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祝所有的孩子节日快乐!
也愿每个大人能拥抱自己内在的孩子,对TA说声节日快乐!
这颗光的种子,这个精神胚胎,
得以发育的养料,就是
充沛的感觉
。
而充沛的感觉,
则来自于每个生命和其他存在的真实碰撞。
所以,
不妨带着你的孩子,还有你内在的孩子,
多去感受真实的世界。
TRAVEL
他不怕黑,
因为你曾在漆黑的夜里,带他看过最亮的星。
她更有主见,
因为你带她发现过的世界,远比课堂更大。
一次,我的催眠老师带我们做一个能量球练习:
放松,中正地坐着或站着,闭上眼睛,想象你身前,出现了一个能量球,感觉一下它的大小,它的色泽……
当能量球出现后,将你的一个梦想放进去,看看能量球会发生什么变化。
然后再放第二个梦想进去,看看能量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放进去的第一个梦想,是成为一名伟大的心理学家。这的确是我最重要的梦想之一,而且它如此美好光明。然而让我非常震惊的是,能量球竟然急剧缩小。
我放进去的第二个梦想,是满世界去旅游,这个梦想放进去后,能量球变大了不少。
这个练习对我刺激很大,也的确让我开始思考:
也许,成为一名我本来认为的心理学家,会让我弱小;
而满世界去旅游,会让我强大?
从几年前开始,我不断去世界各地旅游。
去了北极、南极、挪威、法国、阿根廷、日本和英国等。
这个过程,也的确让我由衷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变得更为饱满而真实。
然后有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理解:我本来就是宅男,擅长思考。
而做咨询与写作,是有些孤独的事。
这种宅男式的思考,让我缺乏与世界的真实碰撞,它并不能很好地滋养到我的精神胚胎,甚至让我的精神生命会变得
萎缩
。
相反,满世界旅游,就是非常直观地和世界真实碰撞,由此会滋生出无比丰富的感觉,而我的精神生命由此自然变得
饱满
。
譬如,经历了漫长的7天旅途,第一次抵达南极半岛后的凌晨,我们遇到了无以伦比的仙雾。
仅仅在仙雾中待了一会儿,我就觉得,哪怕这总计17天的南极之行只是见到这一个风景,也值了。
我小组里一位女士,在这份仙境中眼泪流了一个小时。
她说,这一个小时中她觉得自己消失了,全然和世界融为一体。
她感觉自己的生命有了一个里程碑般的升华。
这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发生的事,你看电影、电视、照片都不可能实现,例如我的照片,它实在不及实景的万分之一。
我们团友中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她是妈妈带她去的。
妈妈带她去了很多地方旅行,这些旅行带给了小家伙非常不同的体验。
在踏上南极之前,南极对她而言只是一个想象,甚至文字性的存在,而现在变成了真实体验。
我们的教育,太重视书本上的东西,但书本上的东西是
符号性
的,它并
不是真实世界。
作为家长,需要意识到这一点:
将孩子带入到真实世界中,
孩子的精神生命,
必然会在真实碰撞中得到更多滋养。
狭窄的书本教育,和带孩子与广阔世界真实碰撞,它们至少有
三个
层面的不同。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有网瘾,而陷入到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
其实不只是互联网是虚拟世界,书本也是。
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对概念:初级思维过程,和次级思维过程。
次级思维过程
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思考,它是
符号性的,它必然要借助于文字
;
初级思维过程
是孩子不会说话前的原始状态,它的
过程则是视觉画面性的
。
一个人只有初级思维过程,就没法和别人沟通,精神会有问题;但只有次级思维过程,思考会变得干瘪。
最好的情况是,两者能够结合,于是一个人可以有很好的思考能力,他既可以有很好的抽象思维,也可以有很好的形象思维。
其实超一流的人才,他们的很多伟大发现,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是图画性的形象思维的结果。
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就是用画面做的直观思考;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也是门捷列夫在梦中有了一个关键画面,而得到了启发。
世界本身,也主要是以视觉图画的方式存在着。
我们的注意力,其实90%都放在视觉上。
所以,让孩子在学习书本符号性知识的同时,多去看看广阔的真实世界。很多新时代的父母都看到了这一道理,他们知道真实世界的不同。
如同异星球的冰山
假如童年可以选择,
你希望
复制别人口中的世界,
还是开启看过世界的眼界?
在温室里看四季变化,还是去体验世界的气象万千?
看100本书,还是走过100个书里的世界?
中国式教育,太容易让孩子沉溺在书本中了,还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这个方式还有一定合理性。
但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在资源越来越丰盛,越来越需要创造力——即想象力。
听别人再多的描述,也不如亲身的体验更为真切。
对于团里的这个小女孩,当她再思考南极时,南极就不只是一个文字性的抽象存在。
当其他孩子在书本上、影视与照片中去认识南极时,而她会记得冰川的幽蓝,企鹅的憨态,还有仙境般的迷雾,以及她在其中的丰富感觉。
幽蓝的南极冰山
旅途的见闻,给孩子心灵带来的成长,是不会被抹去的。
生命由此更加丰富而鲜活,思维也会因真切体验而变得强大。
生命,就是将光的种子,将精神胚胎展开的过程。
这颗种子展开时的舞台有多大,孩子生命的格局就可能有多大。
我一位朋友,在世界500强企业做到了全球总监的位置,她思考和处理事情时就非常不同,因为她有了全球视角。
譬如她一次搬家到波士顿时,她先去拜访了波士顿的市长,对市长说:我现在是波士顿人了,我想为这个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了解这个城市。
而后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市长安排她去见了波士顿市的每一个部门的一把手,由一把手带着她去参观自己的部门,并给她做最到位的介绍。
这听上去很不像普通华人的故事。
多数华人即便出国移民了,还容易处于封闭被动的状态,更习惯和华人扎堆。
而她非常积极主动,甚至带着一点侵略性似的,至少她对这些美国有关部门毫不畏惧,相反是将它们视为朋友一般。
这份格局的不同,是建立在,她几乎走遍了世界,对美国也非常了解。
她不再只是从一个华人的角度看波士顿这个美国教育最发达的城市,而是作为一个全球公民一般去看。
格局越小,就意味着你越是活在一个越封闭的圈子里。
从这个圈子里看外部世界,你会不可避免地带着焦虑与害怕,因为人都会不熟悉的外部世界除了有兴奋与好奇,还会有敌意与恐惧。
相反,格局越大,就意味着你的目力所及范围,是你感知过的,你了解的,你会因此放下敌意、恐惧与焦虑。
内在的格局,不可避免地要建立在你见过的外部世界大小之上。
并且,一旦格局打开了,即使面对不熟悉的事物,更多的也是敞开心态去迎接而非逃避。
登山,而后知山高;
涉水,而后知水深;
赏景,而后知其妙绝。
经历过,见识过,你会发现孩子在生活中就多了一份淡定,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化。这往往能帮助孩子看到更远的世界。
他更有主见,
是因为你带他发现过的世界比课堂大得多。
对于中国人来讲,走向开阔世界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多数人脑海里有着这样一句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可以有各种理解,在我看来,就是要将孩子锁在父母身边。
并且我有很腹黑的理解:中国式关系,权力规则压倒一切。
每个人也想在关系中是享有权力的一方,但多数人在社会上做不到这一点。
可每个父母都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行使权力规则,逼迫孩子听自己的。
这份利益太难得了,一旦失去了,有些父母就会手足无措寸步难行甚至寝食不安。所以本能上抓着孩子不放。
即便没有这么腹黑的解释,我想我们也多能感知到:中国式关系太粘稠,中国式家庭太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共生。
结果就是,孩子的生命,就被锁在家庭这个封闭的空间里。
并且,
越是锁在封闭空间时,一个人越容易对外部世界抱有敌意
。
所以你会看到,特别老好人的父母和孩子,很不愿意旅游。
这份敌意,有他们对外界的敌意,也有他们想象中外界对自己的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