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遭到停播的史诗级大剧《白鹿原》,终于在两天前回归荧屏了(据说缩减了9集)。
本以为这部重量级的电视剧会成为下一个爆款,但开播仅0.5%的收视率让人有点大跌眼镜。
不过,豆瓣上它仍旧保持着9.2的高分。
大王我作为一名正宗的陕西人,自然对《白鹿原》格外关注。
因为它描写的就是发生在我家乡的故事啊!
▼
原著讲述的是白姓和鹿姓两个家族祖孙三代之间的恩怨纷争,故事跨越半个世纪,展现出了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
作为一部厚重又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文学巨著,《白鹿原》的改编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早就有话剧、电影、秦腔等多种呈现方式,但由于时长的限制,这些艺术形式只能表现出部分精华片段。
想要在最大程度上还原这部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只有电视剧这种载体才能做得到。
但没想到的是,电视剧播出第一集后,观众就发现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背景都进行了不小的改动。
说好的真实还原小说内容呢?
其中,最明显的变动就是仙草(秦海璐饰)的身世。
小说中的仙草来自上层人家,是山中药材铺吴掌柜的女儿。
由于白家对吴掌柜有恩,为了报答恩情,仙草只好按照父母的意思嫁给了白嘉轩。
但剧中的仙草却被设定为贫苦人家的女子,因为在逃难途中昏倒,被白嘉轩(张嘉译饰)捡回了家。
他救活了仙草,仙草也因此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主动争取嫁入白家。
而另一处重要的改动在于,原著中鹿家、白家的几个孙子都是同龄人,但电视剧中鹿家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
白嘉轩却还没将仙草娶进门,根本没有小孩。
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动和调整,对这个庞杂故事的后续发展都将有着不小的影响。
对于这样的改编,一些原著党都感到了失望和不理解。
但毕竟电视剧才刚刚开播,这些改动和变更的好坏,我觉得还不用着急下定论。
真正让我感到比较遗憾的一点是,电视剧没有使用陕西方言进行演绎。
众所周知,《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
只有陕西话才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现出作品本身独有的韵味和魅力,将那种“土”味儿表现出来。
而电视剧中的演员大部分都说着普通话,只有部分字词采用了方言的读音。
尽管这种较为“折中”的做法照顾了全国观众观剧体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地域风味。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遗憾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到剧集本身的质量。
从播出的前几集来看,我已经感受到了这部剧满满的诚意和用心。
看过第一集的小伙伴,一定都被仙草做的那三大碗的油泼面给征服了。
熟练地擀面、热腾腾地下锅,
辣子红,葱花绿,我好像隔着屏幕都闻到了面的香味,真是馋得我这个陕西人口水直流!
还有那热闹的农村寿席场面,当中的一道道菜品被导演拍成了“舌尖上的白鹿原”。
看到这里,我的思乡之情已经泛滥成灾了。
话说回来,前几集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恢弘大气、气势磅礴的航拍画面,它们瞬间就将观众拉进了那片充满故事的关中平原。
一个个具有美感和质感的镜头,让整部剧多了一份精致和庄重。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拥有的超豪华的主演阵容:张嘉译、秦海璐、何冰、刘佩琦……
这些实力派戏骨的集体加盟, 为作品的呈现效果提供了基本保障,也让我对这部剧多了一份信心和期待。
由于剧版《白鹿原》刚刚开播,我还无法从剧情和内容上评价它的优劣。
但可以肯定的是,制片方、演员对于这部作品的用心和敬畏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观众敬佩。
编剧申捷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近百万字的改编剧本。
剧中的大部分演员,用了拍两部戏甚至是三部戏的时间,扎在这一部作品里。
从立项到播出,剧版《白鹿原》已经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
在这个主创团队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国影视行业的“工匠精神”。
对于他们来说,“流量担当”、话题热度、收视率好像都不是那么重要。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这部作品能不能对得起《白鹿原》这个名字和它所传递的精神。
说实话,现在的影视剧市场并不缺乏爆款。
但在我看来,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像是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并且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男女主角当中必有流量明星,故事情节无论多曲折都不忘撒狗血;
对服装、道具、后期特效毫不上心,誓要将更多的钱花在宣传炒作上。
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宣传,它们的每一步仿佛都在追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像《白鹿原》这样用心打磨的作品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秦海璐曾经在看片会上放出豪言:“以后电视剧该怎么拍,请看《白鹿原》。”
但愿,这部作品能够如她所说,成为国产剧行业的榜样。
今天是5.12的第9年,作为一个在四川生活了4年的伪四川人,周围有很多朋友都来自地震灾区。
在地震发生后,他们仍旧坚持阳光快乐的生活。
我想,他们也许并不需要人们善意的缅怀或纪念。
所以,今天的推送就到这里,像每一个平常的夜晚一样,晚安好梦。
▼
|点 击 你 还 想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