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阑夕  ·  我正在与@新浪科技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让敌特分子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吧!||都铎玫瑰之三十八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0-02-25 12:39

正文


上一篇 讲到,在经历了一连串足以登上地摊艳情文学的骚操作之后, 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简称苏玛丽 把自己搞得失位下台,不得不流亡到英格兰寻求帮助。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明知道她仍然在背地里搞颠覆阴谋,却仿佛置若罔闻,只是把她秘密软禁起来,而不是不按照朝臣建议将她处死以绝后患。
表面上看仿佛是伊丽莎白妇人之仁,不忍杀害表妹苏玛丽;实际上,伊丽莎白手握英国有史以来最强力的特务机构,围绕着苏玛丽布置了天罗地网, 苏玛丽就是伊丽莎白钓竿上诱人的鱼饵 ,将英国潜伏的反政府分子、野心家、天主教狂热者们一一引诱出来,并加以扑杀。
此后,英国的叛国分子前赴后继地跳出来,如同飞蛾扑火一般落到罗网之中,自取灭亡。
1569年,英格兰北部多名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密谋营救苏玛丽,让她与秘密天主教徒、第四代诺福克公爵托马斯·霍华德结婚。所谓秘密天主教徒,就是表面上宣称信仰新教,实际信仰天主教,相当于是潜伏的地下党。 这位诺福克公爵是亨利八世时代政坛常青树第三代诺福克公爵之孙,也算是当时英国当局的实权派。
当时,有一只三万人的西班牙军队,正驻扎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荷兰,以镇压荷兰新教徒。 这些密谋者 计划相当于是效仿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引这支外国 军队 入侵英格兰,并在其帮助下推翻伊丽莎白,奉苏玛丽为女王。
在实施前夕 ,这一惊天大阴谋被女王的间谍探听到,伊丽莎白的智囊团迅速进行处置,诺福克公爵被捕并关进伦敦塔。

第四代诺福克公爵(设计台词: 我要继承爷爷的遗志,复兴天主教)

参与密谋的诺森伯兰伯爵“被祝福的”托马斯·珀西(Blessed Thomas Percy)和维斯特摩兰伯爵得知阴谋败露后,仓促之下聚集五千人发动叛乱,占领达勒姆城(Durham),在达勒姆大教堂恢复了弥撒,然后向南进军。叛军横扫兰开夏郡、诺森伯兰郡、约克郡,所到之处新教徒被杀,天主教传统被恢复。 一时间,英国分裂成了信仰天主教的北部和信仰新教的南部,玫瑰战争时期的内乱似乎又要重演。
伊丽莎白政府应对迅速,将苏玛丽转移到南部,让叛军无法触及。 一万两千人的大军组织起来前往北部平叛,叛乱军队陷入苦战,叛乱贵族眼看大势已去,逃亡到苏格兰,之后是两年的外交和军事威胁,最终诺森伯兰伯爵被苏格兰人以2000英镑出卖,引渡回英国,到1569年12月叛乱被彻底平定。 这也是都铎王朝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叛乱。
这次叛乱真是惊了伊丽莎白一身冷汗,诺福克公爵是伊丽莎白的表哥,他居然仍然心系天主教背叛女王,当然更有可能是出自他自己的权力野心,梦想坐上国王宝座。
最终结果,领头的诺森伯兰伯爵被处决,诺福克公爵虽然参与了这个重大的阴谋,但作为与伊丽莎白血缘最近的亲戚被网开一面,于1570年被释放。
由于当时资讯不发达,而英国特务机构又实在出色,在叛乱已被平定后,罗马教廷才得到消息,此时黄花菜都凉透了,诺森伯兰伯爵已经人头落地。
当时在位的教皇庇护五世认为,应当大力支持天主教徒对英国的颠覆活动,消灭英国这个异教国家。 他于1570年2月公开声援这次已经失败了的叛乱活动,并于1570年4月27日颁布《开除教籍诏书》,宣布伊丽莎白一世为异端,对异教女王反叛不是罪恶,号召英国所有天主教徒起来造反,并号召所有天主教国家讨伐英国。
庇护五世宣称:“如果谁能让她在这世界上消失,不仅无罪,反而会赢得来自上帝的荣誉”。
教皇庇护五世(设计台词: 全世界的天主教徒联合起来,消灭异教女王伊丽莎白!
由于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已经实现了路德宗和天主教的和解,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次教皇不再以打击新教徒为理由,而是说伊丽莎白“参与了加尔文的邪恶圣餐礼”,因为比路德宗更激进的加尔文宗,不在《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之内。
很明显,这完全是欲加之罪。因为在英国,信奉加尔文宗的激进清教徒,也在伊丽莎白的打击范围之内。
总之,理由神马的都是借口。 天主教世界终于下定决心,要对新教英国发起全面反攻。 至此,伊丽莎白与苏玛丽之间的斗争,不再是两个女人之间的肥皂剧,而成为欧洲宗教战争的核心。
伊丽莎白已经带给英国人十几年的和平与稳定,与大陆各国因为宗教纷争打得乱七八糟相比,英国简直就是一片安定、祥和、富裕的乐土。 英国人都十分珍惜所拥有的这一切,除了狂热的天主教徒,绝大多数英国人都携起手来,与潜入国内的特务进行坚决斗争。
于是在英国国土上,上演了一幕幕潜伏特务与英国情报机构与机警的人民群众斗争的谍战大戏。
庇护五世在罗马公开讲话后没过多久,教皇的训令被人从罗马送到英国国内,贴到伦敦主教住所的大门上,仿佛在向英格兰政府公开示威。这也显示了当时英国国内潜藏的颠覆力量有多么猖狂。
有了这一公开的指示, 英国国内的狂热天主教徒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这一天,教皇发话了,抵制女王的宗教和解政策终于有章可循了!
随后,他们组织了几次针对女王的刺杀行动,不过在女王英勇的情报机构的侦破之下,这些阴谋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而且,狂热的天主教徒经念多了,脑子一般都不太好使,设计出一大堆愚蠢的暗杀计策不仅没什么用,反而白白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比如有一次,他们在女王使用的马鞍上下毒,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那个年代并不存在皮肤接触就会中毒的药品,况且,女王骑马一般都戴着手套穿着衣服,也接触不到皮肤。
对于广大的普通天主教徒来说,这是一场空前的信仰危机,他们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模棱两可的糊弄事了,是听从教皇的召唤与女王作战呢,还是站在英国一边保卫女王,许多人都陷入了痛苦的思想挣扎。
天主教的这一蓄意挑衅行为也彻底激怒了伊丽莎白, 朕从小就是被吓大的,怕死就不是安妮·博林的女儿! 既然这些顽固的天主教徒不吃敬酒,就吃罚酒好了!
女王的愤怒,对于她手下那些新教幕僚们来说正中下怀。他们早就对女王的和解政策不耐烦了,跟不可理喻的天主教徒有什么好和解的,坚决地干他丫的!
于是,英国国内持续了十年的宗教宽容期结束,针对天主教徒的迫害政策纷纷出笼。 英国与天主教的斗争逐渐激化。
教皇的训令可不是说说而已,罗马教会随后组织了系统性的针对英国政府的颠覆工作。随后在欧洲大陆 出现了所谓的“影子教会”,即流亡海外等待反攻的教会。这是罗马教廷支持的,阴谋颠覆英国政府的组织。
1568年,流亡海外的威廉·艾伦在荷兰杜埃建立一所学院,专门用于训练天主教传教士,然后偷偷送回英格兰开展地下传教活动,以秘密强化英格兰的天主教信仰。
从1575年左右开始,这些在海外秘密受训的传教士,带着强化天主教信仰、颠覆政府的使命偷渡回到英国国内。 到1580年英国大概有60位秘密传教士,而到伊丽莎白去世的1603年,约有500名秘密传教士潜回国内。
他们或者藏于秘密信仰天主教的贵族的庄园中,或者藏于一些秘密天主教徒控制的教堂中,凡是藏匿这些传教士的地方都建有密室,或者是地板下的秘洞,或者是墙壁中的密室,这些秘洞被称为“神父洞”。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第二部叫作《哈利波特与密室》,体现了英国的密室文化十分发达,就源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宗教斗争。
当年风光无限的天主教教士,如今只能像老鼠一样藏身在黑漆漆的洞穴中,有时可能要没吃没喝地一连躲上几天,因为这些屋子可能会遭到反复搜查。
这些传道士以随时殉道的觉悟,大肆在民众和贵族中散播仇恨, 捏造各种对伊丽莎白不利的谣言, 煽动对伊丽莎白政府的愤怒,号召大家推翻伊丽莎白的邪恶新教统治,拥戴苏玛丽作为英格兰女王。 说白了,他们的功能就相当于如今 互联网 上常 见的“ 党”,希望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跟他们一起进行反政府活动。
1571年,佛罗伦萨银行家贝尔特·里多菲阴谋废黜伊丽莎白,他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和教皇派遣的代理人。 他们的计划是: 里多菲带领西班牙军队登陆英国,吸引英国军队前来交战,而诺福克公爵以保护女王之名,诱骗伊丽莎白到他的城堡幽禁起来,拥立苏玛丽并让其与诺福克公爵成婚,他们夫妇一起统治英格兰和苏格兰——这与1569年那个阴谋基本换汤不换药。
这帮信奉天主教的贵族搞叛乱有点想象力成么? 你们不知道诺福克公爵已经暴露了吗? 幸好作者不是在写小说,否则一定会被读者骂骗字数。 不过也难怪,长期信奉天主教的后果,要么使人严重缺乏创造力,要么奇思妙想出来的东西严重脱离现实,难怪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呢!
由于诺福克公爵早就是重点监控对象,这个阴谋比上次还惨,刚一策划就被英国间谍探听到,女王的智囊团再一次英勇地挫败了阴谋。死心不改再次参与颠覆阴谋的诺福克公爵也终于求锤得锤,于1572年被处死。
就在英国粉碎一次又一次天主教阴谋的同时,欧洲大陆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得此后的斗争迅速升级,日趋白热化。
1572年8月24日前夜,法国胡格诺派(法国新教派别的名称)的重要人物聚集巴黎,庆祝胡格诺派领袖——波旁家族的纳瓦拉的亨利,与现任法国国王亨利三世的姐姐玛戈喜结连理。

纳瓦拉的亨利
这场婚礼,被视为法国的天主教与新教胡格诺派和解的标志,无论宫廷、贵族还是平民,所有人都沉浸在狂欢的节日气氛中。 新教徒们想,这样的结合会使新教获得合法地位,所以格外地兴奋。 很多人都痛饮葡萄美酒放声高歌,巴黎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然而,这场欢乐祥和婚礼表象之下,隐藏着血腥的阴谋——这是法国铁血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与天主教死硬派吉斯家族(这个家族也是苏玛丽的母系家族)联合设下的圈套,她将自己的女儿玛戈嫁给亨利,只是一个诱饵,目的就是为了将胡格诺派的骨干分子聚集起来,以便一网打尽。
凯瑟琳·德·美第奇
(设计台词: 其实我本来也不想杀那么多人,我一个妇道人家最怕见血了,但是一旦选择动手就不能留余地,我儿查理就是心太软,居然让纳瓦拉的亨利几句话就给骗了)

凌晨时分,巴黎各教堂的钟声突然同时响起,事先潜伏在全城各处全副武装的天主教徒保卫团出动了。
他们戴着白臂章,头戴画有白十字的帽子,根据事先画在胡格诺教徒居所门前的白十字记号闯进屋去大肆杀戮,多数人还在梦乡中就已身首异处,胡格诺派的各个重要领袖则受到了重点照顾,他们几乎在钟声敲响的同时被刺杀。
这个阴谋,很显然是模仿了圣经《 埃及记》中记载的杀长子之灾的桥段。

天主教徒当夜杀死胡格诺教徒3000多人,不分性别、不分老幼,不分贵贱,只要是胡格诺派的人一律诛杀,甚至襁褓中的婴儿也被一劈两半,尸体一车一车地被拉到塞纳河边并抛入河中,河水一度变成了血红色。
由于这一屠杀惨案发生在法国狂欢节“圣巴托罗缪”的前夜,因此被称作“圣巴托罗缪之夜”(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
圣巴托罗 之夜
法国胡格诺派重要领袖在顷刻之间伤亡殆尽,只有其领袖纳瓦拉的亨利以及孔代亲王,在形势所迫之下紧急宣布改信天主教而留得一命。
这次骇人听闻的屠杀,仿佛是三百年前法国国王“美男子”腓力四世一夜之间抓捕圣殿骑士团成员的故事重演。 这一次要比三百年前还要残暴得多,而这个流血之夜,不过是此后一系列屠杀事件的序曲而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