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告诉过我呢?”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跟自己说。
因为当时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原来企业是很看重实习经验的,而我大学竟然没有实习过,一直认为成绩是更重要的!而且我身边的同学,也没有多少去找过正儿八经的实习。
后来跟上海的同学交流,发现他们都早早有了这个意识,做了充足的准备。一个复旦学长,还给我看学院给他们印的名片、提供的简历模板,都是为了方便他们找实习、找工作。
学员里面,大概有10%-15%是大学生。我跟一些已工作的学员,经常跟他们说:你们好幸福啊,这么早就开始培养这些能力,将来一定前途无量。我们年轻的时候,根本没这个意识。
所以,这世上最重要的事,往往是你不知道的事。手头上的事排了半天优先级,但关键都不在这里。
为什么最重要的总是那些“我不知道的事”呢?
因为
对于很多领域,我们的问题都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比如,我碰到一些传统行业的人,看互联网行业都是“点子思维”,他们看到出现了微信,就一拍大腿:你看,这个想法我也有过,可惜我没钱找人实现。
这种现象还很普遍,我认识的一个咨询顾问,看到脉脉(基于二度人脉的职场社交工具)出来之后,还跟我感慨过:呀,二度人脉这个事儿,我也想过,可惜没有团队去做,错过了。
“我有个好想法,就差个程序员”,这种想法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们“不了解互联网”。因为如果只是不了解,那么去学习就是了。
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了解互联网”,所以他们认为事情本身简单,“点子”就是关键成功因素,所以不愿意去深入了解。
这就像我上篇文章提到的,实习2个月之后,就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公司所有的岗位。
如果有两个实习生,他们能力相当,但一个人“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另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未来的成长将会是天壤之别。
因为前者可以通过学习来进步,而后者花再多时间也只会原地踏步。
除了学习,情绪管理也是一样,“我在发怒”跟“我知道我在发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只有后者,才可能可以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行为,最终才有管理自己情绪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向前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去发现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话说回来,
既然是“不知道的事”,那要如何发现呢?我有4点建议。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同化Assimilation、顺化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ation。
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婴儿看到奶瓶,会很自然地放到嘴里吸吮,这是他们最初的认知。之后他看到任何东西,都会想要放到嘴里吸吮,这就是“同化”。
也就是说,
将未知的事物归入现有的处理模式。就算大人去阻止,也很难改变他们的行为。
但直到有一天,他撞到了墙,突然发现无法将墙放到嘴里,这时候他会对原有的认知进行修正,来适应新情况,就是
“顺化”
。
“顺化”完成后,他就对墙
有了一套新的认知,这种状态就叫做“平衡”
,下次再撞到墙,他就可以同化了。
所谓认知,就是不断地同化、顺化,再达到新的平衡。
如此看来,要让我们意识到那些“不知道的事”,就是要去“撞南墙”,去经历跟过去不一样的挑战,从而发现自己的认知边界,然后得以扩展。
在我看来,
大部分人都没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撞的墙不够多。
如果你总是在做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那么就只能学到过去已经知道的东西。
很多咨询顾问都知道:华为是个大客户,但也是个难搞的客户。给华为做过咨询项目,可以吃好几年,因为很多企业都想学华为。
但是,华为对顾问的要求非常苛刻,他们自己有很多成功的管理经验,而且挖了很多优秀的咨询顾问过去,让他们满意,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当年的华为可不是这样。90年代,华为请IBM为自己梳理流程和建立系统,当时内部很多人对顾问的方案有质疑,但任正非说:“一切听顾问的!好好学习,学明白了你就伟大了,靠自己去悟,是悟不出大道理的。”
先跟高人学习,然后再超越高人,是我们成长的最快路径。
所以,面对在某个领域比你牛的人,不妨先相信他在这个领域的判断,跟他学,然后再批判。比你牛的人,一定有某些可借鉴的地方。
在咨询公司的时候,我们总是需要在1-2周之内就熟悉一个行业,这时候最快捷的方法不是去读什么报告,因为你根本无法判断应该重点看什么信息、哪些信息是正确的,你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
最快的办法是
找到那个行业的高人,让他指出这个行业的关键点,有了这些关键点,你就达到了“不知道”的状态,然后就可以去找那些“不知道”的信息、去提升自己的见识了。
当然,
要注意的是,所谓高人,都是有局限的
,你需要考虑他专长的领域。比如说,我之前给企业做过8年多咨询,知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咨询的思考方法等等,所以你问我个人发展的问题、学习我设计的思考和沟通相关的课程,这些都可以。
但是,如果你向我请教如何写爆款文章、如何写作,就未必有什么收获了,因为那不是我的专长领域。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所以跟高人学,才能借他们的眼,打开自己的视野。
我在深圳的时候,跟圈外的一位优秀学员吃饭,他带了自己的爱人一起。
女生的经历很有意思,一毕业就进了一家国企,待了6年,领导经常给他们说的就是:你们在这里还能生存,体制可以养着你们。但是外面竞争压力大,你们出去就一无是处了。
而且,那家公司提供住宿,所以她整日不用出公司,很难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有时候,她也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但是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慌,一直不敢跨出那一步。
直到后来,公司要做一个MBA项目,她被领导派去招生。借此机会,她结识了很多MBA学生,突然发现:这些来读MBA的人,在企业里面都做到了不错的位置、收入也很高,但是自己并不比他们差很多啊。她开始动心:我是不是可以出去闯一闯?
之后,一个MBA学生跟她说:你这么能干,出去肯定没问题的,相信我吧。她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站上投了简历,结果两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最后拿到了一家教育机构的Offer,现在已经是某个城市学校的校长了,薪水当然也翻了几番。
就是那样一个契机,让她走出了圈外,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发现了自己不知道的世界。
很多人问我,这个公众号为什么叫“圈外”,其实也是源于我自己的一段“焦虑迷茫,然后走出圈外、发现了更大世界”的故事,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来总结这段经历。
而且现在,我自己创业团队的几个人,也都是通过圈外认识的。正是因为这个经历,我坚持圈外的课程要有配套的线下活动,这样才能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实际上,
在你周围的人,往往跟你有着相似的年纪、相似的经历、相似的角度、相似的认知,所以只有走出去,才有机会发现你“不知道的事”。
一个实习生跟我说:现在有互联网真好,每个人都可以公平地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前沿信息。我说:你错了,
互联网是加剧了信息的不公平。
比如,你看Coursera上面,汇聚了世界上最顶尖的几十所大学的数百门课程,似乎是更加公平了,但实际情况是,在Coursera上学习的人,80%都有大学学位。
为什么那些最需要教育资源的人,没有去学习呢?
记得之前在知乎看到一个用户的故事,他曾经捐了一些kindle给一个学校,然后给他们充了会员,希望他们能够通过电子书打开自己的视野。
但有一天,他打开账户看他们都看了哪些书的时候,发现是这些:《花千骨》、《成功女人十二点》、《微商是如何炼成的》……
如果学不会思考,即便最正确、最有价值的信息摆在你面前,也一样是错过。
那么,要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力、鉴别有价值信息呢?
我之前写过很多关于思考的文章,这里不再重复。但抛开方法不谈,如果从习惯的角度来说,我会觉得最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少看成功学和鸡汤。
我在最绝望的时候,也会翻一翻鸡汤,让自己可以继续走下去。但是,它就像安眠药,偶尔使用可以助睡眠,长期、过量使用则会伤害身体。
因为成功学和鸡汤之所以受欢迎,往往就在于它们
将复杂的世界简单粗暴化,让你读起来更容易
,它们的核心就是禁锢你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