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人说
投资人说聚焦新经济、新科技、新消费,专注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深度报道。我们尊重每一个有深度的创投认知,挖掘每一个有价值的商业变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莓辣MAYLOVE  ·  为什么说蛇年是旺女的好年? ·  22 小时前  
于小戈  ·  冲上热搜!她彻底解封复出了?? ·  昨天  
军武次位面  ·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读德意志银行研报有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人说

一些投资机构已经“出不起差了”

投资人说  · 公众号  ·  · 2023-10-12 10:20

正文

投钱要谨慎,自己花钱更谨慎。投资人出差的前提是,经过专业判断、多方验证后,确定出差目的地有值得抢的标的,或存在有能力出钱的LP。


来源 | FOFWEEKLY
出品 | 资人说 (touzirenshuo)


在一级市场全面困难的当下,出乎意料的一幕正在上演—— “出 差难”。

一切要从近期的出差话题谈起。

近期,有些机构开始控制出差成本,投资人的出差经费明显下降,更有甚者开始“限制”出差了。

有人开玩笑:

“如今的差标到一线城市,只能住地下室了”。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的结束,旅游业爆发式复苏,出行人员增加,酒店价格随着需求增长,叠加机构降低差旅成本,对有出差需求的投资人而言,属实不太友好。

01

这届投资人差都出不起了


不知不觉中,“出差”这一话题变得愈发沉重。

此前,网传“有机构一个月出差经费不超过4000元”的言论在行业引起哗然。

但如今来看,这并非是个例。

日前,有投资人吐槽说:

公司严格控制各项成本。

其中就包括差旅,住宿标准控制在500以内,稍微去个一线城市,挑选酒店就要讲艺术了。

上述言论中略带无奈,但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缩减开支成为机构不得不选的方案。

据了解,节前就有几家美元机构,要求出差时必须填写详细申请,有明确靠谱的项目或事宜才批准出差。

不仅如此,还尽量减少出差人数。

提起出差,不少从业者都是一把辛酸泪,差不得不出,必要时只能挤地下室了。

据悉,8月份,某机构投资人去北京出差,正好赶上暑期旅游旺季,连全季、桔子水晶等酒店都飙升至千元以上一间了。

自家机构的差标根本无法满足住宿标准。

一方面是机构差标的降低;

另一方面旅游行业复苏,酒店价格上涨。

这两点导致出差成本上涨,进而影响到出差的住宿条件。

一些投资人“差”都出不起了。

02

这项目不行

这个“差”批不了


无论是降低差标,变相限制出差次数,还是严格执行审批要求限制出差,实际上都是机构在 优化流程,降本增效

有人吐槽:自家机构对出差的审批要求很严格,就差把“没必要的差就别出了”当成标准公布出来。

过去,“投资人”被贴上光鲜亮丽、高大上的标签:

全球飞、住五星级酒店、参加行业论坛、喝红酒……

被项目创始人围追堵截,出席行业会议时,光收项目创始人的名片都要几十上百张。

大手一挥,经手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不在话下。

投出明星项目时,动不动就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

而今,随着行业周期下行,市场动荡,投资行业的逻辑被改写,属于投资人的光鲜时刻变得渺茫。

机构面临生存空间,降薪、裁员、降低出差成本等系列问题陆续上演。

究其原因,除了表面上的机构降本外,背后的核心因素 一方面是市场上优质的项目少, 通过差旅成本的控制来提升出差质量。

另一方面,市场下行,多数机构面临募资压力, 新基金募不起来,管理费不到位,机构财务吃紧。

市场感知一级市场已降温多年,今年更甚。

据清科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募资端受大额基金及外币基金募资放缓影响,新募集基金数量和总规模分别达3,289只、7,341.4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0.3%、23.5%;

投资端, 上半年市场投资案例数和金额分别达到3,638起、2,929.65亿元,同比下降37.5%、42.0%;

退出端, 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1,326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32.6%,IPO退出仍是主流。

日前,易凯资本在报告中也指出:

2023年,国内一级市场新旧时代的彻底割裂成为主旋律。

“投资难、 退出更难”的无解局面也持续蔓延。

近期“尽调项目前缴纳1000万诚意金”事件一度引发行业热议。

实际是优质项目稀缺导致的项目本身话语权更高,项目与投资人双方的角色互调,属于投资人的高光时刻不再。

机构手中余粮不多,出手谨慎的同时,也意味着对项目挑选的流程也更加谨慎。

这样看来,减少不必要的出差成本还是很有必要的。

某机构投资经理表示:

“差旅成本的降级本质是机构为了提升出差质量,但这也意味着出差频次或将减少,对投资人而言,在有限的出差中做到更完美的尽调,工作难度的确在提升。”

今日不同往昔,过去创造收益神话的时代已经结束,当下的创投行业,一半光鲜,一半辛酸。

03

光鲜背后的辛酸

住招待所的硬板床


无意义的出差发生在当下的投资机构身上无疑是痛苦的。

但减少出差对于机构投资人而言也很难受。

某从业者表示:

机构 要求“没有质量的出差不要去了”。

机构合伙人对出差频次较高的员工有意见,但投资人也很无奈。

毕竟一次出差就确定的项目、敲定的募资堪称上青天。

比起抢项目更难的莫过于今年的募资市场。

提起募资现状,行业哀嚎一片。

一方面资金端流入更加谨慎和有限。

尤其是市场化LP,有些离开一级市场,有些直接下场做直投,甚至开始下场创业找VC/PE给项目注资。

另一方面,还在场的LP对GP的诉求更多元。

在信任基础的条件之上,还有更高的要求需要GP来满足。

大部分LP选择复投业绩经过验证、过往满足自己多方诉求的GP,这也促使大部分GP被拦在门外。

尤其在当下,政策型和产业型LP站在主导地位。

一边是招商引资的诉求。

不仅需要GP有优质项目储备和落地能力,还要GP首先搞定一定比例的市场化资金,募资难题直线上升。

一边是产业或财务诉求。

要么投熟,要么与主业有较强关联性的GP,对GP的资源积累、过往的业绩和专业要求,提出更高要求。

多方叠加挤压GP的生存空间,募资压力更大了。

募不到钱,管理费不到位,机构财务吃紧,为了生存只能自我调节。

眼下,一级市场的从业者每天都在募资、投资的路上。

为抢项目,跑到三线城市的工厂里蹲点已是普遍现象。

募资下乡也是常态,住招待所的硬板床是当下投资人们的标配。

有人说:绩效考核更严格,出差经费也要控制,深刻感受到了工作难度的提升。

有朋友调侃,自家机构差旅成本并没有控制,再控制就没有差旅了。

04

结  语


如今投资人的出差不仅鲜少有五星级酒店和商务舱,有些机构甚至“连差都出不起了”。

投钱要谨慎,自己花钱更谨慎。

投资人出差的前提是,经过专业判断、多方验证后,确定出差目的地有值得抢的标的,或存在有能力出钱的LP。

周期下行,GP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过去依靠市场、政策红利赚钱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求稳是当下各GP不约而同的共同追求, 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有新变化。

市场已经寒冬凛冽,要么转型,要么求变,与其焦虑和抱怨,不如积极拥抱变化,适应当下环境。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到:

“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


·   END   ·



近 期 活 动


------------------------------------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