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了“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016年2月,习近平在主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谈到“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问题。作为中共党报理论的核心观念,“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中共革命实践过程形成的重要思想结晶。对于“党性、人民性相统一”的起点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基本认识。一种看法认为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论,始于1945年胡乔木在《新华日报》的一次谈话(陈力丹,2016)。另一种看法则认为1947年1月《新华日报》刊载的社论《检讨和勉励》是这一观念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尹韵公,2014;李冉、邹汉阳,2014)。然而通过文本细读,本文发现这一思想的起点显然要早于1945年。
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胡乔木到《新华日报》对编辑部发表了讲话,提出党报就是人民大众的报,增强党性就是增强人民性。胡乔木讲话后来以《人民的报纸》为名刊载在《新华日报》的内刊《新华报人》上。胡乔木说:
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这点不能怀疑。虽然人民并不都是党员,而且人民中还有其他的党,但因为我们的报纸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完全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所宣传的也正是人民所需要讲的。因此,这样的党报就是人民大众的报。我们要使人民的东西能在报上反映出来,这样来加强人民报纸的党性,也就是人民性(胡乔木,1945年12月30日)。
胡乔木在这段论述中首次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概念,并且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作了初步论述。据此,学术界多将这段论述视为中共党报理论中使用“党性”“人民性”概念的肇始,并将此作为党性、人民性统一论思想的起点。如果单纯从概念的生成来看,这样的判断或许并无错讹。然而概念往往是基于思想的言说,思想的生成多先于概念的出现。从思想史的角度而言,胡氏的这一论述真的是党性、人民性统一论的思想起点吗?
曼海姆(Karl Mannheim)曾说具体的现存思想方式要从集体的行动背景中去寻找,否则就难以发现这个理性意义的世界(曼海姆,1929/2005:4)。曼海姆所言提示我们应该回到历史现场,从历史的处境中去考察观念的生成进程。在胡乔木上述论述中,除了提及“人民性”的概念外,还出现了“人民报纸”以及相关联的“人民的报纸”“人民大众的报”等提法。如果对延安时期的文本不陌生,则不难看到“人民的报纸”“人民大众的报”等提法是延安时期党报经常性的表述。因此,单从逻辑上讲,要理解党报“人民性”,就有必要梳理“人民报纸”的思想起点。更关键的历史追问是,胡乔木为何会在《新华日报》编辑部的演说中公开阐释“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这一思想?这只是胡乔木对中共中央既定新闻理念的老生常谈,还是胡氏在《新华日报》的即兴言论与自我认知呢?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社论发表了经毛泽东修订的社论《致读者》,这篇社论明确指出“党报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在这篇社论的最后,《致读者》还指出《解放日报》改版的终极目标是“使解放日报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同时也就是要使它成为天下人的报,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底共同的喉舌”(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无疑,贯彻坚强的党性,避免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使党报能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和倡导者”是《解放日报》改版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为研究者多有忽视的是,《解放日报》的目标所指除了要使报纸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外,还特别强调“群众性”,明确要“使它成为天下人的报”。社论中“同时也就是”一语所表达的意思,换言之即是说,一张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一定也是一张天下人的报,它能代表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的共同意志,成为天下人的喉舌。《解放日报》此处“党的机关报,同时也就是……天下人的报”的表述,也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这一经典论述的最初形态。《致读者》一文虽然并未使用“人民性”一语,但其对“群众性”的重视,对“天下人的报”的追求正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思想的最初实践。
如果再考察同时期响应延安整风的《新华日报》,事实上也不难看到“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这一思想在《新华日报》上的体现。为响应整风,1942年5月23日,《新华日报》刊出《敬告本报读者—请予本报以全面的批评》的社论号召读者对《新华日报》进行批评,社论明确“团结抗战的号角,人民大众的喉舌”是《新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努力的目标,“本报既为中共机关报,又以人民喉舌自期,就更加要切实进行整顿三风的工作”(新华日报,1942年5月23日)。
三个多月后,《新华日报》正式改版,同日发表社论,宣告要对过去的缺点进行彻底的改革,“其主要方向,是要使报纸从各方面贯彻党的政策,从各方面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使新华日报真正做到不仅是中共的机关报,同时,要成为人民自己的报纸”(新华日报,1942年9月18日)。该社论再次出现“不仅是中共的机关报,同时,要成为人民自己的报纸”这一关于党性、人民性统一论的经典性论述。很显然,1942年《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的改版都并非只是片面强调党性,而是要通过强调人民性来增强党性。两报的改版都透露出,中共新闻理论中已经萌生出党性、人民性是统一、一致的观念,只是该时期这一思想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理论表达而已。
《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各自的社论可以说是两报改版的号角。两报关于“天下人的报”与“人民喉舌”的提法其实都反映出两报有意识地改进此前报道方式上的不足,并以改版来践行党性、人民性的统一和一致。1942年3月14日,毛泽东给周恩来的电报中明确指出《解放日报》改版的要点是“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新华日报亦宜有所改进”(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2014:111)。“反映群众”与“增强党性”并提,可见毛泽东将“反映群众”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学术界往往将“反映群众”解读为毛对群众的重视,这当然没有错,但其实严重忽视了“反映”两字,以至未得要领。中共早期的党报实践中,群众主要是党报教育、组织和鼓动的对象。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于党报与群众的关系定位发生了认识上的根本变化。表面上看,群众的定位变化反映的是党报在不同政治语境下对群众的认识变化,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反映出中共对党报自身的定位、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一言以蔽之,不是作为报道客体的群众发生了变化,而是党报本身应该发生变化。作为一个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党报如果不能反映和代表群众,不能成为“人民的喉舌”显然是极不恰当的。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此可谓高度重视、反复强调。此前的3月8日,毛泽东给《解放日报》题词,所题即“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八字。这一题词显然意有所指、饶具深意,既是对党八股的反对,更是对人民性的强调。毛泽东殷切期望的,是要党报通过深入群众、反映群众去增强党性。在毛看来,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正因此,两天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要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的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1980a:126)。《通知》所言无疑已高度接近“党性、人民性统一论”的思想内核了。此后,《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纷纷改版,明确提出党报还要成为“天下人的喉舌”“人民的喉舌”,这既是党报自我定位与功能角色的重大转变,显然也是“党性、人民性统一论”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办报实践。
“党性、人民性统一论”思想观念之所以在延安时期得以酝酿形成,显然有着历史、思想的背景。这一观念既是中共延安时期逐步成熟的人民主体思想的反映,也与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提出相呼应,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党的宣传领域中的体现。人民主体思想在党的革命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共二大时提出“中国共产党为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利益而奋斗”。延安时期,人民主体思想不断发展成熟。1942年1月11日,张申府在《新华日报》发表《新华,新华,我看着生长,长大》,明确希望能把党报变成容许一切反法西斯的人说话的地方,《解放日报》随后在3月9日转载了这篇文章。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张申府的意见很好,新华、解放都应实行,还明确党报应吸收党外人员发表言论,以使一切反法西斯反日本帝国主义的人都有机会在党的党报上说话。
《解放日报》随后提出的“天下人的报”,“愿意成为一切愿意消灭民族敌人建立民族国家的人底共同的喉舌”其实就是毛泽东这一时期人民思想的直接反映。当然,“天下人的报”只是一个略带文学性的表述,毛泽东这一时期更经常使用的是“人民大众”一词。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论的第一个问题即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明确回答了文艺必须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毛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2014:117)。结合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思想动态,可知《解放日报》改版时毛泽东在为谁服务这一问题上已经思索良久,并且已有了较成熟的答案。《解放日报》社论所提“天下人的报”的概念反映出毛泽东已经很明确地意识到党报必须反映人民、代表人民,这不仅符合毛泽东当时的所思所想,也与党的根本宗旨完全一致。这一观念延续而下,1944年10月毛泽东在看望《解放日报》、新华社同志时就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做到全心全意(吴冷西,2006:15)。1945年中共七大上,中共最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入了党的章程。
经过两年多的改版和不断改进,《解放日报》不断丰富和完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由一张党性不完全的党报转变成一张党性鲜明、完全的党报,并呈现出明确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与组织性的风格(黄旦,2008)。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本报创刊一千期》的社论。学术界津津乐道的是这篇社论宣称:“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社论还明确宣示:“我们的报纸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纸,这是我们这个报纸的第一个特点”(解放日报,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两年多的改版经历了从1942年《致读者》所说要成为的“天下人的报”到“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纸”的历史进程,“党报”与“人民大众的报纸”的并列性称谓也明确宣告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中“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放日报》的改版成功塑造了“党性与人民性一致、统一”的典范。延安时期中共对“人民性”的强调,或者说明确党报也是人民报纸,已然揭示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真实地反映了党运用新闻媒体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不难看到,早在1942年《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改版之初,两报就提出了要成为“天下人的报”“人民自己的报纸”等口号,最终经过不断的改版,两报从“不完全党报”变成“完全党报”,既是党报,也成为人民大众的报纸。经历过延安整风且对党报理论了熟于胸的胡乔木,1945年随毛泽东来到重庆,他在《新华日报》的发言显然并非他的即兴发挥,而是忠实地沿袭了经历延安整风后已趋成熟的党报观念。因此,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论也并非胡乔木及此后《新华日报》的独创,而是延安时期就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也是人民大众的报纸”这一党报观念的自然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