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金融】桢言
“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现象似乎正发生逆转。
看似简单的事情3月28日发生。当日蚂蚁金服集团、中国建设银行和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和业务合作备忘录,蚂蚁金服和建设银行本着“对等开放、互利共赢”的原则,将对方作为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将共同推进线下线上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客户资源和信用体系共享,共同探索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创新模式。
此前,蚂蚁金服将改变银行、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金融服务为己任。甚至早期,当蚂蚁金融影响越来越大时,曾到很多银行的强烈反对,其中就包括建设银行。
从对手到握手的逆转背后,是蚂蚁金服“示弱”建行,还是建行需要依附于蚂蚁金融才能强者恒强?
在建行面前
蚂蚁金服不提金融主打技术牌
蚂蚁金服方面表示,银企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双方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比如,借助蚂蚁金服的平台和数据能力,可以帮助银行开展线上开卡业务,为此前无法覆盖的人群提供信用卡等服务。蚂蚁金服与其他银行的合作情况显示,在引入芝麻信用评分后,信用卡开卡审批通过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机构的整体不良率却降低了0.3个百分点。
在理财服务方面,未来用户在支付宝和蚂蚁聚宝上,就可以方便地选购建行的各种理财产品。银行也可以在蚂蚁平台上开通财富号,为更多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
除此之外,双方还将在信贷服务、跨境结算、信用卡全链路服务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未来,双方还将实现二维码互认互扫,支付宝也将支持建行电子银行APP支付。
但是,先来看看蚂蚁金服集团首席执行官井贤栋的致辞,你会发现现在蚂蚁金服低调的让人不敢相信。他表示,蚂蚁金服将自己定义为 Techfin公司,用技术和数据能力助力金融机构,去服务好那些曾经没有被服务好的80%的群体,即普通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平等、普惠、透明、开放的新金融。
个中感觉是否有些不同了吗?蚂蚁金服将自己定义为技术为先而非金融了。这一不同的表述非常值得关注。想当年,阿里的豪言还回荡在耳际,“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现在反差之大令人觉得不可思议,让人不敢相信这是蚂蚁金服说的话?
招财宝涉事金额高达近100亿元
蚂蚁金服设立余额宝但不懂金融
那么,此次建行与蚂蚁金服的合作,蚂蚁金服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转变?
用井贤栋的话来说,此次双方的合作建行做金融,蚂蚁金服做技术,井(井贤栋)水不犯河水。
首先,看看两方的数据:建行2016年净利润2324亿;总资产突破20万亿元大关;蚂蚁金服2014年的利润为26亿元,目前,蚂蚁金服的估值已经达到600亿美元(约3895亿人民币)。这样的对比之下,你真的敢肯定地说,蚂蚁金服就一定能赢建行吗?
其次,从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业态几经迭代,逐步从外围的渠道、商业模式创新向核心的数据、信息处理的匹配演进。同时监管政策也日益明朗,从机构定位、准入门槛、业务运作、资金清算、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重新塑造行业生态,赢者通吃、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杀成“红海”的互联金融行业,目前如何生存下去才是第一法则,而不是跑马圈地。
像很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公司一样,蚂蚁金服同样只是技术出身,对金融的理解基本上是可以说是荒漠。因此,蚂蚁金服近两年做金融十分不顺,屡屡出现大篓子,显示出了作为一家互联网出身的公司除了在技术上的优势外,在金融领域的无知无畏,也使得蚂蚁金服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蚂蚁金服最不愿提及的也是最近付出的巨大代价是,2016年12月底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旗下的招财宝出现了亿元项目的逾期事件。看看招财宝事件的主角:900亿资产的借款人(侨兴公司)+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蚂蚁金服旗下的招财宝平台+浙商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再加上由“三马”(马云、马化腾、马哲明)发起成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这样的“豪华阵容”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认为不会出事,结果偏偏就出了,而且还不是小事。
事件到了2017年2月份时,来自监管层传达的文件,招财宝事件牵涉资金接近100亿元,而当时的媒体报道数字仅为3亿元。
蚂蚁金服的金融路线只是将很多金融产品线上化,或者平台化,而非真正的金融。他们对于金融理解或敬畏之心完全是被他们唯一一个打金融擦边球且成功的余额宝冲昏了头脑,以为那就是金融,就可以击败金融机构,击败银行业。
殊不知,金融真正经营的是风险,金融产品都是风险产品,风险控制是金融产品的首要考量,其次才是收益。也正是没有认真的对待金融的风控,才有了招财宝简单的把保险公司拉进“朋友圈”,以为就万事大吉了,至少让投资者感觉是无风险的。
当然,这也是蚂蚁金服的惯用手法。这点从支付宝引入保险来保障支付安全就可以看出。但是支付宝这种消费支付工具和做金融产品那是天壤之别,金融产品的风险是不能由保险公司来让度的,一旦出险,也不是一家保险公司可以承担的。更何况引入保险公司在招财宝项目中也只是做做样子,给“朋友圈”的朋友们吃个“定心丸”而已,众安保险本已为只是出现站个台就可以随便挣到大钱,结果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建行提早布局占位
蚂蚁金服或被“招安”?
时至今日,招财宝事件虽然媒体已经被禁声,但是相信此次项目的很多参与者都不得善终吧。
因此,蚂蚁金服也看到了,自己目前看还没有实力干掉金融业,金融业的钱并不好赚,像余额宝这样的产品完全是赔本赚吆喝之举。低调些,务实些,也许更适合现在的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
正是蚂蚁金服做金融屡屡碰壁,而其又近乎大而能倒,怎么办?管理层的思路之一,为维护金融稳定,将“群龙之首”招安为上。
于是,从蛛丝马迹间,可以隐约看到,建行正在下一盘大棋,逐步向蚂蚁金服渗透。
首先是人事层面。在2016年年初时,建设银行总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黄浩离职加盟蚂蚁金服,担任集团副总裁,而目前则是任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当行长。
其次是资金层面。在去年4月份,在蚂蚁金服B轮融资45亿美元时,中国建设银行下属子公司建信信托与中投领投此轮融资。而从蚂蚁金服A轮融资看,大多数是国字头金融机构,B轮融次同样也是,即蚂蚁金服最终有可能被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控制,而与蚂蚁金服接触最深的应该是建行。
蚂蚁金服的融资几乎被国字头机构垄断,显然是整个金融机构或者有更高层的授意。联想到曾经从建行走出来并成为国家级领导的两位金融口儿的高层,不能不让人想到,作为排头兵的建行,目前所做的一步步向蚂蚁金服不断地渗透,应该也是有长远计划的。因为有高层曾有这样的理念,既然不能阻止其成长,那就收编招安之。
众所周知,国内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高层领导,建行系出身的已占半壁江山,而且建行已有银行业高管黄埔军校之校之称。而建行向金融行业外扩张的大棋之下,树大招风的蚂蚁金服也许是首选。建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代表对其进行渗透应该也是众望所归。
第三,业务层面。此次建行与阿里、蚂蚁金服的全方位合作。可能蚂蚁金服要贡献的恐怕将是其核心的客户交易数据了,而这也是建行多年来一直想要的。
双方合作有未来
二维码支付存有瑕疵
现在说说蚂蚁金服与建行的此次合作。从公布的材料来看,都是互惠互利。但是关于二维码支付来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据蚂蚁金服透露双方将可实现二维码支付互认互扫、支付宝支持建行手机银行APP支付。
虽然有关于双方在二维码支付上的合作有意在跳过新成立的网联之嫌的说法,但建行电子银行部的权威说法是,这个合作“只是建行通过聚合支付聚合了支付宝的支付通道,为商户实现一点接入受理建行龙支付、微信、支付宝、银联二维码支付,即建行客户可以用其他银行客户端、银联钱包、支付宝都可以扫建行二维码,但是用的是银联的二维码标准”。
建行和支付宝的二维码互认合作,就是市面上常见的聚合支付收单。而网联则是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主导建设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联支付清算平台,是一个为支付机构提供清算的平台。
简而言之,网联是为支付宝提供基础设施的,而聚合支付则是在支付宝的基础上提供的支付外包服务。网联、支付宝、聚合支付收单是从支付基础设施往支付应用层层递进的关系,不是一个层面的事。
但是确实有一个问题是存在的。那就是,双方在二维码支付的合作,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大不便。因为只能通过建行APP或支付宝绑定建行卡的消费者才能用二维码进行支付。
如果消费者绑定的不是建行卡,将无法进行此种支付方式进行支付。这完全违背了互联网精神和现下的全球一体化趋势。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显得非常小家子气了。这也违背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与现在金融业的发展不相符合。
与此同时,据有关监管高层人士认为,我国现在不应该再如此大力的发展二维码支付。因为二维码支付是一种在欧美发展国家看来非常落后的支付手段,几乎在国外已经很少有这种支付方式了,主要是出于安全的原因。而为了解决安全的问题,我国将其进行了改良,包括工行在内,都在开发了自己银行的专属二维码,这样将风险大幅降低。建行同样也是这样,此次与蚂蚁金服的合作,也是相对闭环的二维码支付方式。
这也是中国特色的二维码支付。而全球移动支付的发展潮流已经很明显,就是NFC以及可穿戴支付方式。不用打开任何界面,只要一个动作,随手一挥即完成交易。
二维码作为相对落后的支付方式,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第一步,要带手机;第二步打开手机;第三步找到相应APP;第四步打开二维码;第五步让商家扫描;第六步扫描支付后需点击确认。如此复杂的支付手段已经完全不符合移动支付的发展,也不符合消费者对于快速、便捷的诉求。这样落后的交易方式应该被逐渐摒弃才对。(摄影/季风)
本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一度金融”,不尊重原创的行为一度金融或将追究责任。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一度金融
一度金融(微信ID:yidujinrong) 深度专业、观点鲜明。
观金融时代潮起潮落、察金融时代风起云涌。
只为有思想的人提供分享平台,只为厘清金融界的污浊与清流。
合作QQ:266363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