言更加理解生活的意义,也更加要面对生活的压力。新一代消费既要看外在的皮囊,又需要有趣的灵魂,自然对艺术和话术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经济腾飞这些年来,造就了占人口20%的大学生以及更多的没有大学学历的但已经非常精明的消费者,出现了大量的“技术派”、“成分党”。三术合理强化设计和功能等高端理性属性以及快乐、舒缓、连接等情绪价值,使品牌可以像10年前的品质信赖一样获取溢价。
消费品和零售领域人工智能将深度结合。AI技术正在深度渗透消费零售领域,消费品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敏捷,需学习、适应、拥抱并驾驭AI趋势,将其视为企业未来创新的关键因素。
目前,ChatGPT展现出变革性的研究、分析与生成功能;但作为概率模型,其仍有虚假信息、数据安全等局限。企业可采取措施缓解这些影响,如调整模型以提升任务处理能力,管理数据以保护信息安全,从而更好地实现AI的商业价值。
AI在消费零售行业的可以归纳为四种运营模式:全自动化、用户驱动、提效增益、传统依赖。企业在自动化和客户体验方面取得平衡,将更可能实现投资回报率和客户体验的共赢。此外,AI驱动的自动化、个性化、透明化运营模式将成为趋势,建议企业评估端到端的自动化机会,精简复杂流程,推动智能化转型。
AI可作用在从研发、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销售的生命周期各环节,驱动企业效能提升。罗兰贝格分析了全球及中国超过60家消费品企业在品牌创新、市场营销、销售效能提升方面的AI应用案例,揭示AI的潜在价值。例如,在营销中使用人工智能可将点击率提升223%,转化率提升500%。
孵化第二增长曲线,突破增长瓶颈。随着竞争加剧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龙头企业正面临新品牌、新赛道的颠覆性冲击。单靠一两款传统大单品已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业务稳定性,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已成为关键。对于企业而言,孵化第二曲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懂得“生”,还要懂得“养”,即通过试销迭代、上市后的持续投入和耐心孵化,以突破增长瓶颈。
***
2025年,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模式将更加注重国内消费市场和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贸易摩擦仍是中国出口面临的挑战,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将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带来新的机遇。正如朱民指出,中国需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产业升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企业和个人需转变视角,过去我们关注的是增长,现在需要关注的是结构变化,结构变化的机会大于增长。
参考资料:
瑞银:2025年全球经济及市场展望报告
J.P.Morgan:2025年全球经济预测
朱民:全球经济金融2025:重塑与应对
罗兰贝格:预见2025: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如希望了解《预见2025: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完整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