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秦
这是一个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产品犬舍  ·  给年轻人看的互联网行业中年人求生指南 ·  昨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如何通过绘制“服务蓝图”优化投诉处理流程? ·  昨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商业下半场,情绪价值才是破局关键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AI时代,产品经理的4项修炼,有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秦

翻开17年前的日记本,我被自己震惊了。

老秦  · 公众号  ·  · 2020-01-23 21:11

正文






春节在家收拾自己的物品,翻到一沓日记本。

足足五六个本子,每一页写得满满当当的那种。


翻开日记,感觉回到了另一个时空。

不知不觉,从2003年一直看到2011年,竟然还看的津津有味。

时不时还会夸赞一下:我擦,我那时候还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人才啊。

分享几则。



2004年,14岁,我应该刚上初中不久。

这个阶段,日记中主要记录着各种细碎的情绪。

叛逆、尴尬、愤懑、委屈、伤感……简直就是一本《少年老秦之烦恼》。

那个年纪好容易多愁善感啊,比如这个,一个暑期补课,还补出感情了。


2004年 7月25日 天气 雨 星期日

二十天已然过去,补课圆满结束。

放学了,我并未为此而高兴。

天下起了雨。

出门时,这位慈眉善目的英文老师冲我笑了笑,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暖意。仅二十天,我对这里却已产生了一丝难以割舍的留恋。我也冲老师笑了笑,出了大门。

回过头来,看了看,唉,再瞧瞧吧!最后一眼了。望望新结识的朋友们,望望老师,望望那些熟悉的桌椅……

雨下得更大了。

我没有停止脚步,在雨中,我缓缓离开了。

这将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教数学的陈老师印象最深刻了,在那双冷眸下,什么事也难以瞒过。他每次来教室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脱去被汗水浸湿的衬衫,露出一样湿透的背心。然后会先叫大家预习新课,接着从包中取出一支烟,站在门外,边望着远方边很快地抽完,再呷一口浓茶,取出备课本,拿起一支粉笔,开始讲课。每天都是如此,感觉就像他讲课前的一种仪式。

英文老师跟我是本家,姓秦。她总是穿一件黑色的短袖,一抹平静的笑容总是不离开面庞,她总是点名叫同学们上黑板听写单词,写不对要罚写两遍。至于上课,大多便是英语对话了,两人一组,将所学的知识用英文对谈。

同学之中,印象最深刻的要算同桌程琪琦了。我常笑他名字念起来像个女生,他也不生气,只是将名字解释一下就算了。感觉他从不生气,气量很大。有时候上课听烦了,我们会在纸上画一张棋盘,下起五子棋来,甚是有趣。

有缘的话,兴许还会见面的。

再见了,老师,同学们!



这个阶段,对世界的认识比较浅,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能去本本分分记录一些琐碎的小事,没有任何加工的情绪,以及很多天真的想法。

虽然文风就像小孩子的作文体,但感谢那时候记录的这些小事儿,才能在往后余生,有很多可以回忆的事儿。




但初中的生活,并不是总有那么多值得记录的事儿。

所以就经常在日记中发挥想象力,去写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

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疯狂迷恋上了武侠小说。

而我从小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只要我看过的东西,我就能很快总结出其中的套路,然后模仿。所以我学东西比较快。

比如边看金庸的小说,边在日记本中创作了一个基于隋唐的虚构故事。

喏,这个就是开头。


2004年 8月6日 天气晴 星期五

漫天的雪花。

天地间一切都是银白色的。

漆黑的天空将天地间一层层地笼罩。

一群黑衣客围住一名中年男子。中年男子一身蓝袍,手中的刀还在滴着滚烫的血。青石后另有一名红袍妇人,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熟睡的孩童。

一名黑衣客长剑一挥,刺向那孩童,蓝袍男子长刀一甩,在地上一划,卷起一团雪来。「嗖」一声甩出,这团雪便化为一支白色的利箭,划破长空,正中那黑衣客的眉心,「啪」一声,飞血四溅,染红了雪花。

本来就寒风凛冽,在重重杀气的天地间,又突然多了一具死尸。其余黑衣客惊得全身一颤,只觉得全身寒气,如僵硬一般。

好厉害的内功!好一招「就地取箭」!

只听得一声洪亮浑厚的声音:「上!」黑衣客们个个长剑一挥,冲向中年男子。

雪在这一刻开始狂野地欢舞,配合着蓝袍男子利落凌厉的刀法,跳跃,拼杀,一阵阵肌肤骨肉瞬间开裂的嘶响。黑衣客一个个应声倒下,血喷溅在刀上,身上,脸上和那宁静的雪地上。

「呼、呼、呼……」

蓝袍男子喘着粗气,浑身是血,已杀成一个血人。

突然,只觉得身后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

回头,看到三个不同打扮的人。

为首的一人,双手反剪在背后,白眉下一双眼神,如这冰天雪地般冷漠。

他望了一阵,突然拍手大笑:「李护卫,好身手啊!」

笑声直击长空,连树上的积雪都被徐徐震落。

这蓝袍男子姓李,单名一个「荣」字。

听到笑声,李荣心中一惊:宇文述竟然亲自来了!

宇文述说道:「李护卫,把那孩子交给我,孩子死,你可以活,如若不然,你们,全都得死。」

李荣啐了一口,道:「呸!你这个老狐狸!」

宇文述收起笑容,转向身边的一个秃头老翁:「老高,你陪他玩玩吧!留活口。」

「好!」高昌上前一步,大袍一扬,从袖中抽出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棒,约摸一尺长,棒尾有一颗小圆珠,他一拧一拔,从大棒中抽出一根较细的铁棍,由铁链相连,正是高昌江湖成名的武器「子母棍」。

高昌合手一拜,「领教李护卫刀法。」

李荣暗暗寻思:「俗话说,拳怕少壮,棍怕老郎,这高老头有棍魔之名,不可小觑!」

当下运气挥刀,横划三刀,竖划三刀,使出一式「扫田刮地」,一阵刀网立即罩向高昌,先发制人。

高昌当即横出「子棍」,竖立「母棒」,架成一个十字型,防御反击。

「叮」一声巨响,棍刀相交,李荣只觉虎口一震,气血翻涌。 没待李荣喘息,高昌大棒前攻,小棍后补,大小结合,又密又猛

李荣右手提刀护身,左手运力趁机握住大棒,借势当胸一刀刺去。高昌连忙收棍防御护胸,李荣却换刺为扫,来势极快,高昌快速退身避过,但颌下胡须却被削去一半。

高昌轻抚下颌,不禁心有余悸,刚才这一刀,要是再往前深几寸,脑袋不就分家了?

接着双眉一皱:「老夫这胡须被一刀削去,以后这棍魔的颜面,往哪里搁?」

当下拿定主意,使出杀招,只见他手握棍棒间的铁链,手腕快速翻动,快速形成一阵棍圈,这三分棒法,两分技巧,五分内力,是千锤百炼才能使得恰到好处。

只见数十道棍影呼呼生风,同时封住了上中下三路,李荣快速挥刀,两人刀棍相间,越打越快,身躯也越拔越高,不一会已经是在半空中酣战。

就在此时,突然听到宇文述在远处喊道:「老高,我改变主意了,立即杀了这个姓李的!」

此时,在场的人都为之一惊,不知道宇文述为何突然改变主意。

李荣连忙向青石望去,瞥了一眼红袍妇人,不禁大惊……



好了,就摘录这么一小段吧,因为实在太长了,我都佩服我当时的毅力。

不过当时也没有觉得难,因为每天日记写那么一段,大概600-800字,权当高压学业之余,一种自得其乐的解压方式,日积月累,就有了好几万字。

看得出,当时写的并不顺畅,修改的痕迹很多,而之所以用铅笔写,就是发现经常写到后面,发现与前面对应不上,就又想改前面的,用铅笔比较方便涂改。

而且,从这个时候,我已经有一批自己的「读者」了。

一次不经意间,同桌看到了我的日记,非要拿过去看,读罢啧啧称赞,然后就这样传开了,同学们之间相互传阅, 还传到了隔壁班去。

他们甚至还每天「催更」:老秦,别看课本啦,不务正业,写小说去!

这也是为什么本子上贴满了胶带,因为传阅过多,本子散开了。

我的日记本,就这样承受了那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再后来,金庸的小说读完了。

同时,「新概念作文」越来越火,就是韩寒郭敬明得以成名的那个作文大赛,号称「 语文奥林匹克比赛 」。

我攒钱买了一本新概念作文合集,读过之后,当时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是发现很多作者对于很多虚构的故事,不是常见的第三视角,而是基于一个「我」的第一视角,哪怕是在古代。

这样的写法,可以把主人公更细腻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来。

而且,他们还特别喜欢用真实的历史人物,把很多在戏剧和课本上高高在上的人物,从真实的人物关系中赋予一些架空的情节,让人物立体、丰满起来。

读着读着,我手就痒了。

于是,我基于关云长、貂蝉和「我」,写了一个爱恨情仇的故事。


2005年 1月2日 星期日

东汉末年。
混乱的年代。
但,再混乱的年代,也不会阻止桃花盛开。
又是桃花盛开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季节。
尤其是桃园的桃花,似乎映红了半边天。
那桃园的主人姓张,张翼德。
是我的目标。我要杀的目标。
我是黄巾军的,天公说,桃园有三兄弟,是黄巾军的克星。
我二话不说便来了。我对我的刀颇有自信。
桃花飘落,桃园出来一个人。
豹头环眼,燕颌虎须。
张翼德。我叫道。
他转过身来。
「哧」一声,我的刀已作出了反应。
我认为我杀人时很有节奏感。
通常会先响起「哧」的一声。
似乎仅仅是一瞬间的声音,却其实已有两个动作,一拔刀,一收到,两个动作太快,声音就几乎成了一个。
接着又会响起「咚」的一声。
那是目标的人头落地的声音。
此时,「哧」一声早已响过,可「咚」的一声迟迟没来。
我的刀被另一个人挡住了。
让我吃惊的一个人。
他这一挡,使我足足退出几仗。

丹凤眼,卧蚕眉,威风凛凛。
关——云——长——
我一字一顿地说道。
你的刀还是不见长进。他冷冷地说道。
在这个世上,说这句话的人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师哥。
关云长,就是师哥。
那双丹凤眼,只留一条缝,把谁也不放在眼里。
静默。无声。
山雨欲来风满楼。
风来了,雨也来了。
雨水顺着我的刀流下,勾起了一段尘封的回忆……


这也是个开头,后面是展开了与师哥关羽、师妹貂蝉的回忆,以及后来与关羽之间的一场「比试」的故事,篇幅也不短,有一万多字。

当时同桌还鼓动我给新概念作文投稿,不过我知道自己写的不好,就一直封存在我的柜子里了。



我成长的环境,身处乡下小县城,所以接触电脑非常晚。 从上了大学才开始接触互联网,也是在大一的时候才注册了QQ号。

所以从中学之后,我逐渐不再用本子写日记了,开始用博客、QQ空间。

而此时,我已经20岁了。

而且我很快迷上了这种工具,因为以前写东西就是自己看,而通过博客和QQ空间发表日志,可以有朋友的评论,互动。

也是从这个时候,写东西时会逐渐减少单纯的表达自我,而是追求尽量能传递一些观点。

比如这是一次体育课之后,写的日志。


2011年 3月28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