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图帝
左图右史,历史地理不分家。创始人:风长眼量,出版《地图里的兴亡》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地图帝

从部落到大秦帝国(十九)石门之战,秦一统的起点

地图帝  · 公众号  ·  · 2018-01-25 14:5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历史上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非常长,从秦献公后期算起,大概用了一百四十多年。

秦始皇在十年内灭六国圆满完成一统,那么秦统一的起点又在哪里呢,很多人会说商鞅变法。可变法是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如果要以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来做标记的话,就是商鞅变法前,秦魏之间的石门之战。

秦献公曾经承诺魏武侯,如果魏国帮助自己夺位成功,在魏武侯有生之年,将不加兵魏国,作为魏国护送自己回国夺位的回报。

公元前370年,秦献公五十四岁,这个承诺生效了十五年。这一年魏武侯终于过世,秦献公的这个诺言,自然就不必再坚守,秦军东进只是时间问题了。

魏国经过近一年的内斗,最终由魏罃即位,是为魏惠王。魏惠王之所以不称为魏惠侯,只因其几十年后称王,级别提高了。

魏惠王即位之后,用年轻的太子魏痤来负责河西和河东的防务。

魏国历来有太子担任军中要职的传统,魏武侯为太子时曾亲自攻打秦国河西,也曾作为监军攻灭中山国。魏惠王的太子魏痤也担纲重任,负责魏国整个西部的防御,半壁江山交到他手中。

那么太子魏痤的能力如何,与秦献公能否收复河西,就密切相关了。魏痤其实能力不俗,军事才华也相当了得,这在后面的战争中将会得到体现。

公元前366年,秦献公令秦军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是秦献公即位二十年来首次对魏国用兵,进攻的地点是魏国河西南部的重镇阴晋。

此时魏惠王已经决定迁都东部大梁,并且开始了人员和物资的转移。在魏国西部,魏痤坐镇河东安邑,河西太守龙贾则负责在第一线对抗秦军。

秦军这次统领的大将是庶长章蟜,他是秦献公喜爱的一员猛将,身体素质出众,作战勇猛,善于领兵突袭。

章蟜统领的秦军到达魏国阴晋附近,阴晋守军也不甘示弱,他们出城与秦军大战一场。

两军对垒,秦军有人数优势,魏军则装备精良,魏武卒更是个个身怀绝技。

不过要论秦魏两军最大的差异,在于心理层面,魏国对秦国有着巨大的心理优势。秦军虽然多是慷慨激昂的勇士,但对魏军的几十年不胜,多少有些恐魏症。

秦军的猛将章蟜身披铜甲,抡动铁刀,跨战马左驰右突,舞动如飞,奋力搏杀。有什么比一个大将身先士卒更能鼓舞士气呢,秦军将士见堂堂庶长如此,哪个还不力战到底。(这时候还没有军功爵位制,秦军作战的积极性不算太高)

这场战争秦军凭借绝对的人数优势和主将的生猛取胜,魏军败退之后,躲在阴晋城内不再出战,龙贾则坐镇少梁,令所有城邑的守军坚守不出。

阴晋的小规模战争,让魏国河西太守龙贾和秦献公都悟出了一些道理。

龙贾从这次交战中得出秦国军力不可小觑的结论,魏军最佳的防御方式就是据城坚守,料想秦军办法也不多。

秦献公则感受到魏军的强劲实力,虽然以优势兵力迫使魏军回城,但秦军要收复整个河西,谈何容易。

此后龙贾在魏国河西继续高筑墙广屯粮,一副要与秦国打持久战、防御战的样子。秦献公如果按部就班,领兵去攻打河西的城邑,恐怕事倍功半,难以达到目的。

我们决不能忽略的一点,秦献公在魏国呆了三十年,对魏国的战略布局了如指掌,在秦献公看来,魏国的局势大致是这样的:

魏国在太行山以西,有河东郡、河西郡、上郡、上洛之地三郡一地。上郡和上洛之地多是山地和高原,人口稀少,除了战略意义,兵力少得可以忽略不计。

河西郡,这里的守军约为十万,是魏国与秦国接壤的一个郡,也应该是秦国反击魏国的首选之地。

河东郡,是魏国都城安邑所在,人口众多,虽然魏国已经开始迁都,但守军超过十万。魏国河东郡的守军,会随时增援河西郡,秦军若攻打河西,必须提防河东来增援的魏军。

河西河东以前是分属不同的太守,如今全都纳入太子魏痤的掌控范围,调兵遣将互相支援方面得以加强。

另外魏国还有一支中央军,用来攻城拔寨。但魏国中央军应该更多地在太行山以东进行扩张,秦国如果能对魏国速战速决,这支中央军是来不及跨越太行山支援西部的。

魏国中央军的战斗方向,与魏国的迁都计划有关。此时魏国已经开始迁都到东部的大梁,在东部进行一番扩张,拓宽大梁附近的疆域,是必然的选择。

由于赵国已经将都城从西部的晋阳迁到了东部的邯郸,韩国从西部的平阳迁到了东部的新郑(灭郑国之后),魏国迁都的意愿自然迫切。

迁都是个长期的过程,魏惠王即位之后,就开始了迁都的动作。魏国新都大梁是新建的城邑,魏惠王迁都的先行部队,已经开始对魏国都城的一番打造,并进行前期物资的转移,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能完成一座战国史上最大的城市搬迁工作。

由于魏国的中央军几乎全部在东部进行扩张,秦国在魏国西部要对付的,就是河西的十万守军,以及河东随时可能增援的数万大军。

情况明了,以绝对军力而言,秦军的人数比魏军多,但是在龙贾的防御体系面前,即使是魏军的两倍兵力,也很难夺回河西。

孙子兵法早就说了,五倍以上的兵力,攻城时攻方才与守方的军力持平。秦军并没有那么多的兵力,那么到底如何来破解龙贾的铁桶阵呢。

洛水西岸,晴空万里,河面上没有一丝雾气,秦献公率一干大将,遥望对岸河西,魏国沿河修筑的长城清楚可见,就连城墙上飘扬的魏国旗帜都是那么显眼。

秦献公自言自语道:“魏人夺我河西,五十余载矣。今魏国迁都大梁,西部空虚,正是我收复河西的好机会。”

身后一个粗犷的声音附和道:“君上所言及是,我等老秦人皆憋足了劲,就等君上一声令下,收复河西!”

不用回头,秦献公就知道这是庶长章蟜,这位猛将确实憋了很多年,前番与魏军在阴晋一场小战,庶长章蟜根本没过足瘾,他急迫地想大战一场,一扫心中多年的压抑。(因秦献公即位后二十年不对魏国用兵)

秦献公面向前方,问道:“章蟜,战船造的如何了?”

章蟜高声回答:“报君上,再有一个月,可全部造好。”

秦献公道“再给你三个月,造同等数量的木筏!”

“喏!”章蟜叫道,秦军要加倍规模渡河作战,这位战将很兴奋。

不过章蟜猜错了,秦献公要造双倍战船,目的不是让双倍的秦军渡河,而是要渡过两条河:洛水和黄河。

渡过洛水,就是魏国占领的河西。秦军最合情合理的一个做法,就是渡过洛水去收回河西之地。

然而对魏国了如指掌的秦献公,不打算这么做,他计划渡过洛水到达河西之后,继续向东渡过黄河,攻击魏国的河东!

攻击河东!越过魏国占领的河西攻击河东!想法够大胆,细细思量起来,其实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妙招。

由于魏国重兵布防河西,又坚守不战,秦军难以在河西发挥。攻击河东,表面上有被魏军切断归路的可能,但秦军有绝对的人数优势,只要集中兵力,赶在粮草用尽之前退回秦国,并不惧怕河西的守军切断归路。

图-前364年秦魏石门之战

公元前364年,秦军隆隆开动,庶长章蟜统领八万大军,渡过洛水和黄河,进入河东境内。

这是自春秋以来,近三百年秦军首次进入河东,虽然河西尚未收复,也足以令所有秦军的将士情绪高涨。

渡河之后,秦军的目的并不是要攻城拔寨,在没有充足的粮草和攻城设备的情况下,攻城绝对是下下策。(即便攻克了城邑,也难以守住这些飞地)秦军此番行动,目的就是打击魏军,以挫魏军的士气。

秦军进入河东之后,并没有一路向魏国都城安邑进发,而是沿着中条山脉向东,一路寻找可以伏击的地点。

河东的地形,除了中部有些丘陵,几乎是一马平川,不适合伏击。而南部的中条山脉,则有许多可以设伏的地点。

庶长章蟜最终选择了在中条山中段的石门山设伏,石门山(山西运城石门山森林公园)风景秀美,谁曾想到战国时期这里曾经发生一场大战,失败一方的伤亡人数刷新了当时的记录。

面对秦军的攻势,魏国太子魏痤并没有调动河西守军来支援,而是发动河东守军进行迎击。魏痤的对策是,你打哪里,我就用哪里的守军对付。

太子魏痤不调动河西守军,也是担心秦国还有第二支军队会乘虚而入,调动河东守军去迎敌,并无明显不当之处。

前往迎战秦军的河东魏军,人数约为六万,比秦军的八万略少,但魏军中有相当数量的魏武卒,其单兵作战能力突出,魏军的整体军力并不亚于秦军。

石门大战就这样打响,战前谁也没料到,这是一场可载入战国史册的大战。

魏军坐拥主场之利,多少有些轻敌,这也难怪,魏军多少年没有在本土作战了,此前多是魏军攻入他国领土的侵略战。

长期镇守河东的魏军,心态高高在上,并未把秦军放在眼里,何曾想到远道而来的秦军,会在深入魏国本土的地方设伏。

所谓骄兵必败,在石门这里,又印证了一次。石门伏击战的过程非常惨烈,章蟜将秦军分为多个编队,对魏军进行层层围困。

秦军石门伏击战,将六万魏军全部斩首,创造了单次战役斩首人数最多的记录。秦军后来一直不断在刷新这个记录,夺取河西的雕阴之战斩首八万,伊阙之战斩首二十四万,鄢郢之战斩首三十余万万,长平之战斩首四十五万。

石门之战大胜,秦军主帅章蟜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按照战前计划,撤出魏国。

石门大战是秦军东进的一次标志性胜利,此后秦军东进的步伐,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秦始皇统一东方六国。

秦军在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刷新着斩首的记录:

年份

战争

斩首人数

秦军主将

战败国

公元前364年

石门之战

六万

章蟜

魏国

公元前330年

雕阴之战

八万

公孙衍

魏国

公元前317年

修鱼之战

八万

樗里疾

魏国、韩国、赵国

公元前312年

丹阳之战

八万

樗里疾

楚国

公元前293年

伊阙之战

二十四万

白起

魏国、韩国

公元前278年

鄢郢之战

三十余万

白起

楚国

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

四十五万

白起

赵国

公元前363年,石门之战第二年,秦献公又派庶长国攻入河西,这一次目标是河西重镇少梁。

魏国河西太守龙贾坐镇少梁城,他令守军坚守不出,这场战争打得很艰苦,进展不大,只能算是平局收场。

此时魏国与赵国发生了领土纠纷,魏国的河东郡与赵国的太原郡相邻,双方就处于分界线上的领土产生了分歧。当秦军围攻魏国少梁的时候,魏国太子魏痤正领着另一支魏军,在河东与赵国进行鏖战。

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国攻打少梁的第二年,魏国打赢了魏赵战争,俘获了赵国大将乐祚。

魏国在损失六万人之后,在西线同时与秦国和赵国作战,竟然一平一胜,可见魏军半个多世纪累积的军事实力,并未因石门大战的失败而大幅下滑。

魏国太子魏痤携新胜赵军之余威,拒绝了魏惠王的赏赐,马不停蹄领兵杀到河西,要一鼓作气与秦军决战。

这一次魏痤又犯下轻敌的毛病,在未与龙贾沟通的情况下冒进,在少梁城不远处被秦军伏击。为秦军立下大功的是庶长国,秦军不但取胜,还虏获魏国太子魏痤,令魏惠王伤心不已。

到此时秦国东进的过程,要告一小小段落。因为一代雄主秦献公,在这一年去世。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图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