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浙大春联大PK,你的学院在哪里? ·  22 小时前  
BNU统计  ·  国励风采 | 范思琪:勤耕不辍,学以致远 ·  19 小时前  
武汉大学  ·  今天起发布,武大学生人人都有! ·  昨天  
武汉大学学生会  ·  珈学live|寻找自己的第十七种人格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千帆竞发,2025年四川大学“学子家乡行”启程啦! ·  3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千帆竞发,2025年四川大学“学子家乡行”启程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世间最美的味道,是我妈包的箬叶粽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5-30 22:08

正文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欧阳修 《渔家傲·端午节》


来来来,香喷喷的粽子出锅啦!


你是否正沉浸在粽子的美味之中呢?

小编也在享受我妈亲手包制的粤式咸粽。

小小的糯米团里竟被塞进了五花肉、香菇、虾米、菜脯……

不管你家的粽子有多好吃,

我仍坚信我妈做的粽子才是人间极品,

没有之一!

可以说,在走出广东体验外面的世界之前,

我只认识以我家粽子为代表(不服来辩)的粤式粽。


直到上大学,

遇见来自大江南北、风格迥异的粽子后,

我才醒悟,

粽子不一定是不规则四面体,

也不一定如拳头般大小,

更不一定用竹叶包成。


不一定用竹叶包粽子?那还用什么包呢?作为植物痴迷症患者,我不禁好奇这个问题,于是嚼着我家粽子的同时,我随手查了查市面上的主流粽叶——


先总结下,一款合格的粽叶,至少要具备什么专业素质:

对人类无毒害作用;


叶片又长又宽又不伤手;


经得起折磨、受得了蒸煮,柔韧性高,不易破裂;


叶片产量大,植株生命力强,人们取材容易,处理方便;


若能散发特殊的香味,给粽子增光添彩,那就达到完美标准了。

箬竹 Indocalamus tessellatus 禾本科 箬竹属


箬竹的叶,简称箬叶,是广东人民最熟悉的一款粽叶了,其叶片宽大、表面光滑、色泽鲜绿、质地轻薄、柔韧性好、气味清香,很受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吃货们的青睐。早在唐代,人们就用箬叶来包裹食物,至今食品加工企业仍广泛应用这款天然健康无污染的“包装纸”。


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箬竹属-箬竹组的普通一员,原产自湖南和浙江,它的身材比较矮胖,最高不过2米左右,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健。箬竹属包含至少23个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北到安徽、山东,南到广东、海南,东到福建、浙江,西到云、贵、川。


小编相信,不仅箬竹可以贡献质优价廉的粽叶,它的大叶型姐妹,如箬叶竹、阔叶箬竹也能担此重任。甚至有一种箬竹就叫粽巴箬竹,然而这一种的叶应该极少被用来包粽子,因为与箬竹之叶相比,粽巴箬竹的叶太窄,难以“包罗万象”。


箬竹属的叶另有一项传统的重要用途,就是作为斗笠、船篷、蓑衣等防雨工具和茶篓的衬垫材料。


明代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写道:“箬生南方平泽,其根茎皆似小竹,其节箨与叶皆似芦荻,而叶之面青背淡,柔而韧,新旧相代,四时常青。南人取叶作笠,及裹茶盐包米粽 。”说明这一类竹叶抗风吹雨打、潮蚀霉染,不容易撕裂,的确符合粽叶“柔韧又结实”的要求。

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禾本科 芦苇属


如果说箬竹类生活在长江流域至北回归线,因而称霸南方粽叶市场,那北方百姓则很有理由选择同样质优价廉又富有家乡气息的芦苇叶(简称苇叶)作粽叶了,因为芦苇常常以绝对主角的气势现身于北方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著名的芦花荡景观。


老实说,土生土长于华南地区的小编,在北上求学之前,对芦苇的印象仅停留在《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首次出场的画面——她着一身白纱,独自一人撑一叶孤舟,缓缓行走于茫茫的芦苇荡上,伴随着孤寂悲凉的背景音乐,我们不仅联想到她与他令人叹惋的爱情结局……

咳咳,言归正传,反正那个芦苇就是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可以说全国各地、全球各处,除了森林环境外,各个有水有光的空旷地带,都能见到它们抱团生长的身影。


芦苇具有长期潜伏于地下的根状茎,自然环境中,通过根状茎在淤泥里到处游走,纵横交错,网状排布,抽芽长出新植株而得以实现营养繁殖,同时能够迅速圈占种族领地,构建起成片成片的高大禾草群落。这样智慧爆棚的生长习性和繁衍策略,与竹类的十分相似。实际上,同为禾本家族成员,又是粽叶贡献者的芦苇类和箬竹类是有不少雷同的地方,比如它俩的叶乍一看,简直是用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没有正常的叶柄,有一段叫“叶鞘”的结构,叶片条带状,绝大部分叶脉会从叶基直伸至叶尖(俗称纵脉)且相互平行,中间的叶脉比较明显,叶片正反面基本一样,等等。


不过,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我们还是可以轻易辨别两者的:苇叶一般长30厘米、宽4厘米,箬叶长20~46厘米、宽5~11厘米,可见苇叶比箬叶窄得多,而且韧性不足、容易撕裂,比较考验包粽人的手艺和经验。


至于用芦苇叶,还是用箬竹叶包粽子好吃——小编舌头笨,无力回答啊,不管哪家的粽子,我只吃得出糯米和馅料的味道。

玉米 Zea mays 禾本科 玉蜀黍属


箬竹属和芦苇属都属于赫赫有名的地球超级大家族“禾本科”。这个植物家族大到什么程度?至今,植物学家仍没搞清楚该科究竟有多少物种,要分出多少属,每个属之间有着怎样的亲缘关系。我们随处可见禾本科植物,从南极到北极,从盆地到高原,从家门口到荒郊野岭,都有它们活跃的身姿。我们天天打交道的、拯救人类性命的水稻、小麦、玉米、小米等作物,也都来自禾本家族。因此,禾本科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类群了。


尽管禾本家族有那么那么多子嗣,但它们都继承了一些家族标签式的特征,让人一眼就能判断某种植物是否属于禾本科。如上文提到的苇叶与箬叶的共同点,也是禾本科的通用性状。既然箬竹属和芦苇属能贡献粽叶,那我们最常接触的包裹着棒子(北方俗称,指玉米)的“叶”自然也能变作粽叶了。


南方可提供粽叶的种类很丰富,加上玉米不是南方的主产作物,所以南方派粽子极少用玉米叶制作。小编也没实际见过用玉米叶包成的粽子,从网友分享的经验贴来看,用于包粽子的玉米叶并不是长在玉米杆上的正常的叶,而是生于雌花序轴(即受精后发育成果实的玉米棒)基部的苞片,即我们啃玉米时要剥掉的一层层黄叶。


苞片,本质上是一种叶,只不过这种叶专门长在花茎上,在蕾期保护幼嫩的花芽,植物学家便给这种叶取了个特称——苞片。苞片形态非常多样,我们熟悉的许多漂亮的园艺花卉,如一品红和叶子花,都是靠艳丽的苞片来吸引人类和昆虫的眼球,而它们真正的花,却平淡无奇、饱受忽略。


所以,作粽叶之用的玉米叶,理论上叫成“玉米苞”更准确,这玉米苞形状和柔韧性如何,相信大家都有概念。我也觉得用玉米苞来包粽子是个不错的主意,说不定包成的粽子真的夹杂了玉米的特殊香味。最重要的是,买了“含苞玉米”,我们就不必花钱买粽叶了!

露兜草 Pandanus austrosinensis 露兜树科 露兜树属


当然,禾本家族再强大,也没能力阻止其它类群竞选粽叶、垄断粽叶的来源。我家只用过两种粽叶包粽子,一种是箬叶,另一种则是露兜草之叶。多年以后,我才发现,只有广东、海南一带的部分地区会把取材目光投向这种相貌古怪又瘆人的植物……


露兜草是露兜树科露兜树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生活在广东、广西和海南西南部的森林、河滨和路边。没错,当你在野外见到比姚明还高大威猛的露兜草时,请你记住这不是灌木,而是一种大型野草。它的脚下同样躺着强悍的地下茎,地下茎分枝,并向上长出粗短不分枝的地上茎,地上茎再抽生绿叶。叶表面光滑油绿,质地如皮革,刚中带柔、韧劲十足;条带状,长达2米,宽约4厘米,无毒,揉碎后一股草药味。听起来挺适合作粽叶吧?


呵呵,那要看你从露兜草上取叶的功夫怎样了。它给自己的叶的边缘和背面中脉配备了弯曲的钩状锐刺,专门对付贪吃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可是有些人,尤其是和露兜草住在同个地方的百姓,就是具备吃螃蟹的精神。他们对露兜草叶的阴险习以为常,又对平易近人的普通粽叶产生腻烦,然后某一天,他们忍不住砍下露兜草的叶,削去它的刺,拿来包粽子尝尝,这一尝,便开发出了最不可思议的粽叶类型。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果然无穷无尽。


地球上现存的露兜树属约有600种,其中6种分布在中国,比较常见的除了露兜草外,还有更高大威猛的露兜树,它的叶也能用来包粽子。于是,许多人分不清这两个名称仅有一字之别的姐妹种了。其实如各自中文名所言,露兜草是草本,没有明显的坚强的茎干,而露兜树是树,身材就和人行道两旁栽种的小乔木或灌木一样,有主干、有分枝,能挺起腰板儿。此外,露兜树主要长在海边沙地,可能靠海的居民常用它的叶包粽子,但大多数“露兜叶”应该来自相对低矮的露兜草。

我潜意识里一直偏爱用露兜草叶包的粽子,

因为这款粽子比较大且结实,

满足我曾经旺盛的身体发育需求。

多年以后,

我又发现,

用芭蕉叶包的粽子才是无敌的……

莲/荷花 Nelumbo nucifera 莲科 莲属


虽然粽子算是端午节的“特产”,但在广东,它早已变作日常食物了,体量也挺无敌的。对广东人,特别是广深地区来说,最熟悉的粽子,既不是箬叶粽,也不是露兜草叶粽,而是荷叶粽——你敢说你经常买来当早餐的糯米鸡不是XXXL号粽子吗?


啥,你没吃过糯米鸡?那请不要说你在广东生活过……


追本溯源,用荷叶包食物的做法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人著的《北史·李兴传》记载:“方食,器用不周,言昆明池中有大荷叶,可取盛饼食。”这大概是较早的用荷叶包装食物的记录。之后文艺范满满的宋人沿用这种小清新做法,并发扬光大,取荷叶包装他们当时所能吃到的固态食物。总而言之,除了五花八门的食用药用之外,在古代,荷叶就是个天然免费无污染的可降解食品袋。


你可以从很多方面,什么荷香开胃、药治百病之类的分析荷叶作食品袋的原因和益处。


但我相信,荷叶不沾水、富含维管束,荷花分布广泛、生长繁茂,应是古人选取荷叶的重要缘由。说到荷叶不沾水,古人还挺喜欢戏弄荷叶的这个“洁癖”,如李白“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白居易“白日发光彩,清爽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苏轼“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意思都是,落到荷叶上的水,不仅不会浸湿荷叶,反而总在叶面上形成圆溜溜的水珠。


那为什么荷叶具有不沾水的本事呢?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观察荷叶表面,我们将发现,看似光滑的叶面,实则凹凸不平。


简单地讲,原来荷叶表面密布着无数个微米级的山峰形突起,突起之间夹着空气。当水滴落到叶面上时,水与叶片的接触面实际只是突起的顶端,而突起之间的空气会连成一层气垫,把水滴托了起来,所以水滴能在叶片上滚动,而不渗入叶片之中,并在滚动的同时,顺便撵(黏)走叶面的垃圾,使荷叶保持干净。这便是荷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科学道理了。

 

粽子界一向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要满足粽叶的合格要求,哪种植物都有机会(被迫)贡献自己的绿叶。除了以上列举的粽叶佼佼者外,在我国各地吃货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之下,诸如芭蕉、槲树、柊树、美人蕉、椰树等等的叶还有竹筒、竹笋鞘之类,都能进入粽子界发光发热了。


一句话,

每片宽大的绿叶,

都有当粽叶的潜质。

你的家乡,用哪种植物的叶来包粽子呢?

欢迎留言,

晒出你的家乡在制作粽子方面的奇思妙想吧!


本文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我这么努力,你好意思不分享么,喵~

箋草釋木
行遍萬水千山,識盡奇草異木
描繪純粹的植物世界

jian cao shi mu

THE END

栏目主编 | 植物时光小静

编辑|Sukie Che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可以直接进去我们的微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