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去三年多,职人社通过招聘、沙龙和内容连接了很多人,举办了很多场分享。
之所以坚持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们坚信:
每个职业人都有独特的、不为外界所知的经验干货和实战案例。
而职场是持续 30+ 年的长跑,能力提升、交流学习、视野拓宽、人脉积累是一件需要积累的事情。
每一个职场人都有需要被启迪的时刻。
有时候,你获得一份工作不是因为你知道什么,而是因为你认识谁(you get the job not because of what you know, but because of who you know)
。
因此,在做了三年「职场社会学实验」之后,我们决定将「社群」升级成为一款真正的「产品」—— 面向有自驱力的职场人群,构建聚焦于专业、职业、行业的,围绕个人职业经历和能力的内容社交平台。社区成员独特的职业经历、真实的职场经验,启迪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会每天推送一个产品里的精选答案,希望能给予你一些启发。也欢迎你到产品里和他们交流。
今天的答案,来自前滴滴司机产品负责人刘飞。
职人社的产品经理黄海均提问:
在滴滴负责司机端产品时,做过最纠结的决策是什么?
最后结果如何?
以下是刘飞的回答,
点击这里
直接进入小程序查看全文,或评论互动。
刘飞
前滴滴 · 产品专家
滴滴的大部分产品或业务决策,尤其是重要的、会造成恶劣影响的,都要经过长期的、小范围的验证。比如在某些人群中或某些城市中做实验,长期观测数据指标和用户反馈。
因此其实不太会存在真正「失败」和「崩溃」的状况。因为大多数不够好的决策,在这种实验迭代中,也会逐渐修正优化到比较好的状态,或者在没有造成风险时就下线了。
若说最忐忑的经历,是在当时 9 月份事件后,大家与高管一起做「深夜开服」的决策。
背景大概是,考虑到安全风险,夜间要对司机做一定的筛选。
很纠结的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这次没有留任何做灰度实验的过渡时间。一旦上线,就会影响全部司机和乘客;
另一方面,可以把策略松紧度想象成一条轴。越往左,筛除的司机越少、安全风险越高;
越往右则相反,司机和乘客的体验则都会剧烈变差。
在没有任何真实验证的前提下,所有人做决策只能是凭借长期的安全风控、司机准入和乘客体验的工作经验做预测,压力很大。
那天晚上许多部门的决策者齐聚一堂,讨论到很晚。
我是代表司机方的一员,那是最忐忑的一次经历。
因为你的每一句发言或建议,都可能影响到上千万司机乘客的夜间出行。
后来策略上线后观测,看数据结果是略偏保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