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仕途文萃
为您提供最顶级的生存和发展策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张丽俊  ·  精进日志723 | 2.21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仕途文萃

一次性清退借调干部1400多人!央媒发声:这种行为,加重基层负担!

仕途文萃  · 公众号  ·  · 2023-05-22 08:45

正文

来源:决策杂志综合
有的上级单位借调人员接近甚至超过在编人数,有的基层单位在岗人员竟少于被借调人数。


近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发文指出,近年来,违规借调、过度借调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常常陷入“清理-反弹-再清理”的怪圈,让一些乡镇等基层单位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成为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一大源头。


文章表示,有关部门更应设置边线、划出红线,让合理借调有章可循,让违规借调望而却步。


全文如下,一起来看。

这种行为,加重基层负担!

记者:文渊阁


近日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有的上级单位借调人员接近甚至超过在编人数,有的基层单位在岗人员竟少于被借调人数。此前,有某地级市的组织部门披露,全市一次性清退借调干部1400多人,其中市县两级部门从乡镇借调的干部就有600多名。


近年来,违规借调、过度借调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常常陷入“清理-反弹-再清理”的怪圈,让一些乡镇等基层单位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成为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一大源头。


借调是指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将下属单位人员暂时调到本部门工作的一种方式。毋庸置疑,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促进干部交流培养,提高一些专项工作、战役性任务的推进效率。对于借调干部而言,则可以开拓眼界、提升能力,更好对接上级工作。


然而,作为权宜之策,借调本应秉持“有事才借,无事即返”的原则,一些单位和部门却将“短期借调”异化为“长期占有”。

采访中发现,违规借调、过度借调对基层造成的负担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流失,二是财政负担。被借调的基层干部,多为单位业务骨干,一旦被上级部门“掐尖”借调,对基层工作安排往往造成困扰,一些留守干部甚至工作任务翻番、工作压力倍增;而为应对“人少事多”的局面,有的基层单位只能通过招收临聘人员解决,这又意味着基层单位不得不同时承担被借调人员和临聘人员的双重用工成本,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基层财政雪上加霜。


表面上看起来,上级部门是最大的获益者,实则不然。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借调对借调单位也可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甚至出现原有的少数工作人员热衷于当“甩手掌柜”和“二传手”的现象,既不利于干部队伍能力培养,也影响了单位风气。如果任由违规借调、过度借调现象滋长,对党风、政风、社风的潜在影响也不可小觑。


遏制过度借调之风滋长,上级部门首先应以身作则,通过整治形式主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解决人力不足问题,而非一味从下级单位“抽水”。而要让借调行为回归到合理区间,在根本上杜绝“清理-反弹-再清理”的整顿怪圈,既要通过健全规范管理制度,减少借调的随意性,还要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纠正“任性借调”做法。


针对过度借调加重一些乡镇等基层负担的突出问题,有关部门更应设置边线、划出红线,让合理借调有章可循,让违规借调望而却步。



新闻链接:


中国青年报:过度借调为何总是“卷土重来”

龙之朱


“借调的比在编的多”,尽管这实际上是很多地方一直存在的现象,但一经披露,仍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不少人担忧,长此以往,基层的日常工作不仅会受到影响,人心也会出现浮动,而扎根基层、建功立业更是无从谈起。


印象中,一些地方每隔一阵儿都会清理借调人员,但过不了多久,各式各样的借调人员又会以各式各样的理由“卷土重来”。过度借调枝枝蔓蔓,成为难以根治的顽疾,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上级机关来说,既能通过借调找来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又不用负担“人头费”,何乐而不为?对基层单位来说,把自己的人借出去,能够熟络与上级机关的关系,也不难接受。而对借调者本人来说,到上级单位“开开眼界”,又何尝不是一次拓展人脉、锻炼能力的机会?


多方合力之下,过度借调之风自然很难遏止。本来,作为一种上下沟通交流的渠道,适度的借调确实有助于互相加深认知,但这种行为一旦被赋予另外的利益考量和权力竞逐,借调乱象也就愈演愈烈了。


必须看到,过度借调看似各方都有收益,也都满意,但最终受损的,却是社会的公共利益。比如,上面不出“人头费”,那只能是基层出,这无疑会加重基层负担;上下级之间的非工作交流日趋频密,也会增加额外支出;此外,大量借人也会滋生新的治理问题。


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下,扎实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当此之时,首先要严格依法行政,参照公务员法中关于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等相关规定,明确借调行为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并制定相应的程序。什么情况下需要借调?借调需要履行什么样的手续?借调人员的薪酬谁来支付?这些都应该有规可循。


谁用人谁花钱,这本是颠扑不破的常识,为什么现在还存在基层花钱给上级单位用人的怪现象?政府用人要严格按程序办事,不应该单独为借调留一个口子。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也是协调各方权责的必然。


此外,还应该从根本上科学施策,合理核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并动态调整。一旦确定了,就不要轻易改动,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随意向基层单位借人。


这就要求各级机关单位都要以事设岗、以岗定人、人岗相适。如果动辄以所谓的专项行动、专班工作为由随意调人,或者临时性工作虽然办完了,但人却“沉淀”下来,不仅会损害机构设置的权威性与科学性,也会造成人员臃肿、事项不清。


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均应纳入相应的事和岗里面,如果凭空滋生出很多杂事,并让借调来的很多人去做,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表现。答好全面深化改革这道题,就要以刀刃向内的自觉、刮骨疗毒的勇气、人民至上的理念,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张丽俊  ·  精进日志723 | 2.21
3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死后的灵魂,如何看待生前的人生
8 年前
她读  ·  女生怎样打扮才更有气质?
7 年前
汽车商业评论  ·  应宜伦:一切刚刚开始 | 汽车商业评论
7 年前
格上私募圈  ·  投资于智能投顾,到底是在投什么?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