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车辙
车辙的报道方向覆盖产业政策、市场及公司动态,同时更侧重于汽车文化、车型评测、以及技术解读等垂直内容。作为汽车圈非常具有原创影响力的新媒体,我们一直秉持专业、深度和有趣的报道宗旨,为读者呈现有价值的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技头版  ·  深圳比亚迪,让整个汽车行业躁动不安 ·  昨天  
科技头版  ·  深圳比亚迪,让整个汽车行业躁动不安 ·  昨天  
汽车金融大全APP  ·  不同公司对于利润率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  昨天  
汽车金融大全APP  ·  新岗位上新 ·  2 天前  
有车以后  ·  超5.25米大6座,2.0T+3电机,好开动 ... ·  3 天前  
有车以后  ·  2025年MPV市场前瞻,一众新车型引领多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车辙

试过Model 3后的疑惑:我们在怀念燃油车的什么?

车辙  · 公众号  · 汽车  · 2019-09-03 12:30

正文



第一次知道特斯拉是通过10年前的《名车志》,Roadster和Roadster S两款电动跑车刚刚问世,起步价10万美元,比911还贵。


不少人觉得马斯克疯了,断言这家公司活不了多久,然而硅谷有不少人,包括施瓦辛格在内的好莱坞明星,都愿意花大价钱尝鲜。


当年《名车志》做了一个有意思的选题,找来一辆Roadster和5.4L V8的福特F-150畅游旧金山,在美国人吃汉堡喝可乐,把车厢当作起居室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电动车和燃油车的不同。



其中有一张照片至今让我记忆犹深,比飞度还小一圈的Roadster停在全尺寸皮卡旁边,那眼神像是在仰视一辆公交车。


高高在上的F-150似乎在说,你一个电动车想要取代我们燃油车跑了上百年的位置,还差得远呢。


未曾想一语成谶,等到Roadster在2012年停产,四年一共卖出2500辆,相当于F-150一天在美国的销量。



但是10年过去后,人们诧异地发现马斯克和特斯拉不仅没有失败,还像不讲道理的火车头,毫无阻拦地冲向传统车企筑起的高墙。


而2018年当选全世界最畅销电动车的Model 3便是这列火车头的蒸汽锅炉。


今年上半年,Model 3在美国的销量达到67650辆,不仅以1.2万辆的优势超越2018年豪华车第二名的雷克萨斯RX,更是宝马3系、奥迪A4和奔驰C级的两倍。


显然,“Model 3和3系、A4、C级争抢市场”这句话在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的美国是成立的。


然而在对豪华品牌执念很深的中国,即将国产的Model 3将是打开市场、帮助特斯拉更上一层楼的开山刀吗?


在试过这车之后,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需要太过纠结。



什么也没有的Model 3


特斯拉很像苹果,或者说马斯克和乔布斯两人有共通之处,都是打破常规,将表面的一切做到极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作为豪华车,Model 3没有复杂线条和浮夸镀铬,不管你买的是32万起售的国产Model 3,还是56万的顶配进口Model 3,外观除了轮毂样式和尺寸不同,包围什么的一模一样。


有的只是风洞吹出来的无脸流线造型、隐藏式门把手,以及形如普锐斯的“一刀切”尾部设计,全部是服务于降低风阻和提高续航。



Model 3刚到中国不久,网上有不少视频拍的是如何开走一辆Model 3,很多人连开门上车也要琢磨一段时间,因为Model 3的激进程度甚至超过了Model S和Model X。


首先你拿到的一张卡片,没有车钥匙,这相当于小区的门禁卡,用来开门和发动车辆。 问题是感应区域在哪呢,车门没有什么标注,也不像迈凯伦摆在门把手下方。



如果你熟悉美国车,可能猜得到就在黑漆漆的B柱——过去的美国车企喜欢在B柱放一个密码锁,老美认为放了车钥匙的口袋显得鼓鼓囊囊,一点也没有风度。


不过无钥匙启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密码锁逐渐被淘汰,只剩下林肯和特斯拉保留了老派的仪式感。


表面上,特斯拉是画蛇添足,说是简化,反倒多了一道刷门卡的程序。


实际用手机APP绑定车机,带着手机接近车辆也照样自动解锁。 同时支持本地蓝牙解锁,在没有信号的车库或地区也不用担心。



假如你坚持有把钥匙才是汽车,请到特斯拉中心花1500块钱买一把Model 3造型的实体钥匙。


不同于Model S/X的弹出式隐藏式车门,Model 3和日产GT-R同样是机械式的,先摁住右边,再顺势拉起翘起的左边打开无框车门。 想要帅气流畅地完成这个动作,必须多加练习。



顺利进入车厢后,望着光秃秃的内饰,我觉得这可能才是马斯克对未来汽车的初步构思。


Model S/X考虑到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不得不把内饰设计得传统一点,换上17英寸大屏幕作为过渡,虽然视觉效果在当时也特别震撼。


当人们习惯和开始期待疯狂的特斯拉,Model 3的内饰更将奥卡姆剃刀原理发挥到极致。 其他车企都在绞尽脑汁用设计、材料搭配营造车厢气氛来讨好消费者。



这边倒好,在一个带有木纹装饰的工作台给你摆上方向盘和屏幕,方向盘左右各一个旋钮和拨杆,没了。


仪表盘不存在的,物理按键不存在的,空调出风口不存在的,门把手不存在的,连一键启动也没有,请问怎么开走。



这时候需要把门卡放在中央手枕的感应区域,车辆通过读卡识别和启动,再往下拨动怀挡到D挡,这才完成开车前的所有步骤。


与其说特斯拉是车,不如说更像电子产品,对于车主来说,把说明书扔一边,慢慢摸索功能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他们会为找到打开手套箱的方式兴奋,为发现调节方向盘原来是用左边的旋钮会心一笑,更为在屏幕中调节出风口位置激动。


可是这么激进也牺牲了一部分便捷性,最简单的,平时开手套箱、调节方向盘都是一个步骤搞定,Model 3就要在屏幕上点点点,选选选。


开车的时候,很难对空调出风口进行盲操作,何况空调调节还在二级界面。



驾驶者前方既没有屏幕和HUD,和水平线呈90°摆放的中控屏不方便观察道路信息,字号偏大的速度显示还好,导航信息却只有旁边一点,有时候我第一时间找不到,总是下意识地向右前方伸头。


很显然,马斯克取消所有物理按键、高度集成和电气化,是为了之后的自动驾驶场景,最好车窗就是AR屏幕。


或许他的脑中没有盲操作这一说,上车前设定好一切,其余操作交给语音指令。


调节方向盘并不直接


这也是马斯克和乔布斯相似的一点——我做产品不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反而要你们来适应我。


什么也没有的Model 3,是做到了几乎什么都有,当然30几万的车,电动后备箱居然是真的没有。


一款有温度的电动车


之前我认为不烧油的车没有温度,变成了缺少感情和交流的工具,即使说不上一辆卡罗拉有什么人车交流,却始终认为燃油车比所有电动车更有情感。


后来才明白说“电动车是纯粹的工具”这句话的人,可能是没开过特斯拉,不然就真的是纯粹的驾驶爱好者。


但是驾驶交流也仅限于车和驾驶者,我开爽了,乘客却快要吐了。 既没有人规定和汽车交流非得通过驾驶,也不是所有人喜欢开车。


所以Model 3用一些彩蛋和小游戏这类老少咸宜的方式,拉近的却是所有人和车、所有人之间的距离。



比如放屁功能,在屏幕中设定音响出声的位置—副驾或后排,再选择6种屁声的其中之一,然后伴随着一连串从他们那边传来的屁声,你就可以捏住鼻子转向乘客,“你怎么放屁了?


点击粉红色气球放屁


还有小游戏中的沙滩飞车,Model 3摇身一变为游戏机厅的驾驶模拟器,小孩子绝对喜欢这玩意。


可以想象在他们眼中,Model 3是大玩具,你是一起玩玩具的好朋友,却不是令人敬畏的家长。


就是这些小心思足以打破小小车厢的所有尴尬,创造我和你和车的故事,还怎么说电动车是纯粹的工具没有温度呢,至少特斯拉不是。



现在我愈发觉得马斯克在极客的激进外表下,有一颗浪漫有趣的内心。


不然也没有传统美国车的密码锁,没有复活节彩蛋和小游戏,更不会拿自己的Roadster循环着一首大卫·鲍伊的《Starman》发射到太空。


跟驾驶者讨论乐趣的Model 3


电动车的快毋庸置疑,给轮轴或车轮装上一到两个乃至四个电机,没有额外浪费,不用复杂传动,全部动力很简单粗暴地传给车轮。


单说前段加速的数据,不讨论后面的技术,在燃油车历史中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和成本才达到的。


当天试驾的是长续航 (590公里) 全轮驱动版,百公里加速仅需4.7秒,只要踩一半的电门,也有把人牢牢地摁在座椅上的推背感。



要是踩深踩久一点,那种强劲、持续的加速不断冲击大脑,浑身释放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然后就控制不住笑了,这种加速和快乐简直像毒药一样上瘾。


而Model 3一加速,耳边嗡嗡嗡响的电机声很像高铁,唯一的不同是速度上来后,高铁一片祥和安静,Model 3的噪音不断变大,完全不是30-50万级别该有的水准。



不然你转变一下心态,Model 3是一款标榜运动的电动车,对噪音也不是特别在意了。


进口Model 3是按照欧美口味做的,整车不大,这是好开灵活的基础; 转向哪怕是标准模式也很重 ,打满却只有一圈;悬挂硬,拥有充足的支撑。


再有底下的电池组降低了重心,以及四驱系统的帮助,以高一点的速度入弯、上匝道,整车稳稳当当的表现一直给人感觉没到极限,仍有给多一脚电门的余地。


虽然Model 3在处理滤震少了一些韧性,太重的转向有些刻意,不过整体表现出乎意料,比很多燃油车有意思。



可惜的是,做好了加速和操控的Model 3,结果在刹车栽了跟头。 脚感重到怀疑人生,问题是你用力踩一脚,回馈到刹车盘的力度却不大,车辆没有减速的势头,还要往下使劲踩。


Model 3这么强悍的性能却配了脚感诡异的刹车,一定程度对行车安全有所影响。 难道马斯克是为了让车主做好放弃刹车的准备,提前适应只有油门踏板的汽车?


本来正常行车,看到和前车的距离逐渐减小,我们通常是松开油门滑行一段,同时把脚放在刹车上面准备踩下去。


按照这样的流程,当Model 3开启高强度能量回收,油门全松后减速特别快,和前车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就刹停了。


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利用这项功能,必须好好控制油门,和前车接近时依然保持一点油门,到最后变成单油门操作,不需要踩刹车。 但是取消刹车是不可能的,毕竟法规对上路汽车有要求。



不开车才是Model 3的重点


Model 3开起来挺好玩,不开更好玩。


现在很多车都有L2、L2.5级别的驾驶辅助系统,合资车、国产车都有,我是不太习惯由汽车接管,跑高速也很少使用或者浅尝即止。


最大原因是不亲手接管不放心,还有是一部分车型的使用体验差强人意,要么跑偏不给纠正; 要么刹车突兀,像是断断续续一脚一脚地踩,到最后干脆不用了。


Autopilot作为特斯拉的一大标签,有人唱衰草菅人命,也有人叫好社会进步,关于这项功能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这总是目前半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标杆,我好奇标杆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 好在没有让人失望,我也是第一次这么长时间放手交给汽车。


开启Autopilot后,系统一分钟检测不到驾驶员的手,屏幕出现蓝色警告


只要屏幕显示满足道路识别线清晰和路况允许这两个条件,向下拨动两次怀挡就打开了Autopilot功能 (拨动一次是自适应巡航) ,完成跟车、按照限速等脱手脱脚的行驶。


Model 3由于升级了V9.0系统和使用最新硬件,一打转向灯,雷达和摄像头确定周围环境安全后,自动变道动作更加柔和和流畅;


假如前方车道有车驶入,Model 3将自然地减速,几乎和正常人开车没什么两样。 顺便说一句,Model 3的全国首撞是因为变道的车辆过于突然,电脑没办法及时反应导致事故的发生。


如果马路上全是成熟的无人驾驶系统,全部交给循规蹈矩的电脑,每年的交通事故也要大幅减少。


可惜中国的道路复杂,很多人开车不守规矩,压着车道在开、变线不打转向灯、限速100开60,高速如此,城市更不用说。


说不定多么先进的系统一到中国就崩溃,这也注定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的过渡期有一段漫长的事故期。


导航信息显示不如速度明显


除此之外,Model 3这次新增紧急车道偏离防避和车道偏离防避。


前者很常规,发现车辆正在偏离车道,还有可能发生碰撞,方向盘往相反方向纠正回车道中间; 后者在常见的车道偏离中加入一个人性化的细分场景。


假如开启Autopilot后,系统发现车辆在没有打转向灯的情况下变道,且反复检查不到驾驶员的手。 一系列警告无果,系统这时认为驾驶员睡着了,车辆将逐渐减速到24KM/H,同时打开双闪告知后车。


另外,我们体验了处于内测的自动辅助导航系统。 简单来说,设置导航后,在Autopilot中加入自动上、下高速路口匝道,遇到慢车自动打转向灯和变道超车。


经过测试是可行的,问题主要在于下高速前的变道,Model 3设置在距离路口2公里处变到最右车道,没车的时候自然很顺利。


一旦遇上车流,前面是匝道口,右边却变不过去,系统很纠结,只好减速等待车流通过,但是后面的车辆不答应了,一直响喇叭。


最后没办法,只好自己接管。 有时候我们下高速,通常是根据实时路况做出决定,2公里处变不过去,立刻加速到1.5公里、1公里甚至只剩下500米的时候再变。


Model 3目前的系统没办法灵活地应对复杂路况,或许哪一天收集的数据足够多,这项系统OTA一下也更加成熟。


开启自动辅助导航系统后,左边车辆前方出现引导线


据特斯拉所说,今年晚些时候将实现城市的自动辅助驾驶,可以识别交通信号灯和停车标志且做出对应操作,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这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