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六,《歌手》在湖南卫视落下帷幕,从2012年开播至今,“歌手”就这样送走了第五季。第一季时曾让人惊艳,第三季时到达收视巅峰,这一季的《歌手》光环貌似已经减弱了不少,唱衰“歌手”的声音也一直此起彼伏,收视率从第三季开始持续下滑便是最受诟病的话题点,或许它有着来自收视的淡淡忧桑,但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毕竟这这季节目捧红了“进口小哥哥”迪玛希,火了赵雷的《成都》,更让清华男神李健成为风靡文艺女青年的“段子手”。
收视,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对《歌手》唱衰的声音,大都着落在收视率上。下面我们来看看“歌手”每季的收视率:
《我是歌手》收视趋势 50城 4+
从收视均值来看,“歌手”确实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毕竟对于版权节目来说,收视率依然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将直接影响到节目下一季的招商。客观来说,《歌手》这一季收视率的猛然下滑,与播出时段的调整有很大的关系。之前的历届“歌手”,都在周五晚10点播出,这一季调整为周六晚10点半,调档的消息发出来之后,就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抱怨,收视率也受到了直观的影响。
但节目收视率下滑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节目越来越没法带给观众新鲜感。对于《歌手》这样赛制鲜明的节目,只有坚持一丝不苟的流程才能保证节目效果,但几季下来,几乎全国的观众都对节目流程有了审美疲劳。节目因流程而惊艳观众,也因长期坚持流程而吸引力逐渐流失,这是“歌手”的宿命。
其实,为了最大限制地减少观众的审美疲劳,节目组已经在尽量调整赛制,歌手的挑选范围也扩展至全球,这种细微的调整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节目注入了活力,但这种变革并没有彻底改变节目带给观众的既有感官体验,也未能彻底让节目焕然新生。
欣喜的是,造星能力宝刀未老
《歌手》大概是湖南卫视,乃至全卫视平台造星或者翻红明星数量最多的节目,几乎每年都能固定捧红几位歌手。
今年的第一期节目,就捧红了“进口小哥哥”迪玛希。其实,从迪玛希的私照或旧照可以看出,他原本的个人形象和气质,与舞台上有着天壤之别。虽然才华是迪玛希能圈粉的主因,但在“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的圈粉套路下,整体形象的提升才让他得以走进颜粉们的视线。
还有文艺女青年们最爱的“清华男神”李健,在这一季里被节目组释放了段子手属性,与舞台上的儒雅音乐诗人形象大相径庭,“反差萌”反而让其多了几分地气儿。在决赛时,李健索性将逗比属性发挥到底,找来小岳岳一起登台合作,成为第一个在《歌手》的舞台上能把观众唱得捧腹大笑的歌手,也带来了与其他歌手差异性极强的表演,冲淡了《歌手》舞台因残酷的赛制带来的紧张感,让《歌手》的娱乐属性更强。
还有赵雷的《成都》,《三十岁的女人》也都曾火爆微信朋友圈。
造星意味着圈粉,粉丝的增加意味着节目关注度和话题度的增加,只要节目的造星能力还在,《歌手》的综合影响力就依然无法匹敌。
华语音乐的痛,在音乐节目上得到缓解
近几年的音乐节目,能称为“现象级”的也就只有“歌手”和“好声音”,前者开创了国内翻新老歌手的音乐类型,后者升级了国内传统的素人音乐选秀节目固有的形态。最重要的是,两者都为华语乐坛注入了生机。
华语音乐的低迷,体现在大众对歌手的关注度越来越少,以及原创优质音乐日益匮乏上。在如今音乐节目形态越来越多元的环境下,这一境况正在得到改善。
“歌手”的模式最让人称道的地方是让曾流行一时的优质歌手经过重新包装后推向大众,对于中年观众和80后来说,这些歌手代表着曾经存在、但现在早已逝去的华语音乐的辉煌过往,他们的歌声里,有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对于90后、00后来说,这些老牌优质歌手的实力和怀旧的音乐风格,也带给了他们新鲜感。在“歌手”之后,更多老牌歌手在不同的音乐舞台上登场,让大众对这些歌手的关注度日益增加。
“好声音”的模式最让人称道的是对有才华的素人歌手进行绚丽的舞台包装,不仅最大化发挥了他们的音乐才华,更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获得了不次于成熟歌手的舞台形象,成为他们步入职业歌手的最佳阶梯。
在这两档节目之后,更多的音乐节目出现,比如推广成熟歌手和捧红素人歌手并进的《天籁之战》,还有着重发掘创作型歌手的《中国好歌曲》等等。这些节目在捧红歌手的同时,也让更多风格的原创音乐开始走入大众,起码在这些节目里,华语音乐又绽放出了魅力。
结语:
“歌手”作为一档商业化的节目,不可避免有着商业上的诉求,收视率便是其体现商业价值的最根本指标,收视率的走低确实让这档节目受到质疑。但它的意义远远大于节目本身,以它为代表的音乐节目已经成为大众欣赏优质音乐的纽带。华语音乐的复苏仅靠这些节目当然无法做到,但它们为华语乐坛翻新的旧歌手和新捧红的实力歌手,正是华语音乐的创作者。
公众号: Vlinkage
合作/投稿请加微信:1381653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