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哥媒体招聘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招聘! ·  3 天前  
猫笔刀  ·  我先落袋为安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酱油,承载中国人的乡愁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2-08 08:15

正文

题图:中国传统酱园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与茶或酒相比,酱油地位似乎低了点儿,俗语“打酱油的”意思是“从事非重要工作的人”。可是普通百姓,将三者作比较,酱油恐怕要排第一位。某种意义上它是日常饮食,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必备的,而茶和酒是锦上添花,非必备的。


走进中国北方县城、村镇,几乎任意一家小饭馆,桌子上都会放着食客可自由取用的小小的酱油瓶和醋瓶。酱油瓶仿佛某种logo,镜头中只要出现这东西,就能猜到测要么是在中国,要么在某国华人社区。亚洲诸多国家的人们当然也食用酱油,只不过与我们的有所不同。究竟有何不同?我也尝过韩国、日本、泰国、越南类似酱油的调味品,除了颜色、口味和道听途说的制作手法外,说不出太多靠谱的内容。

关于酱油的历史,普通人知道得确实不多。既然可以有《罗马帝国衰亡史》《民国青楼秘史》《香草文化史》,也可以有《中国酱油史》。

新近出版的《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酱油历史与文化的上乘之作。它不仅记录了酱油从古至今的演变史,更展现了酱油这一调味品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酱油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田间种植到餐桌调味,从传统酿造到现代工业,每一滴酱油都蕴含着中国历史的厚重与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书是对中华饮食文明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对酱油这一独特风味品的全面探索。对于美食爱好者和文化探索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

导言

文 | 李昕升

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劲牌学者,B站知名UP 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农学会自然教育分会理事等。著有《中国南瓜史》《食日谈 餐桌上的中国故事》等六部专著。





如果不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就很难把握中国文化的内核,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曾言“要抵达文化的核心,取道胃部至少是最佳路径之一”,而酱油正是这一路径核心的研究对象。1919年,伊丽莎白·豪利·格罗夫(Elizabeth Howry Groff)在《中国广东酱油生产》开篇就说:“一个中国人在准备米饭、一些肉和蔬菜时,最重要的可能莫过于用来配菜的酱油了。”


酱油拌饭,小时候的味道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油,不仅在今天,在漫长的过去,均是人们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重要调味品,没有酱油的日常是今之国人无法想象的。作为国人的重要发明,酱油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早已是外国人眼中美味中餐的“秘密配方”。在日本等国家,酱油的地位甚至完全不逊色于在中国。今之中国酱油企业依然是“民族之光”。


统酱


以佛山传统酱园为题材背景的电视剧《大酱园》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或麦麸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体调味品。其实,酱油的诞生与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先秦的“醓(hǎi)醢(tǎn)”到汉代的“酱”;从汉代已有大豆制酱油的先例,到魏晋酱油制作工艺有了完整记载;从唐代开始,酱油的医药功能得到极大发展,到宋代已有“酱油”之名并逐渐成为主流词汇,再到明清时期酱油工艺臻于成熟。从日本酱油的异军突起,到酱油民族企业完全掌握全球话语权。酱油这一微末之物,诠释了一种美味是如何发展壮大并改写历史的。


你是否存在这有某些疑问:酱油究竟诞生于何时?关于酱油的神话传说有哪些?酱与酱油是什么关系?大豆、小麦在酱油酿造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传统社会酱油是贵族调味品吗?“生抽”和“老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中国酱油企业何以世界领先?晒足180天是什么梗?等等。本书将一一为你解答。



通过梳理各个历史时期关于酱油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种植技术、酿造技术,还有饮食文化、商品经济与消费社会。一部中国酱油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互动史、人与社会的史诗。通过酱油这一极佳的切入点,可以从新角度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


本书的基本定位是立于纯学术之下、硬科普之上,打造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兼容的读物。有图有文,图生动而还原,文得体而不晦涩。与常见的专题式科普著作相比,本书围绕一个主题,一气呵成、新见迭出,连贯性、递进性较佳,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与思辨。本书内容均系首次披露。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食物,无不蕴含着大学问,它们大都是人们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早已超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与故事,“吃吃喝喝”的历史提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新尝试。如果不了解中国食物,便很难触及中国历史的真正内核,了解中国食物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在全球史观的视角下,审视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发展和传播的。类似的专著,尤其历史文化科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抛砖引玉。


目录

第一章 从“醓醢”到“酱油”,跨越4000年的寻味

第一节 “醢”,酱的祖先
“醢”的三重奏:祭祀、刑罚和美食

古人制醢:征服动物,享用动物

醢的制作: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技艺


第二节 从肉酱到豆酱,荤菜变素菜

说文解“酱”

酱的起源传说:神话的色彩,智慧的结晶

豆酱诞生记:西汉厨房的伟大创造

千年的技艺传承:此酱依旧在


第三节 《齐民要术》中的“酱”

集中国农学之大成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中的那些“酱”

《齐民要术》于“酱史”的价值

第四节酱的新形态:酱清

“酱清”的双重身份:主业调味,副业治病

酱清的工艺:缺失的记忆由清代来弥补

“曾用名”背后的故事:酱清变身酱油记


第二章 进击的酱油,舌尖上的工艺革命


第一节 殊途同归,酱油发展的双重路径/049

酱油由豆酱衍生而来/049

酱油另辟蹊径的发展之路/051


第二节 唐代前的作酱秘籍:探索自然,超越自然/054

魏晋前的自然探索:顺应天时,巧夺天工/054

唐代的作酱新风:我酱由我不由天/057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古法酿造酱油的雏形与巅峰/061

元明新气象:古法酿造酱油的雏形初现/061

清代百家争艳:揭秘古法酱油酿造的“私有配方”/069


第四节 民国时期百花齐放:国酱油PK洋酱油/076

洋酱油在民国时期的发展/078

传统酱园与新式酱油厂“并驾齐驱”/079

酱油技艺升级之“卫生酱油”/081

特殊的“全华酱油厂”/086


第三章 黄豆、小麦与酱的共同成就


第一节 世界大豆,源于中国

大豆驯化记:从野生到栽培的转变

向世界扩散,早期的谷物移民者


第二节 大豆的华丽转身:从主食到副食的蜕变

豆中之王:我国先民的安全感来源

地位变迁:大豆副食的“开挂之路”

自然馈赠:大豆副食的美味传承


第三节 黄豆:酱与酱油的黄金搭档

官酱园“解锁”盐的限制

沿海黄豆市场贸易圈

全国性黄豆市场的“成型”

黄豆的替代品豆饼


第四节 小麦:酱油的强悍辅助

小麦来咯:不被重视的客人

小麦上位:是偶然,也是必然

小麦在古代酱油酿造中的“角色”


第四章 酱油视角下,中国古代居民的生活画卷


第一节 两宋变迁:大经济与小餐桌

宋代繁荣的饮食文化/137

林洪与《山家清供》/139

宋代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酱油/143


第二节 元明发展:饮食文化日益繁荣/145

“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语定型/145

享乐思潮下的美食文学/147

酱油地位的提高与“上色”酱油的出现/150


第三节 清代共食:天子与平民的“同款酱油”/152

清代“菜谱”/152

酱园经济/156

古代制作酱油工艺的顶峰/158


第四节 民国蜕变: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迈进/167

千年传承与外来冲击的较量/167

实业救国,探寻酱油行业的出路/170

新专业之酱油制造法/173


第五章 中国酱油文化:烟火气与国际范


第一节 不是吃货的文人不是好文人

“酱油”,出道即巅峰

食谱的“古方今用”

我国各菜系对酱油的“依赖”


第二节 风俗民情的万花筒

“酱油豆腐干”的故事

曾国藩家书中的“酱油”

《笑林广记》之“买酱醋”

与“酱油”有关的那些事


第三节 酱油里的烟火气

俗语里的“酱油”

万物皆可酱油,广东人与酱油的不解之缘

那些“非比寻常”的酱油


第四节 中国酱油的世界征途

日本酱油:源于中国,和食之魂

韩国特色:泡菜大酱才是真爱

东南亚本土化:打不过就加入

欧美风潮:与中餐并驾齐驱的酱油文化


第六章 广式酱油,中国酱油正宗味道的坚守


第一节 佛山酱园的故事与历史底蕴

茂隆酱园: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佛山第一家酱园

百花齐放:清代至民国的佛山酱园盛景

起伏跌宕:苦撑的佛山酱园


第二节 海天味业:酱油酿造现代化之路的集大成者

公私合营的浪潮,席卷佛山酱园

佛山酱油开启现代化的新征程

佛山酱油的王牌产品


第三节 拨乱反正:为酱油正身

配制酱油的“消失”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黄豆和酱油才是“官配”

“广式酱油”的独特技艺——酿晒


第四节坚守与重塑:佛山酱油企业的文化内核

“抽”的概念首创于佛山

传统酱园不得不说的习俗

工业旅游新潮范:来佛山,打酱油

现代酱油企业的精神内核



《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

后记


本书并非本人第一部通俗化作品,已有《食日谈 餐桌上的中国故事》《食日谈 植物巡游记》在先,但本书对我意义重大,占据了本人多项“第一次”。


第一次撰写食品加工史著作,众所周知,我长于作物史、植物史研究,食品加工史研究虽然不能说陌生,尚未形成过专著。


第一次以酱油为主题展开诠释,诚如序言中刘华杰老师所说,目前世界上关于酱油史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即使有也是内史化书写、篇幅不大,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极其不相符,本书不仅打通了内史与外史的界限、学术与科普的分野,在篇幅上也得以超越,按照时序、门类讲述了中国酱油通史。


第一次全书围绕一个主题的科普化写作,《食日谈》是由不同篇章组合而成,关涉面较广但深度有限,《酱油 独有的中国味道》穷尽酱油的所有问题、资料,层层递进,从古至今,连贯性较好。


此外,以前本人专著多存在部分内容先行见刊,这也是高校评价体系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但是本书的内容基本均是首次披露,提升了本书的出版价值,不过对于我们高校教师来说,确实比较鸡肋了,这也是“论文为王”导向下的弊端,由此更可见科普写作步履维艰。虽偏重于科普,但我们依然保留了脚注,一来便于有心人按图索骥,二来也是注重学术规范,所引皆出注(一些文言文除外),如有遗漏,并非故意。本书撰写过程中听闻梁其姿老师也在撰写相关学术专著,希望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首先需要感谢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章华荣总编、魏栋伟主任保质保量出版了本书,效率之高让我叹为观止。感谢刘华杰老师赐序一篇,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麻烦刘老师了。感谢张彦武老师、史军老师不余遗力的推荐。王淳航老师也促成了本书的出版。尤智瑜老师在插图方面的贡献也使本书增色不少。本人在查阅档案的过程中得到了海天味业的帮助。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顾沐天、东南大学历史学系张镨月、戴嘉萌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梳理,我的硕士生房卫民校对了全文,一并致谢。


谨将本书献给帮助过我的师友们,你们的恩情,昕升永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李昕升

2024年2月于南京家中初稿

2024年10月于南京家中修订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 《湖中之云》 | 《社会变革的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