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
惊人的成功,难免会面对猛烈的后座力。天才少女
姜萍在爆冷闯入阿里全球数学竞赛12强后,现
正面临
铺天盖地的质疑。
起初,是有人质疑她作弊。因为这次竞赛并不是一群人坐在考场里的闭卷考,而是48小时内的开卷考,有人因此怀疑她背后另有高人,理由是她板书的某些细节有问题。至于为什么要让这么一个17岁的中专生获胜,那大致就以“水很深”含糊过去了。
要说姜萍有作弊的嫌疑,就得证明这都不是巧合:
阿里全球数学大赛2018年才开始办,去年相关新闻热议的,是一位“白天送快递,晚上研究数学”的快递小哥孙金元;
再往前,2022年的英雄是管协(大专身份进入榜单);实际上,今年也还有一位15岁的初中生罗思源同样闯进决赛。只不过,他们都没有姜萍那么引人注意。
想想就知道,这种级别的数学竞赛,是极难作弊的:你肚里有没有货,行家问两句话就知道了,没水平的话别说回答对了,连问题都听不懂。姜萍的成绩,当然主办方也惊讶,所以在公布名次之前,特地去了一趟涟水验证,当面又出了一道题让她做,这就是网上流传的她黑板板书的由来。
然而,这些并没有阻止质疑的声浪,这两天反倒越抹越黑了。有人揪住一些细节不放,有人伪造成绩单,有人拼接出假的聊天记录,甚至还有人编造其辅导老师王闰秋的婚史,以暗示师生俩存在不正当关系……这背后所透露出的恶意,不仅让人震惊、心寒,也让人困惑:这些人到底是图什么?哪来这么大的恶意?
对此,一般人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直觉式的道德谴责:这些都是什么样的人,心理是有多阴暗,怎么就见不得别人的好?你质疑就质疑吧,无冤无仇的,怎么能就为了扳倒别人这么不择手段?
当然,其中肯定不排除有人是在搅浑水、编造假消息耸人听闻,但即便如此,这竟然能传开,可见确实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是真有人这么相信的。
这些人到底为什么要这样
?
只是道德崩坏带来的所谓“戾气”和“恶意”吗?
那这
恶意又是从何而来?
“我们的意图创造我们的现实。”
在我看来,这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这些质疑者的种种做法,从根本上说,是无法理解姜萍现象级的成功,心理失衡之余,他们需要一套说法,让自己受冲击的内心恢复平衡。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道理其实并不复杂:认知失调是令人不快的,人们本能地想找到一些理由和借口,让自己好受一点。
《社会性动物》一书解释说,这说到底是人们在面对两种基本动机冲突时,试图努力相信我们是正确的(明智的、体面的、善良的),例如,哪怕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却自我欺骗说,低焦超轻香烟就没事,何况吸烟也令人愉悦,“我的寿命可能更短,但我活得更快活”。
这就是人们矛盾行为背后的症结:“
对失调的理解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类的思维是非理性的,而不是理性的。不管多聪明,那些正在减少失调的人都会相信自己是对的,以至于他们经常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我所说的‘非理性’,是指他们的不适应行为会阻碍他们了解基本事实,或阻碍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
人是一种善于自欺欺人的动物,因为当现实与我们的认知不符时,为了避免自己原有的信念受到冲击和动摇,人们几乎本能地为了捍卫这些信念,会去扭曲相关的信息。毕竟,面对现实是令人不适的,需要包一层原有信念的糖衣才能咽下去,所以王尔德才讽刺:“人类这种动物,承受不了太多真实。”
于是我们看到,每个
人都有很大本事说服自己心安理得:
穷人爱谴责“为富不仁”,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坚信自己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不如人家勤劳、聪明;
而那些种族主义的白人则认定黑人之所以落入这样的境地,是他们的人种、智商、品质使他们只能被统治。
在旧时代,藏区的权贵看到穷人的悲惨境地时只会想:
“此人必有许多前世的罪孽要赎。
”
尤为讽刺且可怕的是,有时人们仅仅为了让自己内心好受一点,会疯狂地攻击、贬低别人。最明显的就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手上沾满了鲜血但又想免于良心的谴责,想证明自己是好人,怎么办?最现成的办法就是指责受害者,说这些敌人根本不能算作人类,活该被消灭。
仇恨、嫉妒,有时甚至是爱意,都会遮蔽我们的现实判断,因为我们不愿意相信,现实竟然和我们理解的不一样。以前人们或许还多少承认,确实有一些天才就是不一样,但现在,一个愈发平等、内卷,但普通人愈发难以成功的社会让人们更不乐于承认这一点。以己度人,在所难免。
我曾看到网上有人斩钉截铁地断言:那些说自己每年看书200本以上的,要么是吹牛,要么根本就没认真读过。
如果我站出来说“那并不难,我认识的就有好几位读书人这样,我都能做到”,那想必会被回怼:那你肯定没认真读过。然而,怎样才算“认真读过”,那是无法证明的。
对于有的人来说是平常的事,对另一些人来说则要么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要么必是有蹊跷的骗局,这表面上看是他们不相信有人能做到,实际上是在说:“我都做不到,你为什么能做到?”
当下围绕着姜萍的种种非议,在那恶意背后,也隐约可见一种强烈的心理失衡:凭什么,一个看起来没任何背景的17岁中专生,竟能获得这样的成功?对那些拼命“卷”了多年,自认不比姜萍差的loser来说,这一点就尤为难以接受了。
何况,她还是个女孩子。网上有人酸溜溜地说:“一般女孩子数学不好,她的灵魂应该是男孩子。”底下有人揶揄,这是“中国人真正接受跨性别的一天”,但当然,这种“数学天才的灵魂应是男性”的说法,其实也是认知失调,通过这种解释,男性才咽下了这个难以消化的现实。
网上有些梗则说姜萍是另有天才灵魂附体,这乍看没有恶意,恐怕也没人真信,但其内在心理动因是一样的:姜萍的成功不可思议,动摇了许多人对当下现实的认知,需要一个解释。
至此,距离编造她的种种相关信息也就只一步之遥了,那些不管看起来多么难以置信,却都能减少人们的认知失调,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原来她和我也没什么不一样,只不过是通过作弊才有了这样的成绩。
问题并不到此为止,因为我们还需要追问,尽管认知失调是普遍的现象,但像这样的恶意真的正常吗?又是
什么样的社会才孕育出这样的心态
?
我
们当下所身处的,是一个
诸多
不同时代的现象矛盾并存的社会
,此时
难以避免的一个现象,就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