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PaperRss」↑关注我们!
导语:
新华社广州10月14日电题:无言的火花——院士卢永根捐出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新华社记者蔡国兆、刘宏宇、李建国一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 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牛皮纸裹着的一叠存折
因罹患癌症,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
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看到卢永根用颤巍巍的手掏出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
平日里,这位老校长常常拿着一个半旧饭盒,与学生们一起排队,一荤一素二两饭,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卢永根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
“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2014年,卢永根和他哥哥还悄悄将老家两间商铺祖屋捐给了当地小学。
笔记本扉页的四个“一点”
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
他说,孩子已经自立了,他的个人财产最后应为社会作贡献。
在卢永根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派遣回到广州。他说:“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生活回内地?主要是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从此,他在教育领域开始了一辈子的坚守。
1983年,他担任华南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院长。
“先党员,后校长”是卢永根的口头禅,他认为当好校长的前提是先当好一名党员。
上世纪80年代,学校经费紧缺,身为校长的卢永根坚持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他对身边人要求也很严。一位做工程的亲戚来“走后门”,被他骂了回去:只要我一天在,你一天不要进华农大门;即使身患重病住院,他仍要求秘书不搞特殊,办事尽可能乘坐公交、地铁。
但对科研与人才,卢永根却很大方。
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发展落后,卢永根四处筹措资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重奖人才。
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的贡献,他破天荒拨出10万元高额奖励;
为让优秀学者刘耀光安心回国,他多方筹措经费,为其建立专门实验室;
博士生刘向东到香港大学做研究,他主动借1500元,还把自己出国用的两个行李箱与一套新西服送给学生。
“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弟子张桂全说。
病房里的临时党支部
淡泊明志的科研工作者,总是崇尚吃苦精神。
卢永根带领弟子,小心地保护着7000多份稻种资源和900多份野生稻资源。许多珍贵的稻种,都是他带着学生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
2001年,听说广东佛冈一处山顶有野生稻,已70多岁高龄的卢永根亲自出发寻找。
山上无路,布满荆棘。到半山腰,卢永根已体力不支,但他坚持要去现场,学生们只好架着他慢慢往上爬。
老照片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开心。
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卢永根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近5年,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南方日报重点报道《"布衣院士"卢永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许多当年的学生和被破格提拔的青年学者,如今都已走上学术带头人、领导岗位。
“正直、率真、有情怀,卢永根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民盟中央副主席温思美说。
躺在病床上,卢永根仍希望能过组织生活。经校党委批准,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了,一个月开一次会。
“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他要继续坚持下去。”徐雪宾说。
“卢永根触动我们去反思,人一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华南农业大学教师王慧说。
1984年的一个夜晚,卢永根在学校作了一场演讲。亲历者回忆,那晚没有灯光,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满了学生。
卢永根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
小编祝卢院士能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欢迎点击「PaperRss」↑关注我们!
院士风采:
卢永根
,1930年12月生,作物遗传学家。广东花都市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方面
。 他长期从事水稻遗传研究。曾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专著(科学出版社,1978)。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进展。特别是他和他的助手张桂权教授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迄今已出版专著2部(同别人合作),译著1部,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150多篇。1997年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200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工作经历
1949.09-1952.11 广州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
1953.08 华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1955.08-1957.07 “全国作物遗传育种进修班”学习(教育部委托北京农业大学举办)。
1978.08-1979.02 公派往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进修。
1980.11-1982.05 公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往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留学。
1959.09 华南农学院农学系讲师。
1978.11 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
1979.03-1983.10 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
1983.05.31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1986.09.06 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全国第3批)。
1983.11-1995.05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
1993.11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
技术成就
关于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国内外众多学者做过广泛的探究,其中,丁颖1957年在他的《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论文中认定: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分布在华南的普通野稻(Oryza sativa spontanea Rosch.,以后改为Oryza perennis Moench=O.rufipogon Griff.)是栽培稻的祖先。但是,这些研究多从历史学、植物形态学、植物地理学、人种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方面来论证,还未应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对稻种间的细胞核型进行分析比较,而后一做法更能从本质上说明问题。高等植物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固定的染色体数目,每个染色体在大小、长短、形状、着丝点位置、随体和次缢痕有无等形态特征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按各染色体的特点进行系统排列、分组和编号,就构成了某个物种的核型。
每个物种的核型是稳定的,不仅各不相同,而且随着种属的演化核型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核型间异同的比较分析,就可以了解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核型分析,通常用根尖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进行。某些植物由于染色体较短小,在细胞有丝分裂期不易观察到每个染色体的特点,改用小孢子减数分裂粗线期较粗长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较易观察到染色体的着丝点、染色粒和核仁组成中心位置等的微细特征。这种利用粗线期染色体分析所建立的核型,称为粗线期核型。
卢永根在80年代对中国普通野稻、药用野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疣粒野稻(O.meyeriana Baiee.)进行粗线期核型的研究,并与栽培稻作了比较分析,第一次建立了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他认为,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存在着差异,其中普通野稻与栽培稻在染色体长度变化范围、相同类型和编号的染色体数目、核仁组成中心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分布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最大相似性。这一研究结果,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进一步印证了丁颖的论点,即普通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的近缘祖先。
1980至1982年,卢永根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展了水稻诱导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细胞学研究。他把11个水稻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划分为可染花粉败育型、部分花粉败育型、完全花粉败育型和无花粉型四类,进而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期对这四类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进行细胞学观察,探讨它们的败育机理。结果表明,明显的染色体畸变与胞核雄性不育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胞核雄性不育在花粉发育期间发生的细胞学异常性远比胞质雄性不育要深刻而广泛得多,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后就观察到13种异常变化。籼稻和粳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一代往往结实率很低,人们一直试图揭示这种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基础,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籼粳杂种不育性由多组不育基因控制,基因作用模式是重复配子致死;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不育性主要由标记基因(色源基因)与糯性胚乳基因之间称为S5基因座的不育基因所控制,基因作用模式为单基因座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持后一种论点者认为,在S5基因座上存在着一组复等位基因,是半不育的。80年代中期上述“广亲和基因”理论提出后,人们对它提出了不少的疑点,例如,标记基因与花粉育性不存在连锁关系,只是雌性不育基因座,难以解释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的诸多复杂情况以及籼稻品种间和粳稻品种间杂种所出现的不育现象。
荣誉
1997年他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
1998年获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于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为我国农业的教育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往期文章推荐:(直接点击浏览)
Plant Physiology:lncRNA增强植物抗旱、盐分等非生物胁迫
简讯:全球首例便携式DNA测序仪完成田间病害测序
Cell Host & Microbe:新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10效率更高!
2017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植物生命科学领域何祖华、刘耀光、谢道昕、种康等光荣上榜
震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展
方舟子:“双一流学科主任”涉嫌论文造假被撤稿
Nature plants:醋能帮助作物抗旱
学术老虎?一长江学者被50万元“绊倒”
女博士婚礼致辞引新郎回应,一场因学术志趣走在一起的完美婚姻
20171013生命科学文献推送:人参基因组破译;茶促进减肥;减肥取决于免疫、神经系统
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小编将迅速采取删除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PaperRSS
”。
为方便小木虫里研究生们的科研生活交流。PaperRss微信公众平台特建立了两个全国博士就业交流群。建群半年已来,两群成员已经达到700多人。成员包含了美国、欧洲、日本、清华北大、中科院名校、地方大学博士以及企业经理,HR等;涉及各学科领域方向。欢迎各位新人直接搜索 IGDB2010 刚哥微信号申请加入,入群请务必注明“姓名-单位-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