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薪火铎声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学研工作官方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方正极光 14 轻薄本上架:可选酷睿 ... ·  15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中美俄均投下赞成票!决议通过! ·  17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气象】气温要升啦~ ·  2 天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薪火铎声

读书会回顾丨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

薪火铎声  · 公众号  ·  · 2024-12-19 19:46

正文




“我与经典对话”读书会第9场




12月13日晚,“我与经典对话”第九场读书会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对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进行分享,由禹建强老师领读,叶靖怡、常思雯、张可盈、何薇、席一帆、钞越做主题汇报,分享他们对本书的精彩见解。



叶靖怡对《群体性孤独》这本书的作者和书籍写作的背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书籍的内容主要聚焦电子文化对年轻一代(Z 时代)的影响。随后,她对本次书目的前两章内容进行了分享,她认为本书的作者以电子宠物的例子展开,分析电子宠物如何模拟生命特征,影响孩子对生命、情感和亲密关系的理解,同时指出在当前技术发展下,书中案例虽显古老,但研究问题仍具价值。



常思雯对书目的第三到五章内容进行了介绍与分享。她首先介绍了书中提及的爱宝、珍宝、凯斯迈特三个智能机器人,从这三个机器人与人进行交互的实际案例展开分享,将书中的内容通过三个关键词进行概括,并围绕“自我中心”、“嫉妒”、“伤害”三个关键词阐述了机器对人的影响。



张可盈分享了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在第七章的部分,她主要分享了人与上世纪机器人的互动案例,互动的对象多为老人,并由案例出发探讨了老人与陪伴型机器人的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她认为人们接纳机器人陪伴的本质是机器人能提供触手可及的亲密感,避免人际交流中的失望。在第八章的分享中,她讲述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逃离现实世界、双重体验和多任务处理。



何薇介绍了第九、十章的主要内容,讲述了网络技术改变成长历程,并从通信技术发展流程出发,探讨打电话的必要性,提到了语音信息虽丰富但可能带来负担,短信和邮件有更强的控制感。此外,她还介绍了虚拟平台社交的特点。



席一帆对书中第十一、十二章的内容进行了分享,讲述了人们通过网站告白分享信息、倾诉感受以避开孤独,她结合书中的观点对告白网站的内容进行总结,她认为人们选择网上告白可能因为缺乏朋友、新奇有趣、寻找共鸣、解脱感等,网站能给人连接感、被倾听感和安全感。同时,在十二章内容的分享中,她着重关注了科技带来的焦虑,来自远方熟人的社交压力问题,认为社交压力使社交互动成为社交劳动。



钞越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从课题时代的社交困境与人性回归角度展开,主要分享了年轻人的社交觉醒与怀旧情怀、网络社交的利弊交织、科技发展下真实社交的回归浪潮、社交机器人引发的情感争议及伦理思辨等内容,最后从群体性孤独的时代审视角度出发探讨了群体性孤独的突围路径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最后,禹建强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并分享了自己对于书目的观点和感悟。他分享了自己观察到的类似群体性孤独的现象,如两个人在同一空间却各自玩手机,阐述现代通讯工具存在拉和推的关系,以及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融合的现象。基于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对书籍的翻译提出看法,认为 “群体性孤独” 翻译不够准确。最后,禹建强老师赞赏作者的研究方法和专注力,同时回顾了没有网络时的交流方式,指出网络对人知识积累和思想深度的影响,强调科技是双刃剑,要看到其带来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