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杂志官方微信,以全球视野解读世界遗产及文明体系,展示自然大美与原生态文明,从世界遗产中找寻人类生存样本。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行家杂志  ·  从初心到城心 ... ·  3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金价再创新高,为什么赚翻的是老铺黄金? ·  3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年味”淡了?品牌如何用三招在春节破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世界遗产

殷墟 | 中国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  · 公众号  ·  · 2017-11-25 16:16

正文

殷 墟

Yin Xu


遗产分布

河南省安阳市

列入标准

(ii)(iii)(iv)(vi)


列入时间

2006年




殷墟俯瞰


核心价值阐述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恒河两岸,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殷墟遗址规模宏大,现存有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后冈遗址、洹北商城遗址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祭祀坑、甲骨窖穴、手工业作坊遗址等,出土了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保护范围为:宫殿宗庙区以小屯村为坐标,向东0.26千米,向西1.3千米,向北0.59千米,向南0.7千米,面积200公顷;王陵区自前营村向西1.14千米,向东0.12千 米,向北0.29千米,自武官村向南0.29千米,面积214公顷。保护范围的总面积为414公顷。


殷墟M260展厅

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的范围为:沿申报保护范围边线,向北至殷北路;南至安钢大道北侧;西起高井台子龙山文化遗址—洹河—黑河路与安钢大道交汇点;东至小营村西侧—小司空村西侧—大司空路向南—殷都桥—薛家庄斜街一线。同时,洹北商城及城垣外延30 米以内划入缓冲区。北至屠王度村北侧,南至安阳市航空运动学校机场南部,东至十里铺村东部,西至 小司空村东侧。缓冲区的总面积为720公顷。


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的《殷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将殷墟遗址保护区划总面积调整为29.47平方千米,分为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两级。保护范围总面积22.7平方千米,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两部分,重点保护区面积14.07平方千米,一般保护区面积8.63平方千米;建设控制地带6.77平方千米。


突出普遍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殷墟 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殷墟遗址在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经 济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突出普遍性价值。



标准II: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它显示了各种重要影响力的相互交流以及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包括文字体系。


标准III 殷墟的文化遗存为商代晚期的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证据,并且是诸如阳历、阴历体系等许多科技成果和创造发明的见证。


标准IV 殷墟的宫殿、宗庙和王陵是中国古代早期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了早期中国宫殿建筑群和陵园制度的典范。


标准VI 殷墟的实物遗存为被视作具有杰出的全球价值的中国文字和语言体系的早期历史、古代信仰、社会体系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物质证据。


真实性和完整性 殷墟作为商王朝统治的重要都城,基于商代社会阶级、等级、宗法、分封等制度的存在,是当时社会聚落的最高层次,是政治、军事最高中枢所在,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中心。殷墟现存各类遗迹体现了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保持了较高的真实性。


在遗址布局、形式等方面充分体现其建成时期的特征, 各类遗迹遗存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商代建筑技术、墓葬制度、手工业技术发展情况,体现了殷墟遗址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保护与管理现状


遗址保护的威胁与挑战: 首先,建筑占压是殷墟遗址面临最主要问题,与遗迹本体的存废直接相关。城市建成区、工厂企业范围内的建筑分布密集、体量巨大、地基深挖,其下若有遗迹,基本于建设中无在遗迹造成严重破坏。


其次,殷墟遗址区内有京广铁路和107国道两条重要交通线路并行,南北纵贯,穿洹北商城,紧挨后冈遗址区,造成洹北商城城墙本体、宫殿区宫城本体完整性的破坏,且对整个殷墟遗址区内景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航校机场位于洹北商城东半部,机场跑道占压城墙、宫城墙遗址本体,且因其特殊性质用地类型,造成所占地下的遗址无法实施保护。


除被占压遗址外,殷墟遗址区内尚有数量众多的遗址位于田野,除钻探确认或发掘回填外,未采取其他更进一步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如遗址上虽为农田覆盖,地表情况单一,尚无占压破坏之虞,但其埋深不一,地表进行的居民耕作、植树、灌溉、取土等基本生产生活活动和自然降水下渗,都会对地下遗址造成保存环境的扰动甚至本体的破坏。


应对措施: 2013年,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的要求和指导下,殷墟管理机构计划建设“殷墟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根据殷墟遗址监测工作实际需要,以遗址本体保护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殷墟所有重要遗产要素进行系统、科学、完整和实时量化的监测,全面完成殷墟遗产调查基础数据库建设,有效整合监测管理 资源,准确掌握殷墟保护现状和发展 趋势;及时发现潜在威胁因素,最大限 度地降低遗产保护的风险,减轻抢救 性保护压力,切实维护殷墟的突出普 遍价值和真实性、完整性;为殷墟的保 护、管理和展示等方面工作提供重要 的数据支持,保证决策更加科学和准 确,从而全面提升殷墟的保护、管理和 利用水平。2014年8月殷墟监测预警 体系建设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标 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

此外,针对殷墟遗址保护区内出 现的村庄违规建筑情况,国家文物局 要求严格守住世界文化遗产相关规 定这条底线,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的基础上,在产业转型和城镇化进程 背景下,按照“内疏外扩”、“产业化 调整”等原则,积极探索殷墟保护与 民生发展的新途径,促进殷墟遗址的 长远发展。


目前,按照《殷墟规划》确定的思路和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意见,安阳市已经启动《殷墟遗址区村庄控制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地推进遗址区村庄搬迁改造。


利用与发展


保护与展示并重: 殷墟是我国第一个作为大型土质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结合遗址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殷墟创造性地提出“保护与展示并重,科学研究与服务公众并行”的理念,采用了地下封存、地上原址复原展示,原址加固展示,原址揭露展示,原址地表夯土展示,原址地表植被或砂石标识等展示方法。殷墟遗址先后实施了54号基址、乙二十基址等的复原展示、YH127甲骨窖穴的加固保护展示、M260大墓的加固保护展示、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识、400多座祭祀坑的原址地表砂石标识展示等项 目,将深埋地下3300多年的土木遗迹直观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殷墟探索并实现了科学保护与有效展示的 有机结合,为中国土质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途径。 2007年,“安阳殷墟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项目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文化创新奖”。


妇好墓圹

2013年6月,“殷墟出土重要遗迹保护展示项目”启动,拟对殷墟遗址历年出土的车马坑、祭祀坑、墓葬、甲骨窖穴、陶窑等约104个遗迹单位进行集中保护展示。项目将建设一座综合性的出土遗迹保护展示博物馆,将车马坑、墓葬、祭祀坑、道路、铸铜、制陶、甲骨窖穴等遗迹搬迁集中保护。同时与这些遗迹相关的发掘过程、工艺流程、制作背景 等,也将分门别类地以实物、图片、 雕塑、数字技术等方式呈现出来,实现对出土遗迹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丰富殷墟遗址保护展示内容,提升展示利用效果,为广大公众认识、了解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平台。


乙二十组建筑基址保护展示项目: 殷墟宫殿宗庙区乙二十组基址包括乙十八、乙十九、乙二十基址,乙十六基址附属于此。因乙二十基址位置居中、地位特殊而予以复原。复原方案参考了考古成果、甲骨文、青铜器以及文献记载等资料,复原结构为“高台基、周边带廊、双重歇山草顶”。2005年,乙二十复原建筑被调整为一处“高台基有廊柱回绕的双重歇山草顶”的“半截房”建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