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有一些口头上的态度,比如:
「你要对我好一点!听见没有!」
或者是:
「你不可以做这种事!我不喜欢。」
就本质而言,这些说法并不重要。
如果它对别人产生了制约作用,往往是因为这些态度的背后,带有某种威慑,即:
你要是这么做,我会以XX行为反馈于你。
比如前面的态度,
它们起作用的前提,或许是跟着一句潜台词:
你要是对我不好,我就跟你分手。
你一旦做了我不喜欢的事,我就再也不会原谅你。
反馈,是制约人类行为的最大因素。
你的态度可能不重要,在你的态度背后跟着什么反馈手段,比较重要。
例如,「请勿踩踏草坪」只是一个态度。
而「请勿踩踏草坪,违者罚款」,则提供了具体的反馈手段。
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制约效果。
当然,有时候「请勿踩踏草坪」已经够了。
因为它暗含了一个反馈:
如果你踩踏草坪,就会遭到某种后果……
(比如其他人会鄙视你)
但如果一个人不在乎这种隐藏的反馈,或者,根本没有读出这样的反馈,
他就会踩一踩试试看。
假如这时没有更强力的手段跟进,
那么「请勿踩踏草坪」,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常常表达一些强烈的态度、原则、偏好,它们都有可能变成空话,
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反馈手段。
不论你有多反对一件事,逻辑有多充分,态度有多强硬,
例如,你当然会反对伴侣出轨,
(你的伴侣也很清楚你的态度),
但是,如果他出轨之后,你很生气,真的很生气,但最终还是原谅了他,
或者在他付出某种并不沉痛的代价之后,原谅他,
那么你实际传递出的规则就是:
「我可以容忍你出轨……」
所以有时候,有人口头上的态度和真实的态度会呈现出一组矛盾。
口头上的态度是:
「我反对你这么做。」
而他们通过行为传递的真实态度是:
「我口头上反对你这么做,同时,我在行为上可以容忍你这么做。——不管我看似多么的不情愿。」
这样的矛盾,你遇到过没有?
往期回顾:
你不知道找的是什么,就永远也找不到丨心理学怪谈
每一条知识都隐含着观察者信息丨心理学怪谈
我同意他的判断,虽然他不该这么说丨心理学怪谈
别人可以有的,我为什么没有丨心理学怪谈
你要是从未觉得自己好,凭什么说自己不好丨心理学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