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妈妈,我不想上学,我害怕。】 ·  昨天  
人力资源研究  ·  HR懂心理学,到底有多重要?看完年薪,我立刻 ... ·  3 天前  
人力资源研究  ·  10个超实用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个便受益良多 ... ·  4 天前  
武志红  ·  女性要珍惜有限的时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8-25 12:12

正文


你必须自己开始。

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

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

那么对你来说,

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



编者按

今天的文章有些长,但干货十足。

希望能够为你带来一些理解、一些慰藉、一些指引、一些思考。

不妨,找个舒服的姿势,点开音乐,享受一段与“自己”的对话  。





《跟着感觉走》是十多年前流行的一首歌。这首歌出来后,风靡全国,但也遭到了评论界大肆挞伐。


一种集中的意见是人必须做理性的人,感觉是不可靠的。


但是,NLP导师舒俊琳说,在一定程度上讲,“跟着感觉走”的确是卓越的人的一种心智模式。


NLP的全称是神经语言程序。舒俊琳说,NLP是研究卓越的心理学,找到卓越者之所以卓越的NLP,即他们之所以卓越的心理机制、心理特征、心理活动模式。


一句话,就是寻找健康的人的心理模式,它们就是治疗的药方。 


舒俊琳说,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评价机制的差异。


卓越的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

普通的人有一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


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


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做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案 例


chapter 1


“我很赞同你自杀的选择”


舒俊琳讲了去年秋天他做过的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一个电信公司的大客户经理Anne(化名,下同),31岁,漂亮迷人又精强能干。


几个月前,丈夫卢冽突然提出离婚,她一下子觉得自己的世界崩溃了。


Anne和卢冽是大学同学,10年前相识并相恋,都是初恋。


虽然经过了一些波折,但两人还是在她26岁的时候走进婚姻的殿堂。


Anne一方面是干练的女强人,一方面又是典型的传统女性,非常恋家,认为家比工作重要,对卢冽也从来是言听计从。


她很想吃海鲜,但因为卢冽不喜欢吃,她就从不吃海鲜,似乎吃一次海鲜就是对卢冽的背叛。


结婚后,在卢冽的要求下,无论有什么工作应酬,她每天晚上都不会迟于10时30分回家。


结婚五周年时,小两口专门从广州飞到杭州西湖度假,那时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完美。


但就在回来的第三个月,卢冽就提出了离婚,无论Anne怎么努力,卢冽都无动于衷,铁了心要离开Anne,而且不讲什么原因。


Anne偷偷请了一个私家侦探,才发现卢冽是有了第三者。


那个女孩无论在相貌、气质、家庭背景、收入和持家能力等方方面面都不如她,Anne实在想不明白,卢冽为什么要离开她。


Anne认为,爱一个人就要尊重他的选择,所以很快和卢冽离了婚。


但离婚后,Anne整个人立即垮了下来。


“既然10年的感情都可以毁于一旦,既然最亲密的人都不可以信任,那么这个世界还有谁可以信任,还有什么可以依靠?”



Anne决定自杀,但一次割腕一次上吊都被亲友发现并救了回来。


这时,朋友向Anne推荐了NLPSKY的公益工作坊,她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舒俊琳老师的课给了她很大震撼,她决定请舒老师给她做一次心理治疗。


在工作坊中,Anne已经讲过了她的故事,舒老师知道该怎样对症下药。


他邀Anne去一个安静的西餐厅做咨询。


在西餐厅中,简单的寒暄后,舒老师直截了当地对Anne说:“我很赞同你自杀的选择。”


听到舒老师劈头扔来的这样一句话,Anne惊讶得目瞪口呆。


chapter 2


“你心中有没有一些遗憾”


舒俊琳说,Anne的身上有两种力量:生的力量与死的力量。


死的力量让她两次自杀;

而生的力量又让她活下来。


不仅鼓足勇气在培训课上袒露了她的伤痕,也决定求助。


这两种力量看起来势均力敌,但Anne的亲人朋友和同事肯定都毫无例外地和她生的一面对话。


用尽各种办法强化她生的力量,而死的力量,人们却很容易忽略,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敢去碰。


但这又是同样重要的力量,所以舒老师决定和它对话。


舒老师对记者说,面对自杀的人,和他死的力量对话是很重要的。否则,这股力量会令自杀者和拯救者作对。


舒老师问Anne:“活着太痛苦了,所以你决定去死?”

Anne肯定地点了点头。

“但你想没想过,你选择的死的方式仍然很痛苦?”舒老师这一句话让Anne又一次目瞪口呆。


接下来,舒老师先描绘了割腕自杀的痛苦和上吊自杀的惨状,又绘声绘色地讲了十几种不太痛苦的自杀方式。


大概讲了30多分钟后,Anne的惊讶完全消失了,开始陷入沉思中。


舒老师知道,这是Anne身上死的力量得到了一定的安抚,不再认为人们都是来和它作对的。


这时,舒老师知道,是该和Anne生的力量进行交流了。


他不再谈自杀方式,一起和Anne沉默了几秒钟。


然后,他问Anne:“死是很容易做的选择,但在再次自杀之前,你心中有没有一些最简单的遗憾?把它们完成了再去死,不留遗憾地去死。”


Anne想了想,说出了两个遗憾:


第一,从来没有去吃过海鲜;

第二,每天晚上都是10时30分之前回家,从没破过例。




“既然这样,那我们今天晚上就弥补这两个遗憾吧。现在去吃海鲜,你请客,我们大吃一顿,反正你快死了,留着钱也没用。”舒老师对Anne说。


chapter 3


“活着是多么美好”


Anne欣然同意,两人去了广州最出名的一家海鲜店大吃了一顿。


饱餐后,舒老师又带着Anne去了一家非常热闹的酒吧蹦迪。


其实,舒老师不会蹦迪,只是坐在旁边看,而Anne在舞池里蹦得非常忘我,蹦到最后,号啕大哭起来。


以前,她虽然自杀过,但却很少放声痛哭过,但哭是最好的一种治疗,可以宣泄不良情绪。


否则,不良情绪郁积下来,最终化成了死的力量。


等Anne的情绪平静下来,已是夜里一点钟了,Anne的两个遗憾都弥补了。


在回去的路上,舒老师问Anne,除了这两个已经弥补的遗憾,她还有多少本可以实现的愿望,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做?


Anne想出了好多个,舒老师建议她回家好好整理一下,把它们清楚地写在一张纸上,列个清单,并规定完成的期限,明天当作作业交给他。


Anne第二天交出了“愿望清单”,都是一些并不难实现的。


譬如和顶头上司吵一架。在那个电信公司工作了6年,Anne一直抱着无论如何都不能得罪领导的观念,从未惹领导不高兴过;


譬如去北京旅游。工作后,Anne一直有去北京看香山红叶的愿望,但因为刻意要做一个完美的妻子,她总是抽不出时间;


譬如痛痛快快地吃川菜、湘菜和东北菜等,卢冽是典型的广东人,只喜欢吃粤菜,所以Anne一直没有吃过这些味道很痛快的菜……


Anne一共列了10个愿望,规定是三个月内完成。


第一个愿望很快实现。她向顶头上司请假,并借机和他吵了一架。


出乎她的预料,顶头上司并没有怎么生气,而且准了她一个长假。


她一个人依次去了四川、上海和北京等地旅游。


11月在香山看红叶的时候,她的心境显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的力量显然占据了上风。


她给舒老师发短信说:“香山的红叶分外娇艳,空气清冽,活着是多么美好。”


3个月后,她的10个愿望也都实现了,回来后,她对舒老师说,虽然这10个愿望并不复杂,但这些发自内心的愿望实现后,她觉得自己整个人全变了。


她再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决心痛痛快快做自己。


至于自杀的念头,已经彻底消失。


离婚的伤痛虽然还在,但再也不会是彻骨的痛。



分 析


chapter 1


 她开始做自己,不再以别人为中心 


吃顿海鲜、去趟酒吧、和领导吵一架、到北京看看红叶……


三个月内做十几件这么简单的事情,就可以这么有效地改变一个人,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舒俊琳说,这是因为,这十几个愿望虽然简单,但都发自Anne的内心。


以前,Anne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譬如丈夫,譬如领导,哪怕自己最简单的愿望都不会去追求,是典型的外在评价系统。


因为这个外在评价系统,Anne对别人的看法的在乎远远超出了对自己内心的感觉与体验的在乎。


所以她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丈夫、迎合领导、迎合其他人,其中丈夫是最重要的,成了她的支柱。


丈夫一离去,就相当于她整个外在评价系统全崩溃了,而且也意味着,整个外在评价系统对她作出了最严重的否定。


这个时候,Anne的世界必然会崩溃。


但是,这十几个简单愿望的实现,让她发现,原来别人的看法并没有那么重要,“我行我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譬如,以前她把和领导顶嘴当成是灾难性的,刻意压下了自己心中很多怨气,但和顶头上司吵了一架后,她发现天没有塌下来,反而为自己赢得了不少好处。


对她来讲,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这个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她在工作领域的外在评价系统。


其他的十几个愿望,也有类似的功效。


它们都是发自她内心,每一个愿望的实现都会颠覆她在某个方面的外在评价体系。


因为这十几个愿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累积到一起,就颠覆了她整个的外在评价系统,并帮助她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内在评价系统。


简单地说,就是,Anne的工作与生活不再以其他人为圆心,而是以自己为圆心。


舒老师说,这种内在评价系统不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


chapter 2


 我们为什么不敢做自己?


内在评价系统最健康,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形成了外在评价系统呢?


舒俊琳引用他最推崇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观点说,这是因为在成长中,多数人得到的积极关注多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


B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主观赞赏。


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则就会被拒绝被伤害。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


然而,“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但你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


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么才能得到别人更大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Anne的情形正是如此,她极端地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不去吃海鲜,不去北京看红叶,每天晚上10时30分之前一定回家,这是典型的外在评价系统。


她这样做,含义就是“我要做一个好妻子”,就是为了得到丈夫的认可。


为了做好“好妻子”这个角色,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需要。




chapter 3


 体验的扭曲是问题之源 


舒俊琳说,他没有和Anne深谈过去,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极端的外在评价系统都是在童年形成。


父母,最可能是父亲给的她一直是有条件积极关注:

“你必须做一个听话的乖女孩,我才爱你”、

“你必须做一个传统女孩,我才爱你”、

“你要以家为核心,否则就不是好女孩,我就不爱你”、

“家就是男人说了算,所以一定要听爸爸的话,否则我不爱你”

……


结果,这种有条件积极关注塑造了Anne极端的恋家模式。


她对丈夫言听计从,她完全以丈夫为圆心,彻底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与感受……


因为她潜意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的爱”。


但卢冽并不是她爸爸,他或许对Anne是有条件的爱,但他可能并不喜欢Anne这种完全忘我的自我牺牲,所以选择了一个各方面都不如Anne的女孩。


舒俊琳说,他赞同罗杰斯的看法: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


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


而他对Anne所做的,就是要让Anne丢下外在评价系统,重新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


chapter 4


 有新体验才能改变 


舒俊琳说,其实,我们都听到过“听从内心的呼声”、“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然而,如果我们不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体验,那么无论我们多么赞同这些观念,都无法建立起新的内在评价系统来。


要建立这样的系统,就必须有一个新的体验。



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潜意识,而再完美的理论说教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体验做支持,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所以,他要Anne找出十几个最容易实现的愿望,在实现这些愿望时,Anne会体验到,“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是一件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事情,并自动建立起她的内在评价系统,并开始“成为自己”。



三点努力帮助你“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意味着更健康,但“成为自己”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它意味着自由,但也意味着完全的自我负责——“我选择,我负全责。”


在这条路上,一个人的内在评价系统经常会发生动摇,要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需要克服一些最常见的障碍。


远离人格面具


因为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中长大,我们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并由此形成很多人格面具。


走在“成为自己”之路上,一个人会逐渐远离这些不真实的自我,尽管会有不少踌躇和顾虑。


Anne的“完美妻子”就是一个人格面具。


一个到罗杰斯那求助的美国男孩的人格面具是“性欲旺盛”。他对罗杰斯说:


“我知道我没有性欲,我担心他们那些人会发现这一点。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我没有性欲。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


显然,这个男孩之所以有“性欲旺盛”这个人格面具,是因为“他们那些人”赞赏“性欲旺盛”的男人。


如果他公开说没有性欲,他就会被嘲笑。


这个男孩为了得到“他们那些人”的有条件积极关注,给自己伪装了一个人格面具。


但问题是,这个面具越来越难以从脸上揭下来了,他越担心“他们那些人”会发现真相,就会越表演得非常“性欲旺盛”。


最终,这种恐惧和表演就成为他真实自我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外表。


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好的模板”,然而,很多这些模板与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相符。


我们为了得到奖赏接受了他们,但它们就仿佛是一张没有弹性的面具贴在我们的心中。


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譬如Anne不只是有“完美妻子”的人格面具,还有“听话的好员工”的人格面具。


她以为戴着这些面具可以更能适应家庭、单位乃至社会,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远离“应该”


很多人,因为父母给了他太多的有条件积极关注,最终形成了一些强烈的意念“我应该是好样的”、“我必须是好样的”。


但他要在某一件事情做到“好样的”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赢得父母的爱,而不是享受这件事情本身的快乐。



一名高三的女孩给我写信说:


“我一直渴望爸爸爱我,但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就是好成绩。

只有取得好成绩,他才对我有笑脸。

一考砸了,他就会向我大吼大叫,骂我没用,笨……

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了,我必须要取得好成绩。

但我总是担心如果考砸了,天哪,爸爸会怎样对我。”


如果“应该”太多,一个人的心灵自由会越小。


但如果内心的声音越强大,一个人就会越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舒俊琳说,他工作了两年后决定脱产去读中山大学的心理学,当时所有家人和朋友都反对。


说他本来的工作收入很高,又有前途,而心理学又没有明确的前景,何必去冒险。


但是,他内心中有一个强大的声音,告诉他“去读心理学,没错!”


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了自己想做的选择,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舒俊琳说,受外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理性,是缜密地去计算成败得失。


但受内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直觉,是倾听并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从中山大学毕业后,他又自费学了NLP,3年前又破天荒地在业界开创了公益性的NLP培训。


做这些决定时,他都没有进行计算,而是内心中有这样的冲动,他服从了,而事实又证明异常正确。


舒俊琳说,这种例子在大企业也数不胜数。


譬如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尝试过改变可口可乐的味道,因为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特别渴望改变口味。


但事实证明,这种缜密的计算是错误的,改变口味后,可口可乐销量急剧下跌,可口可乐公司又立即改变了回来。


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罗杰斯说,许多人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形成自我,但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方式。


他的一个男性来访者,在治疗结束时感叹说:

“我终于觉得我真的必须要开始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做我认为我应该做的事,不管别人认为我应该做什么。

我的整个生活彻底翻了个个儿。

我一直感到我必须做一些事情,那时因为别人期望我这样做;

更重要的事,我那样做事为了让人家喜欢我。

见鬼去吧!

我想,从现在开始,我就是我。

不管富有还是贫穷,好还是坏,理性还是非理性,合乎逻辑还是不合乎逻辑,名声好还是不好。”


罗杰斯认为,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父母制定,还是由文化制定。


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一种可能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式。


换言之,他们不选择成为任何矫揉造作的东西,或者被强迫的东西。



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东西,任何被强迫的东西,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东西。


他们认识到,他们并不重视这样的目标或目的,尽管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按照这样的目标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



“成为自己”的人的特点



罗杰斯认为,那些“成为自己”的人,内心最自由,也是最健康,对社会最有奉献的人。


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


► 负责的、道德的、克制的生活态度;

► 对自我和他人有深厚的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拒绝对他人以及事务的外部控制;

► 很少审美疲劳,总能像孩子一样去感受美,并由此产生了高度的创造能力;

……


向着自我导向转变


 “成为自己”的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并且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主。


他不再由别人为自己选择,而是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目标,自己为自己负责。


他并不总是会做出合理的选择,但他会发现,这是一种令人清醒又兴奋的体验。


一个来访者对罗杰斯说,这个过程让他“感到害怕,感到很脆弱,失去了支撑,但我在内心也感到一种汹涌澎湃的力量或活力。”


接受不确定感


“自己”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这个“成为自己”的发现会让一个人既感到又惊又喜。


以前,他的行为可以预测,一件事情刚开始,他就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但现在,他根本不知道内心会把他带向何方。



这种不确定的变化是什么呢?


罗杰斯说,这就是潜能的实现,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之路。


那些“自我实现者”是常常不能预测事情的结果的。


譬如,日本动画片导演宫崎骏说,他不写剧本。


“在开始拍片前,我并没有一个已完成的故事……

 我们从不知道,我们的故事会走向何方……

(故事)有一个内部的秩序,就是故事本身的需要,它可以把我带向结局……

 不是我制作了影片,而是影片自己完成的,我没有选择,必须服从。”


并且,宫崎骏从不考虑观众,也从不考虑市场,他只是听从内心的指挥去编故事,但是,他的动画片又是最有市场最受欢迎的。


这证明,那些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他的世界其实是和别人最息息相通的。


对自己的体验开放


到最后,一个人开始对自己的一切体验持有开放、友好的接受态度,接受经验,不排斥它。


他意识到体验是一种友好的资源,而不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当内心的呼声不是很明显,他会安静而耐心地等待,直到它出来。


它可能是心灵的振动,也可能是一些生理反应,以前他对这一切视而不见,但现在他学会了倾听它们,接受它们。


马斯洛发现,这是“自我实现者”的一个典型特征,

“他们能够轻松地洞察现实,他们近似于动物式或孩子式的接纳性和自发性,表明他们对自身的冲动、欲望、见解以及主观反应具有非同寻常的自觉意识。”


对自己的内心开放的人,对别人和世界也一样开放。


马斯洛说,这样的人“能够带着敬畏、愉悦、惊奇乃至心醉神迷的狂喜,神清气爽、天真烂漫地一次又一次地欣赏生活原初的善,尽管这些体验对别的人来说可能是陈旧乏味的东西。”



正是在这一点意义上说,“成为自己”的人是没有审美疲劳的。


舒俊琳说,他最喜欢他一个学生说的话:


“对别人和世界,永远要有孩子一般的天真;对自己,永远要有上帝一般的自信。”


自我信任


随着一个人越来越“成为自己”,他身上的创造力也会与日俱增。


譬如,海明威肯定知道“好的作家不这么写作”,但他信任自己的体验,所以他走向成为海明威,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走向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作家”。


罗杰斯说:


 “这不是一种仅仅出现在艺术家和天才人物身上的现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


来访者更加信任成为自己的过程时,这些普通人在他们自己的领域内就变成了重要而富有创造力的人。


敢于感受他们自己的情感,敢于依靠在自我内部所发现的价值来生活,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成为自己”不是自私



罗杰斯说,“自己”只是一个过程,就是自己的那些活生生体验。


譬如Anne自如地吃海鲜、疯狂地蹦迪然后号啕大哭、在香山上感叹大自然的美丽……


这些活生生的体验正是一个人真实的“自己”


罗杰斯认为,整个社会对“成为自己”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建立在两个错误的习惯认识上。


✘ 第一,有一个终极的“自己”。


很多人认为,“成为自己”就是要保持恒定不变的精致状态,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 第二,“成为自己”意味着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


罗杰斯说,这是一种更常见的误解,所以社会并不鼓励“成为自己”,社会、家庭总是去规定好模式,让人们去照做。


但是,如果一个人开始去做自己,他就会发现,除了敌意、贪念、愤怒,他还有关爱、温柔、体贴与合作;


除了懒惰与冷漠,他还有激情、热情、好奇……


如果他能以亲密、接纳的态度体验自己这些复杂的情感,他就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和谐的人,而不会走到一个无法无天的邪恶道路上去。


实际上真正破坏社会的、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的,并不是直接的愤怒、敌意与贪念,而是那些扭曲的恶


罗杰斯举例说,譬如狮子,被当作“掠夺性野兽”的贪婪象征,但这是人类对狮子的误解。


的确,狮子饥饿的时候会猎杀,但它不会野蛮杀戮,也不会贪得无厌。



音乐|Beloved》钢琴Ver.



你可能还喜欢

《所有的便宜之后多是深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