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如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农业现代化成为必然趋势。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自然风光的向往日益增强,乡村旅游逐渐兴起。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业产值超九千亿元,2024年仅一季度农村地区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农旅小镇正是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指出,农文旅的核心是农,而不是旅游。农旅小镇的核心在于“农”,但又不局限于“农”,它通过产业的多元化融合,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和可持续发展。
农旅小镇为何而兴?
农旅小镇,作为农业特色小镇的一种类型,是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结合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民俗文化等特征,打造具有明确的特色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农业旅游功能的“宜居、宜商、宜业、宜养、宜游”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平台。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
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发展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往往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和特色,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农旅小镇通过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小镇,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乡村旅游升级载体。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和小镇发展。同时,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对农旅小镇这类集农业、旅游、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镇需求日益增加。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23年12月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
农旅小镇作为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小镇典范之一,其建设和发展符合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
。
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和住建部2023年12月联合发布《关于公布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强调
农旅小镇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密切相关
,通过认定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措施,可以推动农旅小镇中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住建部和人力资源部2024年1月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
乡村建设工匠是农旅小镇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其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小镇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
农旅小镇在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模式:
品牌建设与差异化发展、注重
生态保护、强化农文旅融合、加强科技创新。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指出,
越来越多优势产业在农旅小镇开出品牌之花,既为生产者们带来了肉眼可见的经济效益,实现“乡下有地、城里有房”;也为城市居民提供着优质、健康的农食产品,做到“食之有味、品之安全”;更通过形式多样的农文旅加速了城乡要素流通,构建“看乡景、品乡味、享乡俗、忆乡愁”的乡村体验新格局。
1.宁夏葡萄酒小镇
宁夏葡萄酒小镇位于贺兰山东麓,这里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的重要产区之一,享有“酿酒葡萄生产的黄金地带”的美誉。
产业发展:
-种植规模: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占地面积58.3万亩,是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超过中国种植面积1/3。现有酒庄和种植企业实体228家,生产葡萄酒1.36亿瓶,占全国的37%,综合产值342.7亿元。
-全产业链:集葡萄苗木繁育、葡萄种植、科研开发、酿造加工、产品销售、产业旅游于一体,以葡萄为引爆,多产业联动发展--从“8:2”到“2:8”的新模式构筑,打造以葡萄特色产业为导向的区域产业综合发展模式--GTT模式(葡萄产业+特色小镇+旅游景区)。形成了完整的葡萄酒全产业链。
-品牌与荣誉:先后成功举办了13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和两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七届葡萄春耕展藤活动。入选“世界十大最具潜力葡萄酒旅游产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入选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被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定为301.07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9位。“贺兰红”“长城天赋”“张裕摩塞尔”“银色高地”等葡萄酒荣登国宴酒单,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文旅融合:
将葡萄酒品牌与星空品牌完美融合,推出星空主题线路产品,在沿线酒庄布设最佳观星点,配备观星装备,开设星空讲堂。将葡萄酒元素融入非遗旅游品牌打造,以贺兰山东麓具有代表性的贺兰砚、泥哇呜、葫芦刻画、剪纸、刺绣、麻编、八宝茶等传统工艺和葡萄酒为重点,打造伴手礼盲盒,进一步讲好银川非遗故事,擦亮葡萄酒旅游品牌。开展亲子采摘、研学体验、自酿酒体验、品鉴休闲、观星露营、线上展厅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年接待游客超过135万人次。
2.河北柏乡牡丹小镇
牡丹小镇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这里是中国牡丹文化之乡,项目定位为“大汉牡丹王,国色柏乡韵”,是中国最古老的牡丹观赏地、中国汉牡丹文化体验第一高地,有着丰富的牡丹文化资源和种植历史。并拥有全国唯一的“牡丹神庙”,创办了全国独有的“中国汉牡丹文化节”,荣获“中国牡丹文化之乡”、“中国牡丹文化研究基地”、“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艺术摄影创作基地”等荣誉,目前已经形成国内品种较多、种植面积规模较大的观赏牡丹和油用牡丹种植基地。
产业发展:
-文化挖掘:深入挖掘牡丹文化神话故事和历史文化故事,如“花神下凡”、“牡丹救主”、“花开知国”等,将牡丹文化与乡村生活、生态保护相结合,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城镇风貌。
-产品体系:实施多类型开发策略,在牡丹观赏之外,关注文化体验、娱乐表演、休闲度假、创意农业等多种类型资源开发,构筑旅游体验体系。以休闲观光为主要支撑产品;以文博馆等文化体验、牡丹论坛等商贸旅游为两大优势产品;同时推出三大特色产品:以禅修中心、牡丹花神庙为表现形式的宗教体验产品,以牡丹庄园、牡丹民宿等为表现形式的休闲度假产品,以牡丹小吃街、乡村艺术工坊等为表现形式的乡村休闲产品;辅以旅游演艺、教育培训、农事体验、节事活动的四大辅助产品。
-荣誉特色:拥有全国唯一的“牡丹神庙”,创办了全国独有的“中国汉牡丹文化节”,荣获“中国牡丹文化之乡”、“中国牡丹文化研究基地”、“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艺术摄影创作基地”等荣誉,目前已经形成国内品种较多、种植面积规模较大的观赏牡丹和油用牡丹种植基地。
农文旅融合:
牡丹小镇通过举办牡丹文化节、中国花卉小镇发展论坛等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赏牡丹、体验乡村生活,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2019年1月到11月,柏乡县共接待了150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14.3亿元。
3.贵州黔西南中国蘑菇小镇
地处黔西南州西南部,地处黔、桂、滇三省区结合部,是贵州南下出海、西进云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品物资流通集散地。项目地位于安龙县“白石岩”附近水库范围区域,占地约10.4平方公里,核心小镇区域3平方公里。
-产业规划:依托项目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民族风情、地势地貌等资源和蘑菇种植产业,围绕“以稳促搬、以产定迁、先产后迁”的易地搬迁扶贫思路,打造以食用菌产业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建设“一区(核心区)、一园(食用菌产业园)、一镇(蘑菇小镇)”。
-产业发展:“蘑菇小镇”规划面积10.1平方公里,核心区占地5000亩,计划总投资20亿元。按照“农户租用孵化,企业保底收购”的扶贫思路,小镇食用菌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努力增加贫困户收入。已建成年产5000万包超大型菌包生产车间、深加工车间等;建成生产栽培大棚253座;拥有种植大棚600多座,成为贵州省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之一,拉动产值144亿元。
-三产融合:以蘑菇产业为核心产业支撑,衍生八大产业体系业态:产业扶贫、蘑菇培育研发业、蘑菇种植业、蘑菇加工业、蘑菇交易业、蘑菇文创业、蘑菇主题文旅综合体、小镇服务配套。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食用菌产业培育成脱贫攻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和易地搬迁扶贫户的就业主渠道。
蘑菇小镇还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根据贵州的地域特征,承袭了黔西南独有的艺术内涵和饮食环境,建设了度假酒店、水岸餐厅、蘑菇艺术廊桥、环湖露营公园、蘑菇家宴等多元素旅游产品,发展以蘑菇产业和蘑菇文化为基础,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为支撑的“旅、农、产、镇、融”互动发展的产业价值体系。
4.青岛蓝莓小镇
青岛蓝莓小镇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旅游区占地约31.5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早种植蓝莓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蓝莓第一镇”。这里是中国有机蓝莓种植的起源地,蓝莓产业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
产业发展:
-种植规模:截至目前,蓝莓种植户达到694户,家庭农场155户,企业31家,合作社15个,蓝莓种植面积超过20000亩。
-产值与荣誉:引进了联想佳沃、慧海现代农业等8家龙头企业,建成了佳沃、慧海、康大等7处千亩精品园,成立了10家蓝莓专业合作社和35处蓝莓基地。蓝莓产业年产值达5亿元,宝山镇于2016年成为山东省首家“国家级蓝莓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2018年“宝山蓝莓”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蓝莓)。
-创新模式:创新“镇、新村、网格村”三级党组织领导共建蓝莓产业联合体,通过规范化生产推动产业升级。实践形成政府引导、生产建设、农户参与、金融支持、企业保障的“政府+社会+农户+科研院所+企业”的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旅游综合开发,多产业联合经营,将藏马山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医疗保健、商务会议、体育运动、绿色居住、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平台。
农文旅融合:
蓝莓小镇不仅专注于蓝莓种植,还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以旅游商品、婚纱婚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为主,文化体验、风情客栈、文化演艺为辅助;并融入齐鲁文化、蓝莓文化、啤酒狂欢等多种文化元素,小镇设有咖啡厅、特色餐馆、4D影院、蓝莓度假酒店、蓝莓美食坊等业态,同时还提供篝火营地、汽车影院、烧烤场、垂钓台、汽车营地等供游客体验项目活动。蓝莓小镇完成从单一产业内容转向多元内容支撑的小镇转变。每年接纳近8万名游客游览采摘,旅游年收入达2000余万元。
农旅小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认为,农旅小镇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产业融合发展
农旅小镇的核心在于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
-农产品品牌建设:按照“三品一标”的发展思路,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改良技术、优选种类、科学种植、产品定位、精致包装等方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农旅产品融合:将农产品与旅游产品相融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旅产品,如农产品采摘体验、农产品加工体验、农产品主题餐厅等。
-农业休闲体验:开发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如采摘园、观光园、亲子农场等,让游客在参与农事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和农民的辛勤劳作。
2.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是农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农旅小镇应注重挖掘和传承乡村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建设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教育等方式,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文化节庆活动: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如农民丰收节、庙会、文化节等,通过展示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乡村图书馆、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为游客提供了解乡村文化的平台和载体。
-文化教育推广:开展乡村文化教育推广活动,如举办农业知识讲座、农耕文化体验活动等,提升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3.社区参与与共建共享
农旅小镇的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通过社区参与和共建共享机制的建设,可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旅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农民群众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农旅小镇的建设中来。比如,通过设立农民合作社、农旅发展联盟等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参与规划、决策、运营等各个环节。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还能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技能培训与赋能: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赋能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工作坊、交流会议等活动,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商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成为农旅小镇建设的生力军。
-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民在农旅小镇建设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租金分红等多种方式,让农民从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获得合理的回报。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性的收益分配模式,确保农民在产业发展、旅游兴旺中能够持续增收。
[1]中国食品安全网:贺兰山下葡萄酒小镇激发全域旅游新活力
[3]新浪新闻:小小蘑菇拉动144亿元产值!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年入十几万元
[4]今日头条:农业+旅游,蓝莓小镇-世界级的农业特色小镇怎么打造?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