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某年的股东大会上说:我们买的不是股票,而是杰出管理层的剩余寿命。
这句话非常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巴氏对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辆汽车,企业的管理层就是驾驶员,
方向盘往哪打、油门踩多深、何时刹车,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平稳驾驶还是翻车坠崖。
随手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2020年瑞幸咖啡曝出财务造假的丑闻,股价暴跌,一度触发退市机制。
幸运的是企业及时更换了管理层,新的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2022年瑞幸的门店数量反而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第一,股票市值又重回巅峰,甚至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跌一涨的背后,就是瑞幸咖啡两届管理层经营能力的直观体现。
管理层为什么重要?
因为管理层直接主宰着企业的命运。
第一,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的生死。
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股东,但企业的经营权掌握在企业管理层手里。
搞清楚这个事实,很重要。
是管理层的能力和决策,掌控着企业的经营,而不是中小股东。
诺基亚在2007年拥有全球手机市场50%的份额,诺基亚绝对是当时时代的宠儿。
腾腾爸的前几部手机,就是诺基亚。
那时候手持一部诺基亚,特别有范儿,绝对是成功人士的像征。
后来诺基亚是如何凋落的呢?
时任CEO康培凯坚持塞班系统,拒绝安卓。
而同一时期的苹果,乔布斯力排众议砍掉热销的iPod,All in智能手机。
结果诺基亚市值从1150亿欧元跌至72亿,苹果则成为首家市值破3万亿美元的公司。
管理层的一个错误决策,几乎葬送掉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一家企业。
第二,管理层的执行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
优秀的管理层,不仅要有超前的眼光,跟得上时代的节奏,更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超绝的执行力。
战略做得再好,不能落实到位,形同一纸空文。
京东2007年决定自建物流时,华尔街分析师那可是集体唱衰啊。
为什么会集体唱衰弱呢?
因为重资产啊。
但刘强东执意认为,自建物流从长期看,可以提高公司的自主权、支配权,可以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配送服务。
刘强东顶着每年亏损20亿的压力,用大约10年的时间,在全国建成了1200多座仓库、构建起了一个几十万配送员的完整体系。
京东物流建设完成后,存货周转天数从40天压缩至30天,比行业平均快10天。
尤其疫情期间,其他电商的配送体系受冲击极大。
京东则影响甚小。
不仅如此,京东还组织自己专业的配送员体系,主动担负起很多抗疫任务。
在危难面前,体现出了特别的担当。
这种担当精神不是其他电商集团没有,而是只有京东有能力有实力体现出这种担当精神。
第三,管理层的道德底线决定着企业的黑天鹅时刻。
巴菲特和芒格掌管着伯克希尔这个超级商业帝国。
长期以来,伯克希尔在商业社会里进行着大量的投资并购业务。
在选择投资标的时,除了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他们还特别关注企业管理层的诚信问题。
对有道德问题的管理层,他们会努力进行避免。
芒格早年从事律师行业,后来改行做的职业投资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律师打交道的工作对象常常是有道德问题的人。
芒格认为跟这些人打交道,令人厌恶至极。
这番经历,很深刻地影响着芒格,让他后来从事投资事业时,也努力寻求与特别诚信的企业管理层合作。
事实上,很多公司因为管理层的不诚信问题,直接影响到生死存亡的问题。
美国安然公司曾是世界最大能源商,CEO斯基林通过财务造假虚增利润,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国内某养殖企业,动不动“扇贝游走了”、“扇贝又游回来了”,完全把企业的诚信问题当成儿戏,最终也落个了十分悲惨的下场。
无论企业,还是管理层自身,都成了市场的笑话。
买股票就是买企业。
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经营至重要,折射到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层也就成了股价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因素。
第一, 股价波动与企业的人事变动强相关。
2021年茅台换帅消息传出,当日市值蒸发1440亿。
微软2014年纳德拉上任后,公司市值从3000亿飙升至2.5万亿美元,涨幅超过7倍。
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说明了管理层变动对股价的影响。
有专业机构认真研究过标普500。
历史数据显示,公司CEO若发生非正常离职,当日股价的总体表现是负面的,平均下跌幅度在5%-6%间。
换句话说,企业不正常的换帅,通常会对股价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
第二,管理层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长期业绩差距悬殊。
麦肯锡研究发现:管理层评级前20%的企业,10年股东回报率是后20%的3.2倍。
不同的管理层,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2012年,格力营收1001亿元,美的营收1027亿元,二者不相上下。
2023年,格力营收2050亿元,美的营收3737亿,美的集团的规模近乎格力集团两倍。
都很优秀,但明显美的更优秀。
大家想想,是什么决定了这两家企业如此大的悬殊和差距呢?
第三,管理层的行为举止,常常是企业风险预警的信号。
爆雷企业往往早有征兆,我们要学会注意这些征兆。
比如高管异常减持——2015年乐视的管理层贾布斯及其家人逢高套现近百亿。
比如关键岗位频繁换人——前几年某地产公司3年更换了4任CFO。
再比如管理层薪酬与业绩背离——某药企某年净利润下滑30%,但高管奖金却翻倍上场。
春江水暖鸭先知。
管理层掌控着企业的日常经常。
企业管理层如果发生上述类似不正常现象,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上述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在股票投资中,我们必须努力关注并学会分析、看懂企业的管理层。
换句话说,关注和研究企业的管理层成了我们关注和研究企业的重要功课。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和判断管理层呢?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从操作和战略两个方向上进行探索。
在操作层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关注和分析企业的管理层。
第一,仔细研究企业的财报,充分利用好财报显微镜。
企业的财报还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企业的主要抓手。
企业的财报中,会有专门的《管理层讨论》章节,在这个章节中,管理层会对未来的行业及企业经营做出综合的分析和评判。
管理层能力水平怎么样,我们可以通过过去三年的管理层讨论,对比一下现实的行业和企业经营,来进行论证。
比如在研究白酒企业时,哪家酒企的管理层过去的分析和预测更符合白酒行业的发展现状、哪家酒企在讨论环节给投资者画过的饼得到了事实的验证,通过比较,很容易区分出优劣。
当然,通过财报,我们还能通过分析企业现金流质量、研发费用、高管薪酬水平等关键数据,来量化考核企业管理层的工作成果。
财报里没有对管理层的直接点评,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污点不会被记录在案,但通过财报分析,我们可以倒推出管理层的一些基本能力、基本素养。
第二,长期跟踪,对公开信息进行有效拼图。
互联网时代,普通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也在变多变宽。
比如通过天眼查、企查查等网站,我们可以相对容易地监控管理层的新增关联企业 。
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对企业高管公开的活动、演讲进行关注和分析。
通过公开的新闻、公司的公告公示,我们还能关注和观察到企业高层次的
人才流动,从中揣摩和分析出企业在经营方面的重大举措、变化。
某年,格力管理层想进军电池业,计划投巨资进行并购扩张。
广大中小股东们就是通过新闻获悉此事,结果舆论沸反,在当年的临时股东会上抱团否决了管理层的这一动议。
事实证明,当时管理层计划并购的,就是一家草包企业。
大小股东们联手拯救了一次企业。
通过这种长期的关注和观察,一个企业管理者到底什么水平、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们是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的。
这就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第三,对管理层华而不实的行为信号进行敏感捕捉。
对上市企业,各种监管措施相对比较齐全、完整。
为了扩大企业的影响力,管理层也会主动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对外释放各种各样的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的处理,我们也可以对他们进行顺线追踪式的分析和推导。
比如,某年某新能源车CEO明确宣布,"明年我们的销量必超特斯拉",结果第二年的销量完成率仅为他宣传的23% 。
对这种大嘴巴子管理层,我们一定要警惕。
类似这样的过度承诺,除了让我们看扁这位管理层,对企业经营和我们的投资,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比如某零售公司,曾经在5年更换4次业务转型方向。
管理层如此频繁的战略摇摆,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事。
碰到这样的管理层,我们当然也要高度警惕。
当然正面的例子也有。
华为任正非要求"每年研发投入必须超利润的10%",结果华为近十年研发费超万亿。
面对这样的务实创新,我们给企业的管理层当然会打高分。
总体上,对企业管理层的跟踪和观察,主要从战略定力、执行效率、道德底线、创新能力、人才厚度等方面进行。
但这些都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我们只能通过上述方法和渠道进行长期追踪。
通过长期追踪,来对他们进行大致的评判。
好企业就像天上的太阳、月亮一样容易寻找,好的企业管理层也一样。
尤其是那些坏的企业管理层,只要曝出一方面严重的问题,我们马上就要想起彼得·林奇说过的一句经典名言:厨房里不会只有一只蟑螂。
关注管理层,在战略层面,普通投资者必须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的态度。
第一,我们无法改变企业的管理层;
第二,但脚长在我们自己身上。
格雷厄姆年轻的时候,认为可以通过联合广大中小股东向企业施压来达到改变管理层的目的,也为此积极推动实践过。
但最终选择了放弃。
我们偶尔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下管理层,比如上边提到的格力并购新能源企业案件,但作为普通投资者,相对企业管理层,我们具有一种天生的弱势。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发现坏的管理层,我们无力改变,但可以选择用脚投票——
好在对企业
选择的主动权还掌握
在我们自己手里。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我当年就是因为管理层的问题,放弃了格力而选择了美的。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仅仅十年时间,它们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最近又有朋友问我:阿里和腾讯,你为什么选择腾讯,没有选择阿里?
坦率地说,它们曾经都很便宜,现在也都不贵,但我更看好腾讯管理层的诚信。
自上市以业,腾讯的管理层从来没有通过资本运作来割二级市场的韭菜。
我讨厌那些抑制不住在资本市场割韭菜冲动的企业。
惹不起,躲得起。
从本质上看,股票投资就是在寻找生意上的合伙人。
玩股票投资,看起来是投的股票,实际上投的是股票背后那家企业的生意,更是投股票背后那家企业的管理层。
简单点说,我们投的即是生意,又是人。
一如本文开头,巴菲特先生讲的那句名言。
这跟在生活中做合伙生意是一样的。
做什么生意很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同样重要。
甚至更加重要。
人有时候比生意还会坑人。
最后特别声明:
本文仅为个人投资之思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提到的任何投资案例,均为阐理说文之需要,相关数据与事实均来自互联网之公开报道。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我是腾腾爸,畅销书《投资大白话》与《生活中的投资学》作者。202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