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rpei
让父母少花钱,让孩子少受罪。 来自@小儿外科裴医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蒲公英Ouryao  ·  玻璃包装,凭什么无法撼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drpei

1岁女孩被陌生人关厕所教育,家长同意,就能这么干吗?

drpei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08-30 09:12

正文

本文科普部分作者:

关于“高铁、飞机小孩哭闹要怎么办?”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多年,今年假期,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了很多转变。


父母们想出了各种方法,帮助年幼孩子适应长途旅行, 比如带小孩剥豆角、捡花生、剥卷心菜等,既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又让孩子有事做,不会因为无聊而吵闹。 这些新闻,一时之间被传为美谈。


谁知,就在暑假即将结束之际,一则热搜#飞机上两女子强行带孩子进厕所里教育#悄悄登顶了。据了解,1岁多的小女孩随奶奶乘坐飞机,因哭闹被2名陌生人带到飞机上的洗手间进行“立规矩”。


截图来源:大象新闻


该帖子,至今已有1.1亿次阅读。这次,我们看到热评这样说。

图源|微博评论区

原来社会事件不断被曝光和科普,已经让大家开始逐渐了解幼儿的“难处”了。


但随后航空公司却给出了情况说明:“为 避免打扰 到其他旅客休息,在其 祖母同意 下,两名旅客将儿童抱至洗手间教育....儿童 母亲 表示... 理解 ...”


短短的说明,久久的诧异,事件本身并没发生反转,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舆论。#孩子被关厕所教育家长同意就行吗##孩子被关厕所教育最该反思的是家长#前后上了热搜,这次许多人站在了孩子这边:



图源|微博评论区


坦白说,尽管航空公司一方说明了孩子家人都同意了对方为孩子“立规矩”。


但这不仅让人想起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


特别是上方截图中最后一条互动评论,无奈中透着理解的复杂情感。


他们理解了祖父母对孩子被带走教育的“允许”,可能实际上是出于无奈的“被迫允许”。


然而,大多数人对此却难以理解:为何孩子的父母能够接受这两个陌生人的行为?他们说: “家长这也能理解,我有点不理解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下,并非人人都能很好地共情和包容带幼儿出行的家庭。而 不被理解,处处受限 的境遇是常态, 也正是许多父母感到失望和困扰的根源,也许还有 妥协 吧。


今天借着这个话题,我们想和大家再聊聊引发多方讨论的“厌童”话题。


“厌童”背后到底是什么心理呢?

“厌童”代表了一些成年人与孩子相处时,表现出对童真、童趣的厌倦和不耐烦,很难对儿童及儿童的行为进行共情,无法在人际关系中提供相适应的理解和包容。


但是,人人都会有情绪,“厌童”情绪也不仅仅只发生在未婚未育的年轻人身上,已经成为父母的人也会有,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刻有过,这是一种人类面对不确定情境的反应。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一个人曾有过与儿童时期相关的负面经历 ,例如虐待、性侵或其他形式的伤害,会导致他们对儿童产生恐惧心理和厌恶情绪,在社会交往上会自动回避与儿童有关的情境。


如果一个人个性偏好计划性、规则感,渴望对自我或外界有更多掌控 那么面对儿童的无计划、无规矩的行为,他们就会感到失控,孩童的天真烂漫在他们眼中就是世纪灾难。


图源丨图虫创意

被社会文化影响的“厌童”


从一个心理现象上升到社会现象,除了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很多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趋势的影响

有一些研究表明 [1]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趋势对“厌童”心理形成也有一定“贡献”,例如对童年的社会性期许、对早熟和成熟的强调,使得成人早早失去了对童年的美好感受。 就像近几年国内教育的“卷”,无形中也在重塑孩子的童年体验。

社会压力的影响


还有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成年人也缺乏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同享受游戏和娱乐,与孩子在一起变得非常“无趣”、“耗竭” [2]


而这些还会造成很多未婚未育的成年,因为强烈的个体责任感、焦虑和压力,产生“恐婚”、“恐育”心理,实际上他们内在并不是不喜爱孩子,而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感到担忧,无法真正放松地拥有孩子,与孩子玩耍 [3]


在强调成人化的社会环境里,任何人都可能对孩子的天真、幼稚感到不适,就像大家日常生活中认知到的 “恐弱”、“慕强” 心态。


“厌童”现象的背后都有一段漫长的个体与群体、心理世界与社会环境之间交互影响的过程。


图源丨图虫创意


怎么才能和“厌童”情绪和解?

在心理学中,和情绪和解,一般会建议采取正视自我情绪的方法、寻找合适的方法安抚情绪等,而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做到真正蹲下来和孩子“对话”。

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小孩,对孩子的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其实有很多人不用刻意学习,天然地可以做到。

代入孩子的视角重新体验


也许会遗忘,所以可以在平时安静的时候,尝试与童年的自己建立联系:

“如果此时此刻我是这个孩子,我处在这个环境下,我的感受是什么呢?好奇?好玩?讨厌?烦躁?我想要的是什么呢?”


感受孩子当下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才有可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而不是只有“打骂吼催”。

曾经有一对父母带着儿子来找我咨询,他们没跟孩子说这是心理医生,就对孩子说“你说话啊,你有什么要跟老师说,你快点说啊,什么心里话都要跟老师说。”孩子一言不发低着头,父母很着急一直催促。


我说:“你们换位思考一下, 对于一个爸爸妈妈找来的陌生人,孩子搞不清楚这个人是敌是友,究竟是来帮我的还是和父母一起来批评改造我的?他怎么敢把心里话跟我说? 就好比爸爸妈妈,如果你们单位领导给你介绍了一个新来的人事总监,让你把对公司的真实想法都跟他说,你们感觉怎么样?想说吗?”


日常与孩子接触,尝试放下成人身份,回到童年时期的自己,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感受一下孩童的快乐和纯真。

你可以尝试与孩子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户外活动、绘画、阅读甚至是玩游戏,玩不是目的,与 孩子深度连接才是。

图源丨图虫创意

最后,我回想起后台收到的一条评论: “我不讨厌带小孩的家庭,我讨厌的是孩子哭闹时不作为的父母。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

我们可以理解,有时“厌童”情绪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要觉察这个情绪背后有没有敌意。

如果有敌意,那可能针对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的父母、家庭,甚至是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它可能源自对这个世界、对生命本身的不满。

带着敌意生活,我们感受到的也将是敌意。然而,通过积极的行动,我们可以促进有效对话的发生,逐渐让误解消声。

世界并不完美,人也不完美,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如同未经雕琢的宝石,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培养。 当我们学会接纳“不完美”,友好和包容就会自然地生长。


怡禾 心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