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上春晚,需要实力、演技、运气,加上演员本身的故事性话题性。但光有这些还不够,和普通文艺晚会不同,春晚更看重宜人性和安全性,这恰恰是看似毫无亮点的岳云鹏,能反复上春晚的核心所在。
1月28日,除夕之夜,举国同乐,蛇年春节晚会如期上演。不出所料,像往年一样,人们一边观看直播,一边网上各种吐槽,其中被议论最多的就是岳云鹏与孙越表演的相声《我们一起说相声》。节目结束后,“建议岳云鹏不要上春晚”上了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热榜。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岳云鹏下台和现场观众互动时,他找了一位坐在前排的观众,反复确认对方不是托后,问对方对自己的节目有什么建议。这位观众面无表情,非常淡定地说:“建议岳云鹏别上春晚了”。
随后,网友们纷纷对这个节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是这个相声最有价值的一句话;岳云鹏的这个相声真的一点也不好笑;机器人扭秧歌都比岳云鹏的节目好笑。
《春节》 作者:萧放 版本: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3年2月
有一说一,这也不是岳云鹏第一次被观众说节目不够有趣好玩了,从2014年至今,被喜爱他的观众亲切地称为“小岳岳”的岳云鹏,已经上了8次春晚。谁都知道,一个艺人上春晚意味着什么,别的不说,至少这一年完全不用担心工作邀约了。
要知道,在如今这种大环境下,对演员来说,拍戏的机会弥足珍贵,否则就不会有人轻易上当,冒着生命危险去国外了。
你可能会问,岳云鹏何德何能,节目没什么亮点,长相也只是对付而已,总是成为春晚的常客?
拿今年春晚来说,他的节目明明很敷衍,台词也不太搞笑,搞笑的部分还是老梗。甚至即便说台词,其中一部分还以互动的方式让观众说了。以“优中选优,精中选精”著称的央视春晚,为什么要年复一年请岳云鹏上节目?
奥妙在于岳云鹏的宜人性与安全性。众所周知,央视春晚最难的节目,不是说唱类、杂技类或者舞蹈类,而是语言类。
倒不是说相声表演的难度有多高,而是语言类节目对失误的容忍度太低,甚至可以说低到了零容忍。不像去年,哪怕小尼配合刘谦表演魔术翻牌失误,大家笑笑也就过去了。
语言类节目不一样,从创造开始就要反复打磨,临到上台,也不知经过多少锤炼和修改了,就算有笑点有创新,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棱角也被磨得差不多了,变成我们看到的那样。
与之类似的,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据其员工披露,和第一稿相比,最终稿完全是另一回事。这还是一个对内容要求相对不那么严格的跨年演讲稿,央视这么大一个平台,春晚的影响力又那么大,岳云鹏他们创作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说,真不是岳云鹏的能力问题,因为他的实力早已经过证明,但凡去过德云社看现场表演的朋友,就能明白;也不是节目不好笑的问题,你甚至可以说,节目组的核心追求都不是好不好笑。他们要的是语言类节目确保安全,不出差错。
几个小时的春晚,不能没有相声,现场直播中还要确保零失误,虽然会提前反复排练,但摄像机面前谁能保证不出意外。还能找谁呢?岳云鹏和孙越这种观众熟悉,宜人性强安全性高,还愿意随时在节目里自黑的演员自然成了不二之选。
他们的表演的确是尴尬无聊了些,观众的建议也的确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所有人心知肚明,要说这位观众不是托,可能性不太大。
你如果想看好笑的相声,还真不用来春晚看。随便打开某个短视频平台,精彩的经典的相声车载斗量,如过江之鲫。与其吐槽“一年时间准备就给我们看这样的相声”,不如考虑自己是不是该换个频道,又没人管你手里的遥控器。
此前据媒体披露,岳云鹏曾在直播中透露自己压力非常大,出现了脑供血不足、失眠等情况,甚至去了医院。压力大的原因不光来自春晚,还有德云社的封箱演出和近期推出新作品。站在岳云鹏的立场,未必愿意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势所迫,责任所系,他不得不被赶鸭子上架。
在“零点时刻”,春晚主持人的话语内容除了编织具有原型特征的象征符号外,其话语叙事也常缠绕在一层符合仪式情境以至于难以觉察的“神话”之中。
第一类神话叙事,是对母亲的表达。在2003—2024年的“零点时刻”,“母亲”意象的表达时间高达十年之久。包括对母亲的描述,2005年、2011年“凝视母亲的白发”;对母亲的感谢,2017年“感谢我们的父母”;对祖国母亲的眷恋,2013年“深深爱你,美丽中国。黄河长江,淌着母亲的血脉,黑眼睛里,闪烁着我们不变的梦想”;对孝道的赞扬,2023年“送大家一朵孝亲的萱草花,父爱如山耸身后,母爱如水绕心头”等。
第二类神话叙事,是对民族的表达,集中于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儿女的共同身份这两层“神话”叙事之中。例如,2014年“真心祈祷,天耀中华,十三亿多人的信念汇聚到一起,一定能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2012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年是属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年份”等。
第三类神话叙事,是对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的国家大事进行表达。2022年“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
奋斗目标”等,更在2004年将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航天英雄杨利伟来到“零点时刻”的倒计时现场。
主持人在交流场域中大量使用“母亲”“民族”“典型事件”的故事性叙事,就如同把亿万观众包裹进“神话系统”的语义场,使其在设定出的母题中进行符号解读和意义生成。人们随着主持人对共同的价值观念、民族历史与家国大事的追忆歌颂,唤起积淀于心的原型或集体意识,在叙事所暗含的语境内最大限度地引发出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感受,从对“母亲”的感恩提升为对“祖国”的感谢,从对个人身份的认知提升到对中华儿女集体身份的凝聚,从对“典型事件”内容的铭记提升为对国家形象、政策方针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最终达成情感连带和集体共鸣。
【资料来
源】庞雯《春晚“零点时刻”主持话语对国家意识的建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