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工作方法,虽然看似新颖,但其背后蕴藏的许多理念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敏捷方法本质上强调快速响应、灵活调整、持续改进等特质,这些都与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相契合。实际上,敏捷方法或称敏捷审计,
正是古代智慧的现代诠释与创新
,它并非一项新鲜的事物,而
是以新的包装呈现出古老的哲学思想
。
以下是一些与敏捷审计理念类似的中国古代思想:
读过《道德经》的我们会知道,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无为而治”,即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以最合适、最自然的方式去处理事务,避免过度干预。道家的“无为”与敏捷审计中的灵活应对变化非常相似,
敏捷审计强调快速响应、根据实时反馈调整审计策略,这与道家“顺应变化、灵活调整”的思想高度契合
。
例如,《老子》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这意味着,管理者通过不刻意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敏捷审计也是如此,它通过灵活的周期和持续的调整,确保审计工作始终贴合企业的需求和风险。
古代兵法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兵贵神速”,意思是
在战斗中,速度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敏捷审计与这一思想十分相似,它
强调快速响应、迅速反馈,能够迅速识别和应对风险,避免拖延。
审计团队通过短周期的迭代,不断调整审计策略,就像在战场上迅速做出反应,避免长时间的拖延和不必要的消耗。
另外,《孙子兵法》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理念与敏捷审计中的“持续反馈”理念相通。
在敏捷审计中,通过定期的反馈和回顾,审计团队能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并根据新的信息调整审计策略,确保始终站在企业的实际需求上。
儒家思想提倡
“因时制宜”
,即
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和条件,做出适当的调整
。
敏捷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审计任务和优先级。
这与儒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合理决策”的思想不谋而合。
《论语》中孔子提到:"礼乐不可不学,学则以时",这表示学习和应用的方式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调整。
在敏捷审计中,审计人员同样会根据企业的实时需求、管理层的反馈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审计的重点和工作流程。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核心思想之一就是
“变易”
。《易经》提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强调变革和适应性的重要性
。在不确定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灵活调整和应对变化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敏捷审计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它推崇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审计方法,而是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敏捷审计强调的是不断地适应变化,调整审计方案,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借用软件开发中的“瀑布式开发”概念,与敏捷审计相反的审计可以称之为瀑布式审计(Waterfall Audit):指的是按照严格的阶段性流程执行审计,没有灵活应对变化的空间,报告通常会在项目完成后很久才发布。
佛家有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
心灵应该保持无所依附、无所拘泥,以应对外界的变化
。敏捷审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理念——
审计人员需要放下固有的思维模式,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随时根据环境和实际需求的变化做出调整。
这一点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轻装上阵”——
敏捷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快速响应、灵活应对,而不拘泥于传统审计的流程和框架,以确保审计工作真正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敏捷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工作方法
,实际上并非新鲜事物,而是在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做出的创新。
它的核心理念,如灵活应变、快速反馈、适应变化、持续改进等,早已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所体现。
通过敏捷审计,企业能够在变化中保持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同时增强工作效率,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些古老智慧不仅为敏捷审计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敏捷方法并非西方独创,而是全球智慧的结晶。
在敏捷审计的实践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现代企业管理的高效性,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