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一科技公司锂电池生产车间里,工人在加工出口的新能源锂电池。欧盟是中国锂电池最大的出口市场。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在当前国内竞争白热化的行情下,“出海”欧洲是中国电池企业必然的选择,业界呼吁加速建设国内碳足迹数据库,除此之外,宁德时代在国内还希望尝试绿电直供
“碳的门槛在逐步提高,以前碳和ESG是一个选择题,现在变成了一个必答题。”国内第五大动力电池生产商亿纬锂能( 300014.SZ )双碳工作部总监肖忠湘近期在公开会议上表示,欧盟碳足迹规则的出台将会深刻的影响全球的碳足迹的标准和管理体系的变化。“碳足迹阈值出来之后,企业要么低碳、要么出局。”
欧盟新版《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已于2023年8月起生效,从碳足迹、电池原材料回收比例和电池护照三方面,对欧盟市场销售的电池产品实施强制性监管。让中国电池企业如此担忧的,是原本预计在今年8月发布并实施的欧盟电池法下二级法案——《电动汽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碳足迹声明格式》,虽然该二级法案至今迟迟未能正式发布,但已经成为悬在电池出口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该二级法案将碳足迹首次作为强制性要求被写入欧盟政策法规。该法案对电池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及申报提出具体要求,包含了在欧盟境内销售的车用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等。这意味着,不仅以出口贸易形式进入欧盟市场的锂电池会受其限制,在欧洲本土生产的电池产品亦须遵守。
应对时间紧迫,中国已经在加速建立碳足迹方面的管理机制。10月23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工信部将着眼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制定出台《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聚焦钢铁、电解铝、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加快研制一批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工业企业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型升级。
……
本文为节选,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订阅后可直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