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79年5月16日夜,金门全岛鸡犬不宁,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水路两域的地毯式搜查,
疯传一个上尉连长泅水叛逃,
搜索未果,指挥部立刻修订了作战计划,两天后全岛守备部队展开了东西互调的大规模演习。
上尉名叫林正义,
就这样消失在夜幕中。
家里像末日来临,他的妻子身怀六甲,还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一个月前,丈夫在闲聊时告诉她,“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她以为这只是个玩笑,没想到居然是真的,再见到丈夫,是在四年之后的美国,
丈夫已经更名为林毅夫,师从诺奖得主舒尔茨,研究经济学。
坊间传言,林毅夫是抱着两个篮球泅渡海峡,
来到大陆的,猫哥问过他这个问题,他说,“如果现在要游,也能游过去。”
林毅夫当时驻守马山,是全金门距大陆最近的据点,退潮时离对岸直线距离只有2300米,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岸的活动,林擅长游泳,这点距离对他不是问题,更何况他为此已经准备良久。
02
为什么林毅夫选择泅渡到大陆?
1952年10月15日,林生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他成绩很好,从军时是企管硕士,因为英语好,所以他在军队的职责是负责接待外宾参观。他自己喜欢一句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所以来大陆后,他更名林毅夫。
他不甘平庸,偏居一隅不是他的志向,他时常想,
“一个人如果有能为十亿人谋福祉的能力,就应该毅然投身到这样的事业中去。”
他为此不断努力,
来到大陆是重要的一步,
他起初希望到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但学校以“来历不明”拒绝,随后他来到北大,1979-1980年,高考恢复未久,很多学生的基础不够好,而林毅夫很快凭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识和流畅的英语在北大脱颖而出。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来到中国,他非常乐意到中国最优秀的大学去宣讲他的理论,而林毅夫成为一个靠谱的翻译人选,这成为另一个好的跳板。
舒尔茨很喜欢林毅夫,
回国后向他发出去美国学习的邀请,这是无法拒绝的邀请,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人来说,芝加哥大学是神一样的存在,在80多位诺奖经济学得主中,芝加哥大学占了三分之一,像去年的得主塞勒,也出自芝大。
03
1987年,林毅夫回到中国,成为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然后迅速成为一个学术明星。
● 1990年,林毅夫关于1959—1961年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
● 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当时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
这两篇论文让林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农业经济于社会问题的权威。
● 1993年和2000年,林毅夫两次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奖”;
● 1994年,他重回北大,创建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
● 2008年,他成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一时风光无俩。
学术之外,林毅夫也有多个社会身份,来自于政府、市场机构和学术单位,他被视为智囊,
多年前经世济民的夙愿得偿所愿,而争议也随之到来。
04
质疑林毅夫,先要了解他的核心理论:
“新结构经济学”
,如果从学术上来讲,专业且枯燥,咱们简略讲讲。
林毅夫研究的是发展经济学,
按照林的看法,现代经济学有三个潮流:
❶
第一波潮流是“结构主义”,
主张发展中国家采用进口替代战略,以政府主导的方式直接配置资源,遵循这种政策建议的国家在早期取得了一段时间的投资拉动的增长后,经济便普遍陷入了停滞状态,危机不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继续拉大。
❷ 上世纪80年代学界不断反思,推出了
第二波潮流——“新自由主义”
,核心就是建立像发达国家那样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其结果却是使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增长速度较之前缓慢,危机不断。
❸
第三波潮流就是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
他研究了日本、亚洲四小龙,包括之后的中国、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发展路径,总结认为:
这些国家推行出口导向战略,重点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并利用工资优势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甚至采用
渐进式的双轨制,
给国企补贴,同时放开传统的、受抑制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准入,并设立经济特区和工业园,促进发展。
主流理论认为,这种双轨制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但林毅夫试图从发展中、转型中国家自身的成败经验来总结出一套新的经济发展和转型理论。
林毅夫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论证“新结构经济学”,这个理论的核心猫哥不多说了,
你可以理解为“田忌赛马”,下对上,中对下,上对中,2:1拿下就赢了。
05
听起来是蛮好的,但是在实践中,这套理论被很多人抨击,反对者中很多是他的同行,最激烈的是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
●
林毅夫认为,
市场有时会失灵,政府要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为;
反对者认为,林毅夫一方面对市场失灵浓墨重彩,另一方面对政府失灵轻描淡写。
● 林毅夫认为,
干预指导经济这件事,不是不能做,而是要看怎么做,有时候做对,有时候做错,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完全抛弃;
而反对者认为,产业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二是因为激励机制扭曲。
● 林毅夫认为,
如果遵循比较优势,政府积极引导,可以去的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反对者认为,产业政策是集中化决策,意味着将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到选定的目标,一旦失败的代价巨大。
……
如果这些争论局限于学界,那林毅夫的另一个观点传播更广,而他也在多个场合澄清,自己是被误解的,媒体误读了他的意思。
从2012年开始,林毅夫的一句话广泛流传:
“中国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20年”,
在前几天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他的表述较为完整,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仍然巨大,如果产业政策能进一步释放潜力,中国经济可以维持高速增长。
“即使不能到9%,也至少能维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2025年左右中国将成高收入国家。”
跟以往一样,这次的发言也被广泛传播,“中国还能以8%的速度高速增长20年”的标题遍地都是,刺激了大家焦虑的心。
在不同场合,猫哥听林毅夫澄清了四五次。
他认为,自己的这个观点一是有很多前提,比如产业政策释潜能,二是一直说的是“中国还有以8%的速度增长20年的潜力”,但很多人在转述时,拿掉“前提”,去掉“潜力”,一个严谨的分析被说成了不靠谱的预测…….
06
私下里,林毅夫是温文尔雅,待人谦和,即便是与同侪激辩,并不妨碍别人对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