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拾榴询财
中产家庭理财私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bed of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拾榴询财

房价、股价的背后——理解中国经济再平衡

拾榴询财  · 公众号  ·  · 2024-04-25 20:07

正文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开辟了第二战场 《16号内参》 ,很多在公众号不方便写的业内八卦、独家观点、市场判断,我们会写在内参中,供大家参考。

具体的加入方式、更详细的介绍,以及福利,请点击文末链接。


这几年,股价、房价,还有收入,让人很伤心。

网上各种观点很多,毕竟宏大叙事没啥门槛,谁都能说上几句。

去年老南也写过《 风口转换,你应该站在哪里 》,指出:

这几年我们遇到的一系列困难,本质就是中国经济,由“债务驱动”转向“生产效率驱动”,进而引发的传统模式风险释放,和资产定价框架、职业发展等,一系列的剧烈变化。

今天再顺着这个逻辑,往下说说。


0 1


老南在《2024年如何理财》里,专门谈过这些,在聊这个问题前,大家不妨想3个问题:

我们全民吃饱饭多少年?我们工业体系的原始积累来自哪里?过去20年最赚钱的资产赚的是什么钱?

上述问题,我推荐大家看的温铁军的香港大学《十次危机》讲座中,就非常精准的指出:

工业化就是资本不断增密的过程;

中国是唯一依靠内部化原始积累完成工业化的大型原住民国家;

贫富分化根源于发展主义现代化的制度成本;

那制度成本谁来承担?制度收益谁来获取?

说白了,中国全面工业体系的建立,背后非常不易。

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是前提,分配制度向工业体系倾斜是基础(代价是内需消费长期不足),而信贷的大力投放和拉动,更是关键。


0 2

银监会原主席尚福林,在2023外滩金融峰会上提过:

中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这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过去依靠传统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已经持续下降,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增加资本投入带来的产出变化非常明显。

1994年,GDP每增加1元,对应0.64元的信贷投放。

2022年,GDP每增加1元,对应4.53元的信贷投放。

如房地产,不是流动性的蓄水池,而是货币放大器,因为大家买房的按揭贷款,本质是把自己未来20、30年的收入折现到今天。

如地方债务,也是拿未来的收入折现到今天,投入到当地基建、企业补贴,拉动经济。


0 3


网上讨论一些事,很容易二极管,非黑即白,但往往忽视历史阶段性问题。“债务驱动”本身并没有对错,更关键的是什么阶段干什么事。

如中国改革开放后,重点解决的还是吃饱穿暖等民生问题;入世后,则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一部分,全面完善工业体系的基础设施,如能源、交通、石化等等,包括居民住房问题,这些无一例外是需要大规模投入的。

如果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必然会错过很多历史机遇。所以在这个阶段,难免要走“债务驱动”的模式,就是用明天的钱,解决今天的问题。

这个模式的优点,就是高增长,过去几十年的中国奇迹,均受惠于此;各类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也借此水涨船高;地方基建也是在短短十几年面貌大变。

但这个模式也有缺点,一是不可永续,借的钱总要还的;二是驱动过程中难免粗放化,而且拉动效率会不断衰退;三是容易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问题。毕竟富人负债成本和杠杆是显著优于穷人的。四是最终很容易引发债务系统性风险。

所以如果你认真跟踪过去几年的相关会议文件,会发现一些重要的举措,如限制房地产杠杆、如鼓励硬科技,包括一路一带,其实就已经主动开始从“债务驱动”,转向“生产效率驱动”。


0 4


因为这种超级周期的转变,我们当前面临的,是几十年一遇的经济再平衡。

这里用个大家理解的方式来说这个,即巴菲特喜欢使用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模型(DCF):

对企业的估值,一是看折现率,可以简单理解为长期通胀水平,另一个,则是企业的未来现金流。

而“债务驱动”模式的改变,意味着未来现金流,也随之产生了不确定性。在经济转型未完成之前,未来现金流按照传统模式是在衰退的,则相关资产的估值,自然会被下调。

这就是当前我们的房产、股价等各类资产承压的根本原因。

当然,毕竟我们当前面临的是改革开放后,又一次超级周期的切换,这个过程不会很容易,也不会很短暂,但还是可以有些信心。

如18年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时候,谁会想到之后中国外贸出口还会大幅创新高?

如别说 5 年前,哪怕 3 年前,谁会想到 23 年中国汽车出口能超过日本、德国?



所以,这个难熬的阶段,不适宜轻视困难,也没必要过度悲观,平常心一步步往前走就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