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工厂景象”的视角追溯历史,过去曾出现过两次明显改变。首先是引领18世纪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的发明,然后是20世纪初电的普及。那么,电之后的技术革新是什么呢?有专家认为是AI。丰田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中山淳史:
丰田在日本国内有14处主要工厂。
以前曾听相关人士说过,使用无人机从上空观察时,“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其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说是被浪费了”。
工厂内设有零部件和整车的库存放置区、物流的仓库和设备。整车的组装线夹杂其间,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空间,但从整体来看只用了很小的部分。
在5月8日的财报发表会上,丰田的社长佐藤恒治表示:“希望改变工厂的景象”。或许他也有意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这种空间的使用方法吧。库存放置区和物流设施经过漫长的历史,成为现在的样子。虽然说是浪费有些夸张,但即使是以高效生产而闻名世界的丰田,也存在臃肿的地方。
例如,开发、生产、零部件采购、销售这4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各自分开,无法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可以说这是组织和设施规模过度扩大的原因之一,佐藤似乎想首先对此动刀。
此外,丰田或许还要应对纯电动汽车(EV)时代。
纯电动汽车的零部件数量只有内燃机汽车的约3分之2,因此新涉足的企业容易增加。
当然,由于会发生价格竞争,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产品制造的方式。
那如何改变呢?比如说工厂内的空间布局。应在不建设新的大型工厂的情况下,在现有工厂腾出空间,放入必要的设备进行生产。
作为想法浮出水面的是“自动行驶的汽车”。不是把汽车放到巨大的传送带上,而是让汽车在空出来的空间里慢慢行驶,不断安装零部件。虽然并不是所有工厂都会如此,但“在一部分纯电动汽车的生产中,传送带将消失”,这可以说是重大转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等人在新书《权力与进步》(Power and Progress)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从“工厂景象”的视角追溯历史,过去曾出现过两次明显改变。首先是引领18世纪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的发明,然后是20世纪初电的普及。
蒸汽机带来家庭手工业的机械化,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
但是,工厂的布局是以产生蒸汽的巨大设备为中心决定的,似乎效率相当低下。
另一方面,与汽车产业的兴起同步发展的是电力的普及。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08年开始销售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著名的“T型车”。能够实现量产得益于电力这一动力源。工厂可以自由地配置传送带和由此延伸出来的电动机械,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那么,电之后的技术革新是什么呢?
阿西莫格鲁认为是人工智能(AI)。
AI在数据分析和微观世界检测工序等人类能力和认知功能达不到的领域发挥着力量。
此外,AI具有在融合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同时,彻底改变工厂和开发一线的可能性。
丰田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推进的是引进通过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现实的“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来模拟汽车开发和生产的技术。数字孪生可以大幅简化试制和试验工作,有可能名副其实地改变景象。
丰田在九州的宫田工厂的雷克萨斯生产线(福冈县宫若市)
在与美国特斯拉以及中国企业竞争时,这将是重要的对策之一。
丰田具有在拥有内燃机的制造资产的同时参与竞争的劣势(handicap),因此有必要在纯电动汽车领域拿出可以称之为“新丰田模式”的特别方案。
问题或许在于,在工厂景象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看待人类的作用。在1900年代的福特,即使生产一线大幅度提高了效率,也没有出现人员过剩。在原本缺乏熟练劳动力的局面下,引发了一场让非熟练工人也能高效工作的生产效率革命。
另一方面,在AI渗透的时代,与其他产业一样,汽车产业也不得不担心雇用问题。丰田已经传出了“大幅减少工序数量、零部件数量和用于制造的用地”这一口号。在人才重新配置方面,需要同时推进技能重塑(Reskilling)和创造吸纳人员的新产业。
所谓改变景象,归根结底无非是扩大产业领域。丰田有一个路线图,即将汽车分为“1.0”“2.0”“3.0”三个阶段进行发展。其构想是在2.0阶段确立通过软件和服务赚钱的经营模式,在3.0阶段让汽车成为社会基础设施,使其作为移动出行产业赚钱。
美国特斯拉推进为工厂引进人形机器人(图片转载自过去公开的特斯拉AI Day的
影像)
与最大竞争对手相比较,特斯拉的股价上涨乏力,但总市值仍是丰田的1.6倍。
在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即使丰田作为纯电动汽车厂商的魅力稀薄,但成为能源和AI平台提供商的预期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