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在中学生国文程度低劣的问题,已经有不少专家讨论过了,今晚专就国文作文内容提出两点,略说个人的意见,那就是:感与思。
我们觉得学生作文技术拙劣是比较容易补救的,唯有内容空洞糊涂,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空洞糊涂就证明作者的无感觉或不会表示感觉,无思想或不会运用思想,根本不立,所谓技巧云者,便全是不着边际之谈。……所以致此的原因固然很复杂,然而教者不善教,学者不善学,恐怕是主要的原因。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便成了空洞糊涂的现象。
何以有此木然无感或茫然无思的现象呢?第一,是由于愚蔽。《论语·阳货》篇,孔子对子路所说的六言六敝,仅指不好学之失;到了《荀子·解蔽》篇,历数欲、恶、始、终、远、近、博、浅、古、今之蔽,而总结之曰:“凡万物异则莫不为相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大抵愚蔽之患,起初或因知识短浅,见闻隘陋;或因先入为主,固执成见,因而对于相异之境,或相违之说,惮于理会。……这样的人在他自己未尝不自觉有感有思,但在旁人眼中,只觉其麻木偏枯,私小愚暗……
本此道理来检讨我们的国文教学,如果教师选材溺于一篇之说,使学生没有比长絜短的机会;或命题多强制性,使学生只许复制旁人的话,这便是愚蔽教育。
无感无思之患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戕贼,这在《孟子·告子》篇“牛山之木尝美矣”一章说的最透澈。大抵嗜欲深者,天机必浅,《礼记·乐记》所谓“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最能说明外重内轻的情状。……如俗说走肉行尸,酒囊饭袋,即言其已经化物。人而化物,虽云未死,同物化也就差不多了。
本此道理来检讨我们的国文教学,如果教师选材溺于功利之说,使学生总是从利害上计较打量;或命题多引起学生的得失之念,使青年养成贪竞之习,这便是物化教育。
……
上文所说的国文成绩空洞糊涂,未必全是学生之过,教师的诱导,家庭的习染,社会的熏陶,有形无形中都在助长愚蔽,从事戕贼,使青年尚未发蒙,即遭桎梏。
……
但青年却不能以此自恕,把一切过错推给家庭、社会和教师。
在这里我愿与所有学国文的同学,共同忏悔反省,改过自新,商量一个办法……
愚蔽之病的对治,《荀子·解蔽》篇说的最好,其言曰:“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这“虚壹而静”便是先哲对治愚蔽的共同下手处。……所谓空虚,所谓寂静,都是浑然天理的气象。以此感物,则无感不通,于以成同体之仁;以此致思,则无虚不得,于以成遍照之智。
……
我觉得学生不能在两小时内作文一篇,不是什么严重的事;而言不由衷,敷衍陈说,才是大不得了。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