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美留学生观察
中国最大的独立留学新媒体,集杂志、网站、app于一身的国际教育新媒体平台。讲述留学生自己的故事,分享有趣而真实的留学生活,发布客观真实的留学资讯,中立、真实、有味道!官方网站:www.CollegeDaily.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消失3年,李子柒官宣复出:中式审美的巅峰,暴 ... ·  22 小时前  
港天港地港人才  ·  2年转学3次,被“名校情结”害惨的新港人 ·  2 天前  
港天港地港人才  ·  2年转学3次,被“名校情结”害惨的新港人 ·  2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3-1 ·  4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3-1 ·  4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3-1 ·  4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3-1 ·  4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2-2 ·  5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2-2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美留学生观察

比麦琳塌得更狠的,怎么还没人说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公众号  · 留学  · 2024-11-24 20:22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国产综艺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再见爱人》这一具体节目出发,作者指出了国产综艺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如内容坍缩、难以推出新的类型模式、无法触及更深刻的议题等。同时,文章也分析了观众需求的变化和综艺节目的应对策略,以及当前舆论环境下人们对个体道德的苛刻要求和话题讨论的肤浅化趋势。最后,作者提出了对改变现状的困惑和对未来艺术发展的担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国产综艺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国产综艺经历了迅猛发展期,但如今面临冰冻期,无法拿出新的类型模式,也难以触及更深刻的议题。很多综艺节目重复且容易引发审美疲劳。

关键观点2: 综艺节目与观众需求的关系

综艺节目最初爆火是因为给观众提供了next level的新概念。但随着时间推移,观众需求不断进化,节目组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观众需求。

关键观点3: 舆论环境对综艺节目影响

舆论环境对综艺节目有重要影响。节目组的策略、观众审判倾向的愈演愈烈、网络热点事件等都影响了节目的走向。

关键观点4: 综艺节目的困境和改变现状的困难

综艺节目面临价值缺失的问题,讨论真正有价值的节目往往消失。改变现状需要解决人们热衷于审判而不愿意思考的问题,以及人们对深度话题失去兴趣的趋势。


正文

来源 | Sir电影

ID | dushetv


还是有必要单独说一下。

毕竟之前没人想到,这段时间最火爆的“明星”,会是一个“素人”——

麦琳。

被网友和各种博主逐帧观察分析。

观众看得气,总之骂就对了。


但今天Sir不太想聊麦琳这个人。

重要的是她吗?

恐怕,当一个素人成为一档综艺最大的流量,当层层拨开一个个体成为全网最热闹的发声。

这件事就不再关于麦琳一个人了。

当然,Sir不否认麦琳气人。

但令Sir更担忧的是,这种对个体无限的放大,也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处境中诞生的副产品——

我们公共话语空间的坍缩。

以及,国产综艺内核的坍缩。

起初。

《再见爱人》定位是一档“离婚综艺”。

聚焦婚姻关系,两性话题。

但现在呢?

更像是一档triple date的旅行综艺。

现在网络上最激烈的争论,不是夫妻之间,而是 “旅行团友”之间

类似于前段时间《花少》被审判的周雨彤。

网友们集体在审判“没有团魂”“给别人添堵”“NPD人格”。

比如,麦琳对葛夕。

最出圈的“熏鸡事件”。

事情是因为作为第一任的导游麦琳被说小气,所以在麦琳在葛夕作导游时,坚持要买两只熏鸡和奶皮子,以此“报复”。

夸张吗?

当然。

节目组显然也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爆点的引线,但超市内不能拍摄怎么办?

直接黑屏。

放录音。


于是,这段和节目主旨(夫妻情感)几乎毫无关系的话题,瞬间登上了热搜,麦琳再次被骂得体无完肤。

于是。

夫妻之间的矛盾,转移为了与另一对(或多对)夫妻的矛盾。

还有那句“你可以去表演才艺,替我赚钱呀”。

先是画面是放大。

然后悬疑的音效响起。

接着便是演播厅一声——

哇。


当然。

麦琳今天被骂,不能说是节目一手策划的。

毕竟,谁也没料到一个素人能火到这个程度,而且节目显然一开始押宝的是扬子黄圣依这对的话题度。

但。

这也是《再见爱人》的遗憾。

它逐渐偏离了自己最初的设定,滑向一场闹剧。

而节目无力去扭转,或者也正在顺水推舟,毕竟是现成的流量。

如果是在现实中,我们遇到麦琳这样的人,或许会下意识地忽略,或者直接屏蔽。

毕竟这样的人很多,也没有那么十恶不赦。

可在综艺里。

镜头,不仅会放大原有的一切,包括优点缺点。

甚至会迷惑真相,扭曲真相。

让参与者和观众一同身处在一个难辨真假的世界里。

就像有人指出:

观察团里的人,看到的也是剪辑版。


而仅靠剪辑出来的视频,去武断地判断一个具体的人,这太魔幻了。

于是在最新一期的演播厅里。

因为近期舆论的关系,嘉宾们似乎也意识到节目组播放出来的剪辑过的视频有在刻意引导对立的嫌疑,因此papi酱在每句话后面都会加上一句保护麦琳的话语。

发现了吗?

哪怕是和《再见爱人》前几季对比,我们也能发现一个事实——

国产综艺好像快黔驴技穷了。

《再见爱人》刚出现的时候,给人的观感是什么呢?

新颖。

过去最火的综艺,观赏浪漫爱情,如相亲节目《非诚勿扰》。

可是到了现在,越来越多走进婚姻的年轻人,开始戳破过去偶像剧吹出的泡沫,甚至喊出“不谈恋爱屁事没有”的口号。

大家太期待一档逆向操作的综艺了。

于是《再见爱人》应运而生。

像是电影《非诚勿扰2》的“离婚典礼”。

反常识,又有一种普通人不敢尝试的酷爽。


这档综艺只是为了撕破婚姻吗?

不。

离婚不再代表着沮丧,失败。

而是让人看到那种不受束缚、永远能够重新上路的力量。

比如第二季,苏诗丁在最后还是决定离婚时,节目组用镜头拍摄了一只夕阳下的飞鸟,象征她获得独立。


以及,第一季郭柯宇和章贺正式分开前,最后一次的拥抱。


也正是如此。

包括Sir在内的许多人,还觉得它有讨论的价值,讨论的必要。

而现在呢?

节目用各种隐蔽的手段造势,偶然而又必然地,一点点将麦琳捧成今年最火的“综艺女王”。


于是一个探讨离婚,亲密关系本质的节目,最出圈的话题却对一个“素人”的猎奇,谩骂。


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前面Sir说到了坍缩。

更现实一点来谈吧,经历了当年,由《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打开的国产综艺迅猛发展期。

5.8分的衍生大电影轻松收割6亿多票房

到前两年经历的冰冻期。

综艺一度拉不到赞助,面临空档上线。



国产综艺,仿佛失去了所有力气和手段。

无法拿出新的类型模式。

又无法去触动更深刻的议题。

Sir必须要说。

虽然很多人都说,看综艺就是图个乐嘛,骂一骂麦琳也可以解压。

但,哪一档国产综艺最初得爆火,不是给观众提供了next level的新概念呢?

古早到《超级女声》就不说了。

草根造星,全民投票。

过于超前了吧,今天都没办法复制。


再到《乘风破浪的姐姐》。

顺应当下流行思潮,重塑大龄女性形象,展现女性自信和力量。


但好的idea,也是一次性的。

在这个创意密集型产业中,就是必须的不断抛弃过去,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满足观众不断进化的需求。

反之,像《乘风破浪》。

乘到后面几季,大家的兴趣也淡了,发现不过就是那么回事。



《歌手》。

让殿堂级、导师级别的华语歌星,下场PK,刺刀见红。

这个有挑战性吧。

当然让人耳目一新。

但,如此重复,华语歌坛的底都掏空了,只剩下“*旬老妇守国门”。


能够与节目组配合,且让观众感兴趣的明星有限。

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

无法再向外延伸,向上生长。

怎么办?

那至少还可以向内坍缩。

聚焦更加鸡毛蒜皮的事情。

把一个人的行为活生生剥开,吃干抹净。


戏剧冲突,在真人秀里,演出来会显得劣质、假。


而素人和明星放在一起,天然对立,包括阶层,身份,修养,财富……


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他们,会不加掩饰地把缺点暴露在镜头前。


一旦镜头捕捉到了缺点,尽管很寻常,但在一众明星前,却早已被放大无数倍。


网络上,观众的“审查”倾向愈演愈烈。


最近的热点。


什么考古花学,显微镜观察周雨彤。


什么黄磊和何炅,毒豆角开始大战栀子花。

大众情绪渐渐都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调动。


于是降级的趣味,碰上天生瑕疵的素人。

一拍即合,综艺大审判时代自此到来。

说到底。

在某种程度上,素人其实更像是一个个可以用完即弃的工具。

节目组不需要太大的成本。

而各大围观群众或者up主,讨论起来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可以任意突破谴责的边界。

换上名字,换上标签,便又能引发新一轮的舆论狂潮。

何乐而不为?

只是可惜。

近期,Sir写了两档综艺,被后台一些朋友喷为“韩吹”。

是什么呢?

一档《激赞网红》,“网红大逃杀”,为了流量看看他们的底线能放得多低。

讽刺互联网乱象。


另一档,是豆瓣9.5,基本预订今年最佳综艺的《思想验证区域》。

让各种敏感话题碰撞,模拟社会。


韩国的综艺就好吗?

不少人质问。

Sir不想反驳什么。

只是试想一下,当需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综艺节目的时候。

韩国网友可以拿着今年的《激赞网红》和《思想验证区域》,介绍全新的综艺玩法,一起讨论全球性的议题:网络效应,社会公平,权力分配……

而我们呢?

该怎样介绍自己最火的一档综艺?

“它火呀,是因为我们集体骂了一个素人。”

是的。

我们不知道再提供何种新的价值了。

除了向个体开刀,又能如何呢?

当然,你可以说现在的综艺变成这样,是无可奈何。

尤其是当我们提到“价值”这个词时,会发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综艺,早就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港天港地港人才  ·  2年转学3次,被“名校情结”害惨的新港人
2 天前
港天港地港人才  ·  2年转学3次,被“名校情结”害惨的新港人
2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3-1
4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3-1
4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3-1
4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3-1
4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2-2
5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02-2
5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