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书单来了  ·  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向前! ·  昨天  
单向街书店  ·  周一就开始想周五去哪里喝一杯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古人对蛇的尊重与崇拜,都凝结在了这些文物上 ·  3 天前  
十点读书  ·  别人不尊重你,记住这9个字就赢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女明星看了就挨骂的韩国「禁书」,究竟讲了啥?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9-10-20 22:02

正文

因为一本书
她被男粉丝烧掉照片

在被粉丝供养起的韩国偶像圈,你永远预料不到爱豆会为什么挨骂。
比如,以「韩国第一美颜」称号被熟知的女团 Red Velvet 队长裴珠泫(Irene),就曾因为在粉丝见面会上分享了一本书,而被部分男性粉丝围攻、上传恶意留言,甚至不惜烧毁 Irene 照片的来泄愤。

或许你会疑惑:名人爱阅读,本不应该是件体现文化素养的好事儿吗?究竟什么样的书,能让女明星看了就挨骂呢?

它的名字叫做 《82年生的金智英》

这本只有薄薄 100 多页的畅销书,自从 2017 年成为韩国年度书籍开始,就成了现象级的存在。受尽盛赞,也背负着无数骂名。

顾名思义,书里用纪录片一样的叙事方式,讲述了 1982 年出生的女孩金智英 35 岁前的成长故事。虽然写作技巧上没什么出彩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但因为毫不避讳地展示了金智英亲身经历的——重男轻女、荡妇羞辱和就业歧视等——在韩国这个传统男权文化社会里 最常见、却又最讳莫如深 的种种性别偏见问题,而引发了轩然大波。

郑裕美、孔刘主演的同名电影 《82年生的金智英》

支持者把它称为「表面平淡,内核炸裂的女性主义小说」,不仅作者赵南柱因此荣获了「两性平等文化奖」;

韩国总统文在寅、国民主持人刘在石、防弹少年团的金南俊等名人,都曾公开推荐过这本书;

这个月,由它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也即将上映,被主演孔刘评价为「出演时,没什么理由需要犹豫」,「看过剧本后,马上给妈妈打电话道谢」。

相比之下,像 Irene 一样公开对《 82 年生的金智英》表示过支持的女偶像就没那么好运了。

因为使用了 写有“GIRLS CAN DO ANYTHING”内容的手机壳 女团 Apink成员孙娜恩遭受指责。

在很多粉丝、尤其是男性粉丝的视角里, 用容貌讨好宅男」而谋利的女团成员,是没有资格表达「女性受到了男性的压迫」这种观点的 ,于是 纷纷在 Irene 的社交网站盖楼评论「后悔想过跟你结婚」。
另一位著名女团成员少女时代的崔秀英,也曾因为在真人秀节目中表达过自己 遭遇了与小说主人公相似的差别对待,颇受非议。

至此,《82 年生的金智英》成了女明星沾边即挨骂的存在,只要你透露出读过这本书,立刻会从「直男女神」变成「直男公敌」。

更别提冒着天下之大不韪,而饰演同名电影女主的 郑裕美 了。

主演过《釜山行》和《熔炉》的她本是影后级人物 ,可自从选角开始就被疯狂的骂声围攻,被羞辱是「82 公斤的 郑裕美」 ,被诅咒是「最后一部作品」。


金智英到底遭遇了什么?


如此两极分化的舆论冲突,似乎预兆着这是一部言辞激烈的作品。
也让很多人下意识地给它打上了「女权主义代表作」的标签,批评其有故意挑拨两性矛盾的仇男倾向。

郑裕美社交网站下的恶评

但实际上跟随作者克制的表达,你从金智英的故事里却看不到一点偏激和刻意地添油加醋。

金智英就是韩国人每天走在路上,都会迎面遇到的普通女孩,甚至还算幸运的一个。

她成长于一个还算和谐公务员家庭,顺利地努力学习上了重点大学后,又嫁了个能挣钱、还在婆媳矛盾里帮着自己说话的老公,安心当着家庭主妇,怎么看都是个典型的「好女人」范例。

可即使是这样,35 岁的某一天,金智英还是患上了抑郁症。

在心理医生面前,她慢慢揭露了自己作为女性一直被性别壁垒所限的人生,和种种早已被习以为常、「合理但不公平」的生活场景——

「 原来,我们本以为平凡的一天,确也到处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性别压迫。」

那么,金智英到底经历了什么?
作为家里的二女,虽然没有拿她换嫁妆的父母,也没有可劲儿欺压自己的啃老兄弟;

但家里最好的东西还是 默认根据性别分配资源 ,被教育「要礼让」的姐妹只能享有剩下的食物,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

弟弟的筷子、袜子、卫生衣衫和鞋提袋,永远都是成双成对的,而大姐和金智英的这些物品,永远凑不成一对……

母亲常说,因为她和姐姐既懂事又会照顾人,两姐妹更没有理由和弟弟争风吃醋。

刻板印象里的「贤惠忍让」,导致小学六年当中,金智英的班级里每一次都是 男生当班长,女生当卫生委员

甚至被邻座男孩欺负,金智英哭着向老师倾诉,都会被笑着敷衍过去:「男孩子都是这样的,愈是喜欢的女生就愈会欺负她。」

澳大利亚公益广告视频,女孩被打着「喜欢」名号的男生欺负。

上了中学后,经常有色狼男老师喜欢对女同学动手动脚;而金智英在公交车上揪住尾随自己的男生后,还反被怼:

「你每次在补习班上都坐在我前面,还要走廊上对我面对微笑,怎么今天却把我当色狼呢?

收到女儿求救短信后来接她回家的父亲,依然不忘给她一番警示, 不应该对男同学友善,给别人尾随她的机会。

性骚扰事件中的荡妇羞辱思维,在高等学府都甚嚣尘上。表面温柔的大学学长,也会在背后说有过前男友的女孩是「被嚼过的口香糖,谁还要啊」。

甚至是靠自己的力量抓到暴露狂的女同学,结果都是被老师认为丢了学校的脸,而遭到记过处分。

如你所见, 比起「惹是生非」地捍卫自我,懂事才是韩国女孩的必修课。

于是,到了就业的时候,智英的姐姐虽然成绩很好,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还是「自觉」地报考了省钱的师范学院。

于是,进入职场面试时,金智英和其他女性候选者被毫不掩饰地问道:「要是客户主管有些身体上的接触,比如说按你肩膀啦、不经意摸你大腿啦,你们会怎么做?」

但女孩子们 还是 守规矩地回答了,因为在金智英毕业那年, 百大企业女性录取率只有29.6% 。就算被男领导强拉着灌酒,也没人敢轻易辞职。

《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剧照,孙艺珍饰演的职场女性被灌酒

「什么性别做什么事,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什么身份做什么事。

三座大山压下来后,步入而立之年的金智英在长辈的催促下结婚有了孩子,然后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每年中秋节,她都会穿越大半个韩国,陪着老公回到公婆家亲手做家宴。尽管她就和自己的父母住在同一个城市,婚后却从来没和他们过过一次节。

好在丈夫也偶尔会做点儿家务,只不过每次都会 加一句「帮助妻子」的前缀 ,仿佛是施了什么恩惠。


「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在一次次命定推搡出来的卑微和妥协中,越来越迷茫的 金智英 也曾找过朋友倾诉,却被对方嘲笑说「身在福中不知福」。
金智英感觉自己彷彿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都在脚踏实地找寻出口,却发现怎么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反抗不得,又不敢被吞噬,只得烦恼成疾。
显然这种对女性的枷锁够隐形、又难以被感同身受,正是《82 年生的金智英》在韩国受到非议的原因——
「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正常的,对此有反对情绪不正常
毕竟同为弱者,比起《亲切的金子》里手刃加害者的复仇女神,《熔炉》和《素媛》里遭遇了不可逆伤害的无辜孩子,金智英的遭遇实在有些「不值一提」。

同时,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韩国社会中一些明显不符合现代文明趋势的性别歧视被明文消除(比如从 2005 年开始,韩国的户籍政策不再只允许男性担任户主)。

在很多人的思维里,女性也没什么再费力不讨好的反抗必要了,还不如按照约定俗成的期待,化化妆、追追星,在大环境中学会平衡利弊。

殊不知,积重难返的 固有思维 ,还是让很多老一套的言论 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冒出。

比如外界对女性的评判多是来自老公与娘家的经济条件,而对于职场女性的评判则拘于 「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被记者问「作为一名女企业家,要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 张泉灵 ,反击道「你们会问男企业家平衡性的问题吗?」
而《82 年生的金智英》指向的问题核心,恰在于「默认」二字。
正如它的腰封上写的那句话:「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重点不是坎坷,甚至无关男女,而是性别标签化中的那些「不被看见」。
书中有一个情节 这样的,金智英带着孩子在公园晒太阳。看着孩子在推车上睡着了,她买了一杯咖啡喝,却听到旁边的上班族窃窃私语:
「我也好想用先生赚来的钱买咖啡喝、整天到处去闲晃……妈虫还真好命……」
「妈虫」这个词,让童年隐藏的暗物质苏醒,它们像金智英袭来,彻底压垮金智英的自尊心。
2014年底,标签「妈虫」的盛行就是作者赵南柱的创作初衷。
在韩语中,虫有表示低等动物的贬义,而 「妈虫」则被用来贬低没有收入,专靠老公、在家里带孩子的全职妈妈。 金智英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赌上性命把孩子生出来,甚至放弃了生活和梦想,却成为别人口中的一只虫。
但这,却是数百万在「为家庭奉献才是正当职业」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韩国女孩,曾经唯一的人生选择。

「谁不曾或多或少地是金智英?

金智英的故事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触动,不在于它够特殊,反而在于它太普通。
一个不算好也不算坏的家庭,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就结婚,到了该生孩子的年纪就辞职生孩子……
正如「智英」这个代号一样,它是韩国八十年代最烂大街的名字,就像我们的「小红」和「小英」,也降低了每一个读者的共情门槛。
谁不曾或多或少地是金智英?」
书里,本没受过教育的妈妈看似乐在其中地为相夫教子奉献一生,而上过大学的金智英同样被迫裹挟了进去。
现实中,细碎日常中流淌出的种种压抑细节,更让这本书在女性群体中的共鸣超越了年龄,于 90 后韩国女生中引起了极大共鸣。因为年近 30 的她们,刚好被动处在婚育、职场和家庭的十字路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