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寸邮缘
集邮知识,每日推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方寸邮缘

回顾2006年邮票的减量历程,邮票发行历史为何不断的重复?

方寸邮缘  · 公众号  ·  · 2019-10-14 00:00

正文


2006年是编年票中发行量最少的一年,整体发行量和1987年接近,也是32年来发行量最少的一年 那么2006年发行量为何会如此之少,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过程曲折而漫长。


1992 年编年票开端,舍弃了JT统一编号的规则,改成每年单独编号 也是从这一年发行量猛增,1992年发行量比1991年涨了一倍多。 1991年最少发行量还有880万,而到了1992年最少发行量都在2000万以上,甚至有些单枚套票都是6000多万的天量。 编年票第一年原本意义重大,又是第二轮生肖票的开局之年,结果由于如此天量的发行量将其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1993年发行量再次发力,在1992年的基础上涨了一倍,二轮鸡票发行量高达2.5亿,为历史之最,直到市场开始恶化,众多邮票打折,邮政才将某些套票减量,但最少发行量也在3000多万,上亿的发行量比比皆是。
1994年开始编年进入减量阶段,原因和现在差不多,市场上打折严重,极大影响了中国邮票的形象,预定量受到影响 1994年平均发行量比1993年减少了三成,最少量为2900多万,依旧很多。 1995年减量到2500多万,1996年减至1800多万,经过1994-1996的减量,发行量已经降至比1991年略高的水平,由此引起了1997年的大潮。
邮政总是杀鸡取卵,市场一好,发行量立马增加 1997年发行量比1996年增加了两成,2000万以下的发行量不见了,最少量都在2500万以上,恢复到1995年水平。 香港回归小型张竟然高达5770万,为新中国小型张发行量最大品种。 1998年邮政继续增量增套,历史上第一次全年套票达到31套,发行量比1997年增加了30%,大部分套票都在三四千万的级别。
经过1997-1998的增量,市场彻底玩坏,邮市崩盘,众多邮人退出市场,新邮预定量下降 为了维护市场,邮政决定进行新一轮的减量,这一点和现在的减量的动机十分类似。 但减多少,能减几年却不知道,只要市场不好貌似就一直减下去。 1999-2003连续减量五年,发行量已经从1998年的3500万降到2003年的900万,五年减量75%,小型张更是减少到820万,2003年的发行量已经和1988年接近,成为当时编年票的最低量。
虽然2003年发行量降至最低,但市场并不买账,依旧行情惨淡 尽管如此,邮政还是在2004-2005年小幅度增量,由2003年的八九百万涨到2004-2005年的千万左右,小型张涨到900多万,2005年又降到820万。 这样的增量使得市场更加恶化,新邮几乎全部打折,连带JT编号文革等老邮市场价也降至历史新低。 邮政迎来了新一轮挑战,如果不继续减量,很多预订户会纷纷弃订,因为一年面值100多元,到了年底最多80元就可以买到,为何还要预定呢? 整个集邮市场将会再次出现崩盘的风险。 虽然从2004年第三轮生肖票开始,为了吸引预订户,采取了赠送生肖小版的方式,但这也是杯水车薪,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2006年新邮预定量已经下降到历史新低,但到底有多少邮政没有公布 根据第三轮赠送版的市场价来分析,2006年狗版价格较高,说明发行量较少,甚至高于2004年的猴版,有可能是第三轮中最少的,据说300多万,由此推断2006年预定量应该也是最少的。 正是由于预订量猛减,才使得邮政大刀阔斧的减少了2006年发行量。 而且2006年也是第一年分阶段公布发行量,2001-2005是提前公布,2001年之前都是第二年4-7月一次性公布前一年发行量。 2006年也是第一次执行将没有卖掉的新邮统一销毁,并且那年执行的力度最严。 还第一次开始预定大版,总之,2006年是具有划时代的一年,很多规矩都是那年立下的,一直到现在几乎没有变化。
2006年的减量是很明显的,2005年很多套票还是在1000万上下,2006年大部分套票降至780万左右,减少了两成多 由于2004-2005原本发行量不是很大,减少两成多后,发行量立马显得少多了。 最低发行量竟然出现了680万的量,这样的发行量上一次出现还在1987年,即使1988年的无齿麋鹿都发行了770万,由此可见,680万的量还是很有竞争力。
可惜2006年刚刚减量,2007年就开始增加,700多万的量没有了,最少都接近900万,大部分千万以上 ,从此邮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量,这一增量一直持续到2009年。 2010-2014这几年发行量还算比较稳定,每年均量不超过5%的起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