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的律所
新人,难免会面临诸多困惑:穿什么才能既得体又不失个性?是该叫“X律师”还是“X老师”?工作群里该“潜水”吗?大家都在问的商务礼仪Q&A终终终于来啦。
商务礼仪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而这些细节恰恰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掌握基本的商务礼仪是职场新人的必修课,有助于与同事、客户沟通,展现专业形象,推动法律服务的顺利开展。我们特设
商务礼仪Q&A专栏
,将从职场着装、职场称呼、线上沟通等维度,为大家一一解答。
答案并非绝对。着装作为个人风格的体现,在确保得体的前提下,选择既符合个人喜好又舒适的服饰,将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建议在办公室常备一套正式西装,如遇特殊场合,也可从容应对。
在保持整体视觉效果简洁、商务的前提下,选择浅色系的美甲是可行的。应
避免过于醒目或夸张的设计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或误解。
纹身作为一种个人表达方式,在律师行业中并非绝对禁止,但需谨慎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建议
避免夸张、大面积的纹身
。纹身的内容也应
避免具有争议性或与职业形象不符的图案
。
在选择配饰时,应避免过于张扬的款式,尤其是在陪同资深律师外出会见客户时,更应注意配饰的得体性。
选择发型与发色是个人的自由。但考虑到社会对律师职业的固有印象和期望,建议大家在保持个性的同时,选择更为稳妥的发色。
做好“预习”很重要。浏览
律所的官网,熟悉律所文化和团队成员
,尤其是即将加入的团队。在办公室相遇时,主动问好。
对于公司中的前辈,可以称呼其为“X律师”,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称呼其为“X老师”“X前辈”“X学长”,以表达礼貌和尊重。
可以选择称其为“X总”或“X老师”,也可以直接叫其英文名。
当收到大家的欢迎时,除了礼貌回应,不妨加入一些个性化的表达。例如,可以
简短介绍自己的MBTI或感兴趣的业务领域
,既能展现个人特点,又能为后续交流创造话题。
建议
主动添加部门同事的微信
,以便后续工作顺利开展。添加好友后,可以发送一条简短友好的消息,释放积极合作的信号,比如:
“很高兴认识您!后续有任何任务需要配合,随时联系我。”
避免沉默不语,主动迈出第一步,能为未来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在使用微信等软件进行工作时,注重自己的互联网“电子名片”同样重要。工作中要
注意昵称、头像、微信号、个性签名等信息是否得体,避免出现歧义或误导性的信息
,力求展现积极、细致、严谨、专业的工作形象。朋友圈的分组设置需谨慎,避免因误操作而对同事们造成“区别对待”,引发不必要的误会。通过朋友圈和签名,平衡专业与个性,展现真诚、积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可信赖的个人形象。
12 与带教老师沟通时,有哪些语言方面的注意事项?
与带教老师沟通时,语言要得体、积极。确认事务时,避免直接问“方便吗?”,应
先礼貌说明事项及时间
。慎用语音电话或消息,必要时先简要说明情况。收到工作安排后,及时回应,用“嗯嗯”“好哒”等轻松语气搭配表情,展现积极态度,避免冷漠疏离,增添沟通温度。
如果基于现有信息无法完全领会带教老师的意思,可以
结合现有材料,综合思考后询问带教老师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是否有相关材料可以进一步补充
,切忌在信息不确定、不理解的情况下贸然着手任务。
在发送邮件时,务必确保文件命名符合规范,并注明
“XXX请查收”
,以便收件人快速识别邮件内容。同时,需确保收件人和抄送对象,准确无误。发送邮件前,建议从以下
七个方面逐一检查:邮件主题、正文、签名档、收件人、附件、抄送对象及密送对象
。此外,抄送对象的顺序也需留意,
重要客户优先排列
,以体现尊重。
若存在指定的反馈方式,则按照指定进行反馈。鉴于常用工作软件为微信,当反馈方式为邮件时,不妨
在微信同步说明,例如:“邮件已发送,请查收。”防止消息的错漏
;从安全性上考量,微信文件会有过期和被清理的风险,因此
重要文件应做好备份
。
商务礼仪是一门大学问,也是职场新人们的必修课。着装、谈吐、表达等都会成为第一印象产生的关键要素,而心理学的首因效应表明,第一印象会在后续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职场新人要展现专业、可靠的个人形象,以积极的面貌对待工作,在沟通中也要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不必过分拘谨,在实际工作中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方能应对自如,助力自身长远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