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参加CANPLUS
参加 CANPLUS是首钢基金领衔发起的产业社群平台,致力于以教育为依托,为创新创业者们链接优质的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与资本资源。这里有产业大咖干货分享、组织专家实战经验、参加校友故事、智库深度案例研究等各类精彩内容,感谢有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广网  ·  重庆将建迪士尼?官方回应→ ·  昨天  
央广网  ·  重庆将建迪士尼?官方回应→ ·  昨天  
比亚迪汽车  ·  不止智驾 全面进化 | ... ·  2 天前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2 天前  
泉安安海在线  ·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最新通告 ·  2 天前  
厦门市消保委  ·  酒店擅自分装洗发水、沐浴露?涉嫌违法! ·  3 天前  
厦门市消保委  ·  酒店擅自分装洗发水、沐浴露?涉嫌违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参加CANPLUS

走进波音、微软、亚马逊 感受西雅图创新力 | CAN+美国智能科技游学DAY 4&5

参加CANPLUS  · 公众号  ·  · 2025-01-16 09:30

正文


当地时间1月13-14日,首程资本参加CAN+美国智能科技游学四期结束在硅谷的高密度研学,转战 西雅图 。这座被誉为“造神”之城的地方,孕育了众多世界级品牌和企业。星巴克从这里走向世界,波音公司从这里开启了百年的航空传奇,微软和亚马逊的总部在此落户,科技的浪潮也由此席卷全球。

同学们在此向 微软、亚马逊 等科技巨头取经,学习“大厂”在AI时代的转型布局; 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管理学主课教授Suresh Kotha 波音公司 的历史成就及当下危机进行了案例复盘。收官复盘环节,同学们分享了干货满满的学习收获。

波音是如何从领导者变为追随者的?

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管理学主课教授Suresh Kotha以波音公司为研究核心企业案例,研究成果被被哈佛商学院收录。他现场拆解了波音公司的发展历史和产品变革,揭示了其当前管理危机的渊源。

Suresh Kotha波音兼并麦道后,转变开始发生。波音本来有着悠久的工程师文化传统,而麦道的文化则提倡利润至上,由此导致的工程师人才的淡出,埋下了产品质量问题的隐患。737 MAX系列机型飞行软件的根本问题在于工程师没有被严格培训,缺乏对于软件透明度的沟通和对安全的重视。

而波音公司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并尝试改变企业共话,将股东利益至上扭转为工程师文化为中心,并雇佣了新的CEO和大量回购股票,重建信心。

“公司文化的转变,10年之内能否实现呢”?Suresh Kotha提出了疑问,不过,“好消息是,全世界只有两家主流飞机公司,而空客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订单已经排到了12年以后”。走出当前危机,波音必须解决频繁罢工、产量提升、文化回归、人才回流四大问题。

课程前,同学们还进入到全球最大的飞机厂——波音西雅图工厂。这座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建筑单体建筑,曾为波音747而建,目前生产767和777。同学们深度参观了所有7系飞机组装过程,并近距离观看了尚未正式投入运营的777X的生产线。

微软:围绕百年变局人工智能布局

微软Office业务产品负责人分享了微软在AI和办公效能提升方面的布局与应用。

嘉宾介绍,微软的使命从“世界每个家庭和每张办公桌都有一台个人电脑”演变为“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这一转变的发生都是围绕百年变局人工智能展开。

作为唯一一家在企业级市场获得成功并且市值位居前列的科技公司,微软的战略布局包括Microsoft365和Bing的结合重塑生产力和业务流程,创建了基于公司内部信息的搜索引擎,提升企业和个人生产力;以Azure构建智能云平台,“予力”开发者私用微软全球数据中心的储存、计算能力和网络基础服务;以及在Windows、笔记本电脑等传统业务中创造更加个性化的计算。

迄今为止,微软累计投资OpenAl超过130亿美元,也成为美国三大云巨头中对AI投入最为果决、也最全面的一家。

亚马逊的企业文化:有骨气,敢顶嘴,执行到底

亚马逊高级商业智能工程师分享了亚马逊的企业文化及其在AI领域的投入。他将亚马逊的企业文化总结为“有骨气,敢顶嘴,执行到底”,这意味着坚持自己意见,及时提出反对和全力投入。这些原则帮助亚马逊从一个初创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50万名员工的全球性企业。

在大语音模型底层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嘉宾介绍了亚马逊最新的AI工具Amazon Q的强大功能。Amazon Q不仅是一个编程助手,还深度整合到了亚马逊的多个工作流程中,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

Amazon Q的开发结合了亚马逊云科技17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训练而成。这一工具能够在一天内将1000个应用从Java 8升级到Java 17,而过去这样的工作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Amazon Q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代码升级上,还在故障分析、数据分析和优化流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CAN+美国智能科技游学四期

学员复盘感言(部分)

say


同学感言


人形机器人虽未超预期,但坚信和热情能创造奇迹 。OpenAI当初不被看好,却展现了硅谷有信仰的魅力。创新来自于多元化,无论是机器人还是 AI ,现在都到了需要找场景、找落地的阶段。一次技术浪潮就像一个大的突破范式,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范式突破很难,但这个范式已然出现,要做的就是如何去落地。人形机器人的落地还要好几年,但和特殊场景结合的创新正在涌现。
——傅盛,猎豹移动(CMCM)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
● 美国在具身智能这个领域的进展与国内差距不大,特斯拉机器人仍处遥操阶段。 AI+机器人一定是未来几年的主线 ,这个赛道要多关注、多投资、多学习。数据与触觉至少在三到五年内是两个超级方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机器人还是以遥操为主,手部触觉市场空间非常大,可能会有新赛道出来。
——张一鸣,国盛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
● 现在一个大机会是 比特创新碰到了原子创新 。美国过去这几年可能只有特斯拉原子级别的创新,中国工程师能力强、试错周期短、供应链强,下一阶段在机器人、原子与比特结合、制造与数字创新这些领域会有收获,但是创新方法论的缺乏与复杂的市场生态也会让机器人行业存在挑战。
——洪婧,高成投资创始合伙人
● 这是我参加过的 最为聚焦的一次游学 ——聚焦在机器人产业链,嘉宾质量高,收获良多。 未来机器人肯定是一个比大模型更大的机会,AI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底座,但是应用和场景非常垂直,跟它的结果和交付紧密关联,并且形成一种经济模型。很早期的时候大家各自创新,但在一定阶段需要整合,让前期的投入得到回报。
——王湘云,北京盛景嘉成管理合伙人
●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方向及必要性是肯定的,但目前终端需求尚不明确, 这是一个timing时机问题 。一方面客户需时间思考,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准备期,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与上游链端保持交流,逐步将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
——匡正,墨现科技创始人
● 我在CES等展会上发现,中国很多中等规模公司展示了大品类机会,法国和瑞士公司也利用传感器采集人难以理解的数据,创造新价值。这可能就是AI的创新点和未来商业价值的潜在点。从技术和产品角度看,当前浪潮中,许多既有品类存在技术革新机会,但 需提前规划,做好准备,避免盲目跟风
——范杭, 广州星际悦动股份有限公司 软件负责人
● 这次来我感触很多,尤其是中美在投资之间的差异。 投资肯定是找所在行业、产业链或者地区的痛点 ,在美国,创业者凭借算法、软件模型优势做出了很多专业产品,而在中国,投资应聚焦机器人零配件本体领域发力。

——张丹,首钢基金董事总经理
● 目前基础模型能力算是半饱和状态了, 产业重点转向了应用 ,比如利用大模型增加特定功能,为特定人群解决痛点。但是现在存在假痛点现象,应先找客户在哪、痛点在哪,再一步一步实施应用。
——马琳凯,加拿大MILA研究院
● 作为机器人创业者,这次来得相当有收获,还见到了教科书中的“大神”Oussama Khatib教授。原本我一直埋头在机器人具体应用场景里,根据客户的需求确定产品方向。随着客户需求日益旺盛,除了工程实施外,我们还面临泛化难题,需要AI的加持,结合AI能帮助我们助力解决这些问题。
——许瑨,优艾智合副总经理
● 从模型角度看,目前大家对GPT-5等新模型的期待不高,现有模型已经够用了。应用方面,2025年创业机会比较多。多模态领域,从图文到2D的视频到3D的游戏需多模态模型,也需要数据支撑,第二阶段的速度应该会很快。机器人领域,全身智能大模型尚不明朗,但中国团队在上游和本体的硬件方面有优势。
——张沥匀,微光创投副总裁
● 硅谷有蓬勃向上的创业热情、创新热情,但整个环境是非常安静的。机器人时代是中国创新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也是这个时代浪潮推动,让我们有机会去产生或者形成“中国的硅谷”。
—— 邵健 ,燧石机器人CEO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