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4个细思极恐的人性实验,特别是最后一个,甚至 ... ·  22 小时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秦磊:清代云南科举宾兴与边疆文教治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特雷比亚河之战:汉尼拔的意大利首胜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预演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8-02 20:45

正文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汉尼拔与他的罗马对手?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的迦太基军队突然兵临意大利北部,彻底打乱了罗马共和国方面的全局部署。 此前还准备同时出击西班牙和北非的他们,被迫将大量部队调回本土进行防御作战。结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罗马军队都将被狡猾的迦太基人牵着鼻子走。


这一年发生的特雷比亚河之战,就是双方在漫长鏖战中的首次正面对抗。 结果,自恃甚高的罗马人在数次交锋中被屡屡击溃。但汉尼拔也存在无法克服的固有短板,让自己永远在意大利战场显得缩手缩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双方的全部优劣之分,在会战前后就已暴露无遗。


骑兵前哨战

翻越阿尔卑斯山让汉尼拔的部队损耗严重


汉尼拔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已经只剩下不到30000人的兵力规模。 为了能够撼动强大罗马,他不得不忙于在北意大利寻找可以拉拢的所有势力。 刚刚被罗马征服不久的山南高卢人,就是迦太基将星的主要公关对象。此举虽然帮汉尼拔壮大了军队规模、缓解了后勤压力,却也给没有走远的罗马机动部队以足够反应时间。


原本应渡海前往西班牙的军团,已经被老西庇阿带回了波河流域。 他在那里进一步增强兵力,接手了正和波伊人部族作战驻防部队。趁着迦太基人需要休整的窗口期,他决定迅速穿过几个凯尔特人控制区,赶到靠近汉尼拔营地的提契诺河。


汉尼拔与所有罗马将领都不停的招募凯尔特人


双方随即隔河对峙, 迦太基人在河的北侧扎营,而罗马人则在河流的南侧准备强渡攻击。由于征粮部队的小规模冲突,汉尼拔也很早知道对手的到来。他在第二天派出不少轻骑兵进行侦查,并因此暴露了自己的大概位置。


在罗马一边,老西庇阿也出动骑兵进行再次探查。 他深知己方在骑兵数量和质量都压不住不足,所以特地安排轻装标枪步兵尾随,以便随时可以在遭遇战中提供火力。结果也不出这位老将所料,迦太基一边的努米底亚和西班牙骑兵,明显强于意大利人为主的罗马同行。但因为有轻步兵的及时掩护,汉尼拔的斥候们也无法扩大战果。这次冲突的直接后果,便是双方决心在大规模野战中做掉对手。后来让罗马叫苦不迭的本土战场,就在这一刻拉开帷幕。


迦太基始终在轻步兵和骑兵方面有较大优势


布阵心理学

迦太基与罗马双方经常在河的两岸做文章


基于战前的经验和个人判断,两位统帅做出了各不相同的部署态势。 我们从当事人的本能反应,也可以窥见老西庇阿和汉尼拔对各自军队的认识与自我定位。


作为典型的早期共和国将领,老西庇阿一定是信赖步兵而轻视骑兵的。 除了较为可靠的意大利同盟,麾下还有大量意志薄弱的凯尔特骑士。至于罗马本族贵胄们的分队,也因经验问题而战斗力不强。

大部分罗马将领都对自己的骑兵缺乏信心


所以,西庇阿决定将其彻底拆分部署。 既要做到人尽其责,又要避免崩溃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数千凯尔特骑兵就和标枪步兵一起,部署在全军的前沿位置。他们的任务是负责吸引对手主动攻击,只要不迅速溃败即可。在其的身后,才是几乎完全由各拉丁系势力提供的主战部队。包括占据战线中心的10000名的罗马军团士兵,分属两翼的是人数相当的意大利同盟军,以及余下的1000多其他骑兵。


相比之下,汉尼拔对自己的步兵信心有限,更多期望于使用骑兵和残存的战象部队。 但因为老西庇阿将凯尔特骑兵部署在前列,他也把由大部分西班牙骑兵和8000轻步兵安排到最前方阵列。之后才是21000名各类重装步兵,两侧再部署数千轻装灵活的努米底亚标枪骑兵、北非重骑兵、凯尔特人和37头战象。这样,迦太基人便可以在步兵阵列之外的所有局部获得优势。


汉尼拔还经常用战象加强侧翼的骑兵优势


这些看似简单的异同背后,也反应了双方将领对于自身形式的有效把握。 西庇阿希望获得胜利,但也不害怕遭遇挫败。将凯尔特骑兵和赤贫炮灰都顶在前头,显然有违那个时代的罗马布阵传统。这样的做法更像是在提防旧对手,为共和国保留尽可能多的中产自耕农。


汉尼拔则是无法承受任何失败,却更担心作为军队主体的步兵损失太重。 这让他必须想尽办法保存重装部队的数量和战斗水平。


汉尼拔的步兵源头甚多 成员非常混杂


罗马人的退怯

罗马轻步兵在混战中也只能与对手打成平手


战斗开始后,居于前沿的迦太基骑兵就获得了优势。 他们迅速冲垮了罗马轻步兵队伍,迫使对方不进行任何射击便立刻从凯尔特骑兵间的空隙中撤退。随后的骑兵战中,两边的辅助部队都乱作一团。不少人甚至选择下马进行步战,力求将敌人逐出原先位置。


同时,侧翼的迦太基骑兵也获得了决定性胜利。 数量和质量都有优势的他们,成功绕到罗马步兵的侧后方,继续攻击撤退下来的轻装射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尼拔首次指挥部众对罗马军团实施了包围。老西庇阿本人也在乱军中身负伤,身边的骑兵卫队也一哄而散。最快靠着少数坚定着帮助,勉强撤回到营地内固守。


军团步兵在迦太基人的包抄下撤退


初战的失败,让老西庇阿明白了双方的骑兵。 所以毫不犹豫的下令撤退,赶往附近任何可以固守的城镇,避开同汉尼拔的旷野会战。 汉尼拔则出于少损失部队的心里,没有进行大胆追击。让西庇阿的主力有充足时间越过提契诺河并拆毁桥梁。反应过来的迦太基名将,这才开始大量使用骑兵最忌,并在抵达河边时俘虏了00多罗马后卫。此后,他就利用这次胜利带来的威望,到更多凯尔特部落中寻找反罗马盟友。


于是,老西庇阿将部队带到了罗马殖民城市普拉仙提亚。由于这里设有防御工事,可以让溃兵安心驻扎,等待新的援军从南方赶来。期间,一批不愿投靠迦太基的凯尔特人过来投奔。但更多周遭部落还是选择加入汉尼拔阵营,向带有深仇大恨的罗马开刀。西庇阿无力阻止,只能继续带着部队前往特雷比亚河边扎营。那里有一处适合防守的高地和相对可以信赖的盟友。 同时,原本准备去西西里攻打迦太基的南路军团也及时折返,赶在迦太基人之前和老西庇阿会师。


罗马人的坚固营地 同样让汉尼拔不愿贸然进攻


汉尼拔式胜利

更多的凯尔特人加入 让罗马的兵力优势不再明显


公元前218年的冬季,罗马与迦太基人各自扎营,却依然会时不时的爆发冲突。 双方经常由骑兵战开始,接着分别投入轻装射手增援。罗马一边还经常抽调步兵中队救场,将原本获胜的对手驱赶回营地。这些胜利让带着南部军团感到的隆古斯感到自信满满。他反对老西庇阿的固守策略,要求能直接发起大规模攻势。但因为双方的营地并不在同一个地方,只要老西庇阿不点头,强攻就无从谈起。


最后,还是本地的凯尔特人在促使罗马军团走出营地。由于汉尼拔持续进行拉拢和打压,整个山南高卢都面临必须站队的抉择。其结果自然是迦太基人的盟友数量激增,而罗马的仆从实力锐减。老西庇阿也觉得不能坐视不管,同意集中部队向汉尼拔进行挑战。后者则对此期盼多时,并特意安排在河岸附近的茂密灌木中埋伏了部分士兵。 由于担心罗马人继续拖延不出,他甚至还安排大批努米底亚骑兵到敌方营地门口挑衅。 罗马轻步兵们奉命出击,而其他步骑兵力量则先后从营地内鱼贯而出。


汉尼拔特意部署伏兵 再将对手吸引过河


一路上,努米底亚人都定期返身偷袭,不让罗马轻步兵和自己脱离接触。 由于是在冬季又没有吃过早饭,这些罗马尖兵非常希望迅速结束冲突。 他们更加大胆随即的透着标枪和箭矢,却没有对努米底亚人造成多少伤害。当他们逐渐度过特雷比亚河,发现迦太基重装部队已在对面严阵以待。努米底亚人也迅速露出本来面目,策马狂冲已耗尽远射武器的轻装散兵。若非罗马的主力军团已经赶到,这些轻步兵可能就被迦太基人全部消灭。轻骑兵们也识趣的向后撤退,再次将全部军团步兵都吸引过河。然后迅速散开到两翼,露出之前被自身遮蔽的20000多迦太基重装部队。


隆古斯也立刻组织32000步兵摆出经典的三列阵队形,并将4000名骑兵平均分配给两翼。 同时,已经失去大部分作战功能的轻装部队,也被继续要求进行增援。 但他们很快就遭遇到汉尼拔着重加强的两翼攻势。努米底亚骑兵再次出击,同时还伴随着来自不同地区的重骑兵冲锋,以及让罗马骑兵都感到害怕的北非战象。他们的身后同样有轻步兵进行投射掩护,在混乱的战场上猎杀疏忽大意的对手。再加上罗马骑兵的数量过于有限,根本不可能长时间抵达这种混编攻势。


三线部队的轮番上阵 让对手体力消耗严重


但在中路,罗马人的步兵优势依然非常明显。 面对大体上采用传统希腊方阵的迦太基步兵,罗马人以三线部队进行轮番消耗。最前线的青年兵和作为主力的壮年兵,都在接战前掷出手里的重型标枪,在对方的阵列中打出缺口。随后拔剑突入,不断压迫迦太基人的中央防线。一旦攻势受到阻碍,就在激战中缓步后撤,换上身后的下一批同僚上前御敌。因此,当迦太基的战象和部分骑兵开始迂回,罗马人和他们的同盟军还有余力进行分兵阻截。激战中,汉尼拔带到意大利的37头大象也被杀死不少,两翼的合围打的非常吃力。


汉尼拔在前一天就已经部署了3000人的伏兵部队。 当罗马人逐步将迦太基部队推离河岸,他们便从左翼后方位置冲出,猛击替罗马人作战的意大利同盟。 至此,隆古斯的部下开始再也支撑不住。为了能让主力成功脱险,位于第一线的万名步兵主动留下来断后。他们的努力,让剩余友军得以逃到河岸边。但突如其来的暴雨天气,又让冬季的河水开始暴涨。一些人在来不及下水前,就被如影随形的努米底亚骑兵杀死。也有人因慌不择路而跳入水中,却没能最终爬到对岸。


伏击对手的汉尼拔部队


整场战争的写照

主动过河的罗马人 最后在对岸损失了大部分兵力


不过,隆古斯最终还是将10000人从包围圈中带来了出来。 汉尼拔没有在战后立即进行追击,而是选择让部队休整和瓜分战利品。 随后他又尝试进攻普拉仙提亚,但仅仅损失了400人就选择放弃。


尽管输了战役,但罗马一方主要损失的是骑兵和轻步兵。 作为铁杆主力的罗马军团仍旧保留了一定兵力。 汉尼拔的部队损失也以凯尔特部落战士居多,但他无疑需要比所有对手都要更加吝啬部队损耗。 否则自己就会很快遇到无兵可用的境地。


陷入包围圈的军团 不得不让部分兵力留下断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