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摩尔小姐
做个牛逼闪闪的女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摩尔小姐

在时尚圈摸爬滚打丨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少潜力

摩尔小姐  · 公众号  ·  · 2017-10-27 22: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Hi,智白嗲们,

前些天写了段在时尚行业摸爬滚打的回忆文,好多粉丝都留言,想多听听真实版的《穿Prada的女魔头》。其实摩尔小姐及MoreMedia™️的创始人——泰山小姐姐,曾经和大家一样,也是仰望时尚金字塔的小菜鸟,回想这几年时尚媒体的工作生涯,其实比电影更抓马。



小时候,上海外语频道有档节目,叫《Project Runway》,这是一档时装设计师真人秀,每星期我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那些设计师接受各种抓马的挑战,从灵感构思到T台展示,他们每天都很有激情,很有活力,让我觉得时尚行业好有趣,好光鲜,好向往。



通过那个节目,我知道了纽约最当红设计师Michael Kors,《嘉人》杂志时装总监Nina Garcia,还有 超模Heidi Klum。

后来,Nina成了我的同事。


其实我从没想过有一天真的可以进入时尚行业,在我就读的那所理工科大学,多数人都会选择进入央企。学校没有氛围,专业没有对口,家庭没有门路,曾经时尚行业对我来说仅仅存在于影视剧里。


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

但如果你心怀个念想,一直没实现,你还是会不甘心的。

后来我进入时尚行业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可以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再之后的发展就更是超乎了自己的想象。

第一年,管理培训生,负责四本宇宙大刊的新媒体策划。

第二年,创意总监。

第三年,兼任产品总监。

第四年,编辑总监。


并且连续两年带领团队荣获苹果中国“BEST OF YEAR”大奖。自己回过头来看看,也觉得很梦幻,很不可思议,简直是一场大跃进。


杨千嬅与我


现在拥有自己的Studio,自己的团队,从传统媒体转型为社交媒体。我还记得第一天拿到Studio钥匙的时候,心里那个雀跃啊!开门的那瞬间很有仪式感,像是宣告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开始了!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能做到开挂般的职场晋升?我想了想,大概因为我不甘于平凡吧,也喜欢探索和冒险,还有颗旺盛的好奇心。我认真总结了下,有三条建议与牛逼闪闪的女青年们共勉:






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少潜力

不要给自己设上限。人的潜力无穷大,而潜力往往是被逼出来的。

工作第二年时,我遇到了一个转折点,我的上司问我:你是愿意继续留在宇宙大刊,还是去一家创业媒体做中国刚崛起的电视综艺?

后来我是这样回答他的,“如果你能让我当创意总监,我就来。”


《VOGUE》创意总监Grace Coddington和她的作品


我的想法很简单,留在大企业固然好,大企业有品牌光环,有稳定的收入,安稳的环境,有优越感,还有来自同行的羡慕。但大企业也有天花板,我能想象如果留下来,第二年第三年做的还是这些事儿,作为一艘航空母舰里的螺丝钉,你可以发挥的空间太有限了。


我曾经的名片

我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劳动上,也不想把最好的年华消磨在大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上,我有好奇心,我希望走一条有想象力的路,我希望去抓住新趋势,创业公司虽然冒险,但更有发挥的空间。

而高风险,才会有高回报,工作也是一项投资。


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你已经比别人强,因为你试过了。曾经有位创业前辈对我说,许多人第一次第二次创业都会失败,但这些经验和积累的资源会成就你的第三次创业。


加入了中国第一支尝试拍摄汽车综艺的团队


和BBC的制片人及编剧头脑风暴中




做自己喜欢的事

是可以忘记吃饭和累的

当我刚进入赫斯特集团工作时,我觉得好幸福哦,每天都被一流的时尚杂志包围着。Showroom里放着最新一季的时装,同事们从巴黎带回的新产品堆得满地都是,reception的电视屏幕上播放着大牌走秀(偶尔也会播放维密秀),每天走进这样的办公室就觉得被打了鸡血。



一到发行日,发行部的同事会把新鲜出炉的杂志放在每个人的办公桌上,其中就有一本《ELLE》。


最新一期《ELLE》封面,朋友圈被刷屏

有一次《ELLE》的编辑总监兼CEO晓雪写了一篇回忆文,让我很触动。她追忆很多年前的中国时装编辑,并不像如今这般光鲜亮丽。在国门刚开放的那些年,中国市场还没有那么举足轻重,所以来自中国的时装编辑也不太受重视。


为了张秀场站票要跟品牌公关磨很久。为了了解西方设计理念,要恶补欧洲文化史。把积蓄也都花在欧洲旅行上……



加上国外物价高得惊人,那时候为了节约经费,她不舍得打车,只能坐地铁赶秀场,有时候秀场又离地铁站特别远,时间紧迫,只好一路狂奔,结果还是错过了开场而被拦在门外。但那时候看秀的机会多珍贵啊,听着场内的音乐声只能在场外流眼泪。



而现在,她有自己的团队,对巴黎早已耳熟能详,甚至有自己心仪的小书店、小设计师店铺。她可以坐在头排看秀,就算没有邀请函也可以靠刷脸进场,品牌公关们早就等在秀场门口迎接重要的媒体。


她还会遇见在巴黎读书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秀场门口等着她,就为了问一句:可以帮忙带我进去看秀么?



我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感慨这个故事背后反映出的中国巨变,也被晓雪对时尚的热爱所感动,那些感情很真,都表现在字里行间。


我觉得今天她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她值得的。 最美的风景是努力攀爬的人才能见到的。

我常对行业新人说:爱是第一生产力。有爱,你才有探索和追求不凡的能动性。 而做自己热爱的事,是可以忘记吃饭和累的。







好奇心是特别珍贵的品质

好奇心几乎是所有进步的源泉。没有好奇心的人,不肯冒险,不会进步。最可怕的是,没有好奇心的人无聊,如同行尸走肉。

不少读者给我留言:我已经30岁了,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我已经在一个单位或职位上麻木了很久了……我还有没有可能改变?

改变是很难,谁都有惰性,多数人都喜欢安稳。但还有少数人不是这样的。

在我的工作中,接触过许多有趣的人,他们之所以有趣,是因为有冒险精神,有一股向上攀爬的劲。

《ELLE》的灵魂人物晓雪在32岁时才选择转行,从头开始。

我认识的澳洲版《GRAZIA》的主编,曾经是企业法务,如今他穿着最新款Collection穿梭在各大时装周,因为在工作几年后终于发现自己最钟爱的事业。

我的前老板曾经是报业主编,后来他挑起了BBC王牌综艺《TopGear》中文版总制片人的重担,隔行如隔山,但在挑战面前,他像个雀跃的孩子。

你看,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机会面前激流勇进的人。 好奇心驱动着他们去尝试、去学习、去冒险,去狠狠抓住机会。





前些天,我收到林肯的邀请,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主题就是:追求不凡的自己。我还记得第一次乘坐林肯,是当年和BBC的团队在《TopGear》中文版的时候。如果我当时没有坚持初心进入媒体行业,也没有去创业公司闯一闯的探索心,或许今天就轮不到我来分享这个故事。

中大型豪华SUV林肯MKX

追求不凡的自己,我觉得这个主题特别好,也特别符合我们的态度:做一个牛逼闪闪的女青年。

林肯这个品牌,给人的印象一直就是精英气质,会买这辆车的人,不愿意从众,喜欢驾驭感,享受人性化的服务,偏爱高高在上的格调,无论对品质还是自身,都有不凡的追求,不盲从的选择。



这款车的演绎者也是女性,江疏影。 她参与拍摄的林肯MKX广告片很美很有质感, 时尚又精致,优雅又大气,把城市精英女性的形象表现得神采飞扬。



曾经我在工作中和她有过接触,和她是老乡,她本人的经历也验证了“追求不凡的自己”。



江疏影不是印象中那种娇滴滴的上海小囡,她挺吃得起苦的。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学习了七年艺术体操,那些年体校的寄宿生活,让她从小就尝到了离家的滋味。但也因为体操,她习得了一身舞蹈演员般的好气质,这是许多高端品牌喜欢她的原因之一。


考上了上戏,却没有按部就班地成为演员,而是去英国留学读经济。在参加真人秀《花儿与少年第三季》后,展现了出人意料的一面,靠谱能干,独立自主,负责任,也开得起玩笑,让她迅速吸粉。



演起戏来也各有千秋,会接下《一仆二主》中的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白领顾菁菁,也会尝试《最佳前男友》中强势的设计部总监傅方思,甚至在《长大》中饰演古灵精怪、爱情至上的女医生陈曦。


不断挑战新的领域,尝试新的角色,演得了林肯MKX的质感大片,也拍得了360度无死角的《花少》真人秀,能屈能伸,追求突破,自如地变换多面形象。很能理解,为什么林肯MKX会找到她来演绎,而且林肯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积累的经典品牌。



林肯拥有作为总统座驾的品牌基因,在每一处操控、驾驭、体验的细节上都发挥着极致匠心,这个经历百年沉淀的品牌,如今与时俱进地重新定义豪华,那是只有当你坐在林肯里,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的林肯之道。


林肯标志性的一体式LED尾灯


我是打算在2018年来临时写一篇文章:《新年新气象,从一辆 Dream Car 开始》,给女司机们推荐值得买的车,新年给你们打打鸡血,内心有欲望,才有动力去努力嘛。

林肯MKX一定是推荐之一,特别适合那些有独特的品味,可观的经济收入,喜欢旅行和探索,也享受奢华体验的城市精英,无论对自身的事业还是对生活的品质,都有卓越且不凡的追求。有兴趣提前了解的话,点击 阅读原文

要知道,看一个人的品味,就看他选择的车。



- 内容原创,图片部分来自网络,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