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做媒介学的人来看,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对它所管的媒介不仅是在这里组织、汇聚、流转知识的问题,同样也是让我们读书的人有一个创造梦想的地方……”黄旦教授开场时就表达了对本次活动的期待,“如果一个高校有更多这样的读书论坛,这对学校的阅读和学术氛围会有很大的提升”。
黄旦教授向大家介绍媒介学时表示:“
一个媒介代表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的水平,但是媒介不仅是一个文明的标志,媒介会构成文明。
”随后,黄旦教授围绕三本书开始了关于媒介与文明的观点讨论,分别是
德布雷的《媒介学引论》、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和威廉·弗卢塞尔的《技术图像的宇宙》
。
在
德布雷的《媒介学引论》
中,黄旦教授指出:“媒介是处于中间位置、动态的中介,因此研究文明传承的问题不是研究。物体、文本本身,而是研究关系的问题。文明将有形和无形思想和实物混合在一起,所以才会有文明的一种样态。
通过德布雷的媒介视野,所以我们要做的不再是辨认符号世界,而是辨认符号如何变成世界
”。如果说德布雷主要从媒介角度解决文明是如何传承,那么在
《传播的偏向》中,哈罗德·伊尼斯则以为,“媒介不仅是传承文明,而且会创造文明”,不同的媒介偏向,比如偏向时间还是空间,会让文化或文明产生偏向。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向”是希望纠偏,能够让文化或文明处于平衡态。在第三本书威廉·弗卢塞尔的《技术图像的宇宙》中
,作者的观点则不同,认为一种媒介带来的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类型,不可通约。因而,黄旦教授说:“弗卢塞尔认为从传统的图像走向技术的图像大概有这样一个过程,是从三维世界到无维度的世界,从传统图像走向技术图像是从客体的观察到概念的计算,于是人类进入了一个后历史的时代。”
最后,黄旦教授总结道:“
媒介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动力,文明进程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的东西把社会和人类以及非人类群体和客体混合在一起,不断的以相继秩序而流动的绵延
。所以当人类在面向数字技术的时候,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数字媒介将会为我们带向何方?未来会是如何?这就需要听听研究未来哲学的孙周兴教授的演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