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沙恩·帕里什在《清晰思考:将平凡时刻转化为非凡成果》一书中阐述了人们如何通过管理默认值、自我问责、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信来克服难关,实现清晰思考。书中指出,成功并非源于重大决策或行动,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选择、持续努力和系统思考的结果。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是是否在改善自己的位置,每个平凡时刻都是塑造未来的机会。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沙恩·帕里什强调了四种关键行为是人们的“出厂设置”,包括情绪默认值、自我默认值、社会默认值以及惯性默认值,这些默认值对人们的决策和行动有着重要影响。
书中详细描述了这四种默认值的运作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决策和长远成果。
关键观点2: 自我问责是进步的关键,要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负责,即使在没有外部奖励的情况下也要对自己诚实。
关键观点3: 自我认识是了解自身长处和短处的重要技能,有助于对抗默认值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关键观点4: 自我控制是掌控恐惧、欲望和其他情绪的能力,有助于将情感波动与行动分离,保持对目标的专注。
关键观点5: 自信是相信自身能力和价值的重要素质,有助于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并坚持努力。
关键观点6: 书中强调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续自我提升和有效行动的结果。清晰思考和系统思维是关键。
关键观点7: 每个平凡时刻都有潜力转化为非凡成果,关键在于是否进行清晰思考并做出明智选择。
正文
“当你处于有利位置时,条条大路都能通向成功;当你处于不利位置时,你可能只剩一条路可走。这有点像玩俄罗斯方块:玩得好时,你有很多选择来放置下一个方块;玩得不好时,你就急需一个形状匹配的方块来解燃眉之急。”
《清晰思考:将平凡时刻转化为非凡成果》一书的作者沙恩·帕里什指出,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四种强大的默认值——情绪、自我、社会和惯性——的影响。这些默认值是我们大脑的“出厂设置”,它们在无意识中控制着我们的反应和决策。
帕里什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自我问责、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信这四种关键势能,我们可以驯服内心的野马,将逆风转化为顺风,朝着我们最珍视的目标前进。
“通常,我们受到的教诲总是让我们关注重大决策,并忽略那些微不足道的时刻——在那些不起眼的时刻,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出选择。但实际上,这些平凡的时刻往往比重大决策对于我们的成功更重要。”
“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些人总是能做出好的决策,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很少因环境和形势所迫而匆忙做出任何决策。”
“任何人在处于有利位置时都会显得像个天才,而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处于不利位置时也会显得像个白痴。”
你现在具体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并不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是你今天是否在改善自己的位置。每一个平凡时刻都是让未来变得更容易或更困难的机会。一切都取决于你是否在清晰地思考。
内容摘自:
沙恩·帕里什
《清晰思考:将平凡时刻转化为非凡成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混沌君略有删减
本文为混沌商业研究团队“读书”栏目,文末混沌君送出5本书
生物本能简直无比强大,它们经常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控制我们。如果无法和它们友好相处,我们只会更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
而我们的生物本能倾向是与生俱来的。这些生物本能倾向对史前人类曾经很有帮助,但如今,它们却往往会妨碍我们。
虽然我们有许多本能,但在我看来,有四种本能最为突出、最为独特,也最为危险。这些本能行为所代表的东西近似于我们大脑的默认值或“出厂设置”。它们是通过自然选择写进我们DNA的行为程序的,除非我们停下来花时间思考,否则我们的大脑在受到刺激时会自动执行这些程序。这些默认值有很多种叫法,但是在本书中,我选择称它们为“情绪默认值”“自我默认值”“社会默认值”和“惯性默认值”。
◉情绪默认值:我们倾向于对
情绪
而不是对
原因
和
事实
做出反应。
◉自我默认值:我们倾向于对任何威胁到
自我价值感
或自己在
团体等级制度
中的地位的事情做出反应。
◉社会默认值:我们倾向于遵循更大的
社会群体的规范
。
◉惯性默认值:我们会养成
习惯
,追求
舒适
。我们倾向于抵制
变化
,我们更喜欢熟悉的
想法、过程和环境
。
1.情绪默认值
当你感到愤怒、恐惧或其他情绪时,你忍不住要马上采取行动。但在这些时候,凭感觉认为需要采取的行动往往是对你不利的。
情绪化的反应会使你所有的进展归零。情绪甚至可以使我们之中最优秀的人变成白痴,使我们无法清晰思考,而且,这些情绪往往还有同伙,唆使它们添乱。这些弱点使我们更容易受到
情绪默认值
的影响:
睡眠不足、饥饿、疲劳、情绪、分心、因感觉到被催促或处于陌生环境中产生的压力。
2.自我默认值
自我默认值会使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地提升和保护自己的自我形象,这种事情在生活中时有发生。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不愿意赋能或是分权给别人,其中一个原因是,让他人依赖自己、由自己做出每一个决策,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很重要,觉得自己不可或缺。然而,这样的位置往往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慢慢地,然后突然之间,我们就成了自己创造的环境的囚犯;我们需要付出越来越多的努力才能待在同一个位置,这种靠蛮力维持的位置是有上限的。这种情况迟早会崩溃。
有的人希望被视作伟人,结果其所作所为却是在操控众生。人们往往很少在意真正的伟大,而是更在意表现出伟大的样子。
如果有人践踏了我们的自我认知(或者说我们想要被如何看待),自我就会马上行动起来,让我们经常不假思索地做出反应。
我们对“感觉正确”的渴望战胜了我们对“正确”本身的渴望。为了让自己感觉正确,自我默认值总是督促我们跟着感觉走,哪怕以牺牲正确为代价。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而那些不以他们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人都是错的。对于我们希望世界是什么样,和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我们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
我们错在把自己希望世界如何运转当成了世界实际的运转方式。
3.社会默认值
我们想融入群体的愿望源于我们的历史。原始人在部落内生存不易,但在部落外则无法生存。我们需要群体,因此,在群体利益面前,我们的个人利益就退到了次要位置。尽管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那时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但我们仍然会比照他人,寻找一些关于“如何行事得体”的线索。
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之一,就是在违背大众普遍看法的情况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坚持做正确的事。然而,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特立独行的意愿,并低估自己想要融入群体的生物本能。
社会默认值鼓励我们将自己的想法、信念和结果“外包”给他人。
当大家都在做某事时,我们很容易跟着一起做,并找些理由,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我们形成的思维惯性是,不需要与众不同,不需要对结果负责,也不需要独立思考,只需要开启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打个盹儿休息一下。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努力融入一个群体,如果你经常害怕令别人失望、害怕成为局外人,或者害怕被别人轻视,那么你就要小心了!你的社会默认值正在发挥作用。
4.惯性默认值
惯性默认值鼓励我们维持现状。开始做一件事很难,停止做一件事也同样困难。即使改变会带来好的结果,我们也会抗拒改变。
惯性使我们不想放弃自己讨厌的工作,也不想终结无法使自己快乐的关系,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知道自己期待的是什么,而且确定期待能够被满足的状态是件令人感到心安的事。
群体也会产生自己的惯性。群体惯性倾向于重视一致性而非有效性,并奖励维持现状的人。惯性使人们难以偏离群体规范。害怕当出头鸟的想法常常会让人们遵守规范。因此,群体动力最终会对那些不偏离默认值的人有利。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集体场合选择保持沉默;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你的团队抗拒变化,或者仅仅因为过去一直这样做,就继续用这种方式做事——你就要提高警惕了!惯性默认值很可能在发挥作用。
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主宰意志。
虽然我们无法消除我们的默认值,但我们可以重新设置它们。如果想改善我们的行为、完成更多目标、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意义,我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默认值。
把你思考、感受和行动的默认值模式看作你在按照编制好的算法无意识地对来自其他人或环境的输入做出的回应。你的思想和行为也与之类似。我们接收来自外部世界的某种输入,然后执行一种算法,这种算法会处理这一输入并自动产生输出。
你正在运行的许多算法已经被进化过程、文化、习俗、你的父母和你所在的社区编进了你的“程序”。其中一些算法会让你更接近你的目标,而另一些算法则会让你离它更远。
你会无意识地养成和你经常在一起的人的习惯,而这些人会让你更容易或更难接近你的目标。你和一个人相处的时间越长,你就越有可能开始像他那样思考和行动。
我们养成习惯或改掉习惯时就要注意这种规律。看似是自制力在起作用,实际上却往往是精心营造的环境在鼓励某些行为。而那些可能看起来很糟糕的选择,往往只是某人在用尽全力使用意志力对抗着自己的默认值。拥有好的默认值的人通常是那些拥有好的环境的人。有时候,这是深思熟虑的策略的一部分,而有时候就只是运气好。
改善你的默认值的方法不是靠意志力,而要通过有意地创造出合适的环境来实现,在这个环境中,你所期望的行为会变成默认行为。如果某个群体中的默认行为恰好是你期望的行为,你就加入这样的团体,这是有意识地创造出合适环境的有效方法。
增强势能就是要驯化我们野马般的天性——训练并利用这些天性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就是要把我们生物习性中的逆风特质转变成顺风特质,我们可以乘着后者朝着最珍视的目标前进。
◉自我问责(self-accountability):对发展自己的能力负责,管理自己的不足,用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
◉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知道什么事自己可以胜任,什么事自己无法胜任。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控制自己的恐惧、欲望和情绪。
◉自信(self-confidence):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对他人的价值。
1.自我问责
自我问责意味着对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可能永远无法取得进步。
在生活中可能没有人需要你对其负责,不过这并不重要,你可以对自己负责。其他人可能不会对你抱有太多期望,但你可以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不需要别人通过奖励或惩罚来促使你去做这件事。
有外部奖励固然不错,但这些奖励并不是必需的,你不需要为了得到奖励而倾尽全力。你对自己的诚实判断比任何其他人的判断都重要。当你把事情搞砸时,你应该足够坚强,你可以对镜子里的自己说:“这是我的错,我需要做得更好。”
虽然你可能从未想过去掌控自己的生活,但你的确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而且你可能没有想到,你获得的大部分结果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缺乏自我问责精神的人往往会开启“自动驾驶”模式,这个做法与掌控自己的生活恰恰相反。这些人不断屈服于外部压力:寻求回报、避免惩罚,并根据其他人的“记分牌”来评判自己。他们是追随者,而不是领导者。他们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相反,他们总是会归咎于他人、环境或是坏运气——反正全都不是他们自己的错。
当人们的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会为了使自己的自我不受伤害,而归咎于他人或是不利的环境,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利性偏差”,一种以保护或提升自我形象的方式来评判事物的习惯。诸如“这是个很棒的想法,只是执行不力”“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一开始就不应该陷入这种境地”等说法往往就是这种偏差的表现。自利性偏差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们所保护的自我就是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身份。
关键问题是:这可能是真的。也许那个想法确实很棒,只是执行得不好。也许你们真的尽力了。又或者,也许你们一开始确实不应该陷入那种境地。遗憾的是,这些都不重要,也没人在乎。无论哪一种说辞都无法改变结果,也无法解决仍然存在的问题。
发生了你无法控制的事情,并不意味着你不用承担尽你所能去处理它的责任。不过,抱怨对改变你目前的处境毫无帮助。老是想“这不是我的错”并不会让情况变好,你仍然需要去面对眼前已然造成的后果。
始终专注于下一步的行动,它会让你更接近目标或更远离目标。你可以把精力投入你能控制的事情中,也可以投入你无法控制的事情中。你在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所花费的精力,本可以用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
当你决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你就走上了通往卓越的道路。出类拔萃的人知道他们无法改变手里的牌,也不会浪费时间希望能拿到更好的牌。相反,他们专注于如何去打手中的牌,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讨价还价、争论不休,而不是接受它目前的运转方式。每当你发现自己或同事在抱怨“这不对”“这不公平”或“不应该这样”时,你们就是在讨价还价,而不是接受现实。你们这么做是想让世界以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方式运转。
当你停止讨价还价,开始接受现实情况时,解决方案就会出现。这是因为,专注于下一步的行动,而不是你当初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会为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当你把结果放在高于自我的位置之上时,你就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你无法控制一切,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这可以使情况变得更好或更糟。每个反应都会对未来产生影响,让你离自己想要的结果和想成为的人更近一步或是更远一点。
“这一行为会让未来变得更容易还是更困难?这个简单的问题有助于改变你对现状的看法,并且可以避免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面对现实很难。指责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比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要容易得多。
然而,抱怨不会产生任何效益,它只会误导你,让你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换一种方式运转。远离现实会让你更难解决你所面对的问题。不过,总会有一件事你今天就可以去做,它可以让未来变得更容易——你停止抱怨之时,就是你开始寻找这件事之时。
2.自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