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天昊国与城
交流国家、城市与区域竞争战略,社会与经济改革事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能带我一个吗?人家不收研究生学历的 ·  2 天前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抑郁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了 ·  2 天前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这也太哑了!你怎么讲话会发射激光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科考旅行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天昊国与城

粤港澳大湾区(大陆)九大城市创新能力排名

罗天昊国与城  · 公众号  ·  · 2019-01-13 20:07

正文

罗天昊 著有《大国诸城》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公众号 ID Luotianhao99 罗天昊国与城

南大湾,中国安。

粤港澳大湾区被称为雄安新区之外的又一个千年大计。雄安剑指国家政治与社会格局,粤港澳剑指为经济与社会全面改革,两张牌。

高速时代落幕,中国未来将步入中速时代,要保持长期稳定和适度的增长,必须另辟蹊径。创新能力将成为中国未来国家战略的重要根基。

中国在全球国家中,处于节点位置,产业上游是欧美国家,产业下游是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往上,中美贸易战方兴未艾,往下,中国与印度、越南等新兴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由此, 中国未来要避免两线竞争的困局,还必须完成对下游国家的率先产业升级,率先技术领先,率先制度改革。这三大突破,也以创新为先导。

在国家内部,青年人口的萎缩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挑战;遍布半个中国的雾霾,警示中国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已达极限;在过去十几年中,基尼系数急剧上升,国富民弱,少数人富多数人穷,民众的需求不满广泛蔓延,靠牺牲公平来造就暂时繁荣的模式,已经日益受到质疑。

内外挑战,路在何方? 改革和创新,是永恒的时代主题。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经济总量超过 10 万亿,所属城市几乎均为中国经济发达、产业繁荣、社会文明的城市。 在改革和创新方面成为榜样,是国家对大湾区寄托的厚望。

就大湾区本身而言,改革和创新也将成为重要发展动力。就发达程度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和东京大湾区差距不小, 在国内,长三角虎视眈眈,以武汉为代表的内陆七雄强势崛起,前狼后虎,均需粤港澳大湾区再次成为创新先锋


为此, 我们特意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大陆)九大城市创新能力排名。

粤港澳大湾区(大陆)九大城市创新能力排名

注:

1, 因各地2018年年报尚未出笼,为数据权威性,统一采用2017年数据。

2, 数据来源于各地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

1 )怎么排名?

当举国白头的时候,再去谈创新;

当增速下滑的时候,再去谈创业,

国家的知觉,似乎总是比时代慢了半拍。

还来得及。中国有本钱。尤其是早年被诟病的高校扩张,无意中救了中国一命,中国新一代国民,文化素养普遍提高。储备了强大的创新潜力。高铁扩张,则使老迈的中国节奏快了一步。

更聪明的国民,更轻快的节奏。

高校和高铁,时代之赐。弥补了老迈国家决策迟缓之弊。

本次大湾区只排名大陆城市,原因两个。

一是港澳的统计与大陆城市不一致,比如,香港和澳门无户籍管制。

二是,排名仅供参考,最关键的是通过排名倡导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港澳若有兴趣,一样可以参考这套排名体系,知己知彼,既寻找差距,亦保持和发扬优势,日渐日新。

当下关于城市创新能力的类似排名,灿若晨星。罗天昊主持排名的重要特点是化繁为简,指向明确,标准清晰。

创新的两大实体:产业与人。围绕两大因素,设立五大指标体系。

五大指标体系

R&D 经费占 GDP 比重 (研发强度)

全球通用的核心指标,产业和技术升级至关重要。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高技术制造业直接体现技术创新能力与成果。


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

衡量创新活动的通用指标。


万人高校在校生数

衡量城市创新潜力。这个方面的重要性,此前没有被充分认识,尤其是在老年化大潮之下,通过提升教育水平,挖掘创新潜力非常重要。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人口包容能力)

赚人者赚钱,得青年者得未来。

此前的各种城市创新能力排名,都没有把此项列入。事实上,人口包容能力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心城市更是如此。外来移民多数以青年为主。净流入人口越多的城市,青年比例越高,社会越有活力。 缺少青年,创新是难以想象的。

五大指标远非完善,对于城市更多是参考意义,而非指导意义。有需要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推出自己认为更合理的排名体系。

2 九大城市创新能力整体解读

此项排名,在意料之中者,亦令人惊奇。

深圳

深圳名列第一,实至名归,也符合预期。在五项排名中,深圳有三项名列第一,分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占比、研发强度以及万人发明授权专利量;而且三项均遥遥领先其它城市。其高技术占比,不仅是大湾区城市第一,也是全国第一。是上海和广州的五倍以上,北京的三倍。 近年深圳经济保持增长后劲,技术升级首当其冲。

深圳是中国最著名的移民城市,净流入人口占比在高峰期接近 70% ,富有活力。

遗憾的是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深圳在广东平均线以下。密度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度当选“中国最缺大学的城市”之一。 不过深圳虽本土在校生不多,吸引的高校生却位居全国第一,体现了强大的人才吸引力。

未来国家若开放民间办学,以深圳的经济实力和人口容量, 大学生在校人数,应是当下十倍。 北京武汉均已坐拥百万大学生,深圳亦应当仁不让。

深圳需要警惕高房价的侵蚀,华为部分研发部门迁移到东莞,值得警惕。

创新和改革活力是深圳的元根,不可枯萎。

珠海

珠海位列第二,令人惊奇。

一直以来, 珠海的发展模式存在巨大争议。赞之者,称誉当年的梁广大眼光超前,高起点高要求,奠定了珠海宜居城市、科技创新城市的基础。毁之者,谓梁广大好高骛远,在珠三角群雄并起的时候,过早以服务业作为珠海的主导产业,错失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机, 忽视了工业攻坚,导致珠海总体经济实力在珠三角诸雄中垫底。

不论拳头,论巧功,珠海的创新能力,却不可小视。

珠海的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都排次席。

尤其是珠海一直以来对于科技创新进行重奖,成效显著。诞生一大批著名企业,以格力为首,是中国著名的技术派。

珠海的高技术占比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爆发力惊人。

广州

广州的 创新能力与其地位不符, 需要警惕。

两个方面体现了广州创新能力的不足。一是研发投入,广州研发强度仅为 2.5%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更远低于深圳和佛山;二是广东的高技术占比低,不足广东省的一半,作为省会,汗颜。

不过 广州基础雄厚,在校大学生人数超百万,足以与北京和武汉相抗衡, 万人大学生在校生人数达到 799 人, 在全国十大城市中仅次于武汉。在大湾区(大陆)九大城市中排名第一,人才济济。

挟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广州后劲充足,创新能力有望实现飞跃。

东莞

东莞是中国著名的博大包容之城。

东莞的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全国最高, 具备强大吸引力和包容能力,青年人众多,富有活力。

东莞的腾笼换鸟战略初步小成,产业升级效果明显。高技术占比达到 38.96%

东莞尚有两大不足,一是研发投入还不多,研发强度仅 2.5% 低于广东平均水平, 与东莞的经济发达程度严重不符。二是东莞高端人才缺乏,万人大学生在校人数,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

以东莞的经济实力,未来开放办学, 东莞应多建大学,以理工科为主。

佛山

佛山是著名全国制造业工厂,以厚重见长,犹如重剑,刚猛有余。

佛山是典型的内生式生长,其经济增长,不是靠地产,靠基建带动,而是靠实体经济,靠制造和技术带动。诞生了无数知名制造业企业,如美的,万和,格兰仕等。 其研发强度达到 2.7% ,超过广东平均水平,更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九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 授权发明专利也名列前茅。

佛山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改革领域。佛山是中国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最彻底的城市,在国内率先实行 MBO ,同时,佛山还是中国大部制改革试点。社团自由登记改革试点, 实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统一。

佛山的净流入人口占比超过 44.55% ,是中国著名的青年之城,开放之城。

佛山的遗憾,一是高技术占比低,这主要因为 佛山制造业的基数大,产业升级尚未完成。 二是, 佛山本土大学生太少。大学生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度当选“中国最缺大学的城市”之一。未来若开放办学,佛山当大办高校,突飞猛进。

中山

中山经济总量不大,不过创新方面可圈可点。

中山也是中国著名的开放之城,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 47.71% 超过广州,仅次于深莞。活力之城。

中山的高技术占比为 18.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深莞。中山的研发强度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广东平均水平。 需加大研发力度,尽早实现产业升级。

惠州

在深圳的卧榻之侧,惠州创新能力易被忽略。

惠州总体创新水平,在九大城市中排名不高,但部分领域表现却比较突出, 最典型的是,惠州的高技术占比达到 41.4% ,仅次于深圳,高于广州、佛山和东莞等全国经济重镇。

遗憾的是, 惠州本土大学生不足 5 万,在九大城市中垫底, 未来应加大教育投入。

江门

江门的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不过潜力巨大。江门的高技术占比目前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增长迅猛, 2017 年增幅达到 24% 。特别是医疗等行业增长达 50% 以上。

江门的外来人口占比不足 10% ,本土大学生在校生总数不到 10 万, 在人口活力与人才拥有量方面,均有明显不足。

肇庆

肇庆忝列末位,情理之中。

肇庆当下经济总量小,发展程度也略逊色于珠三角腹地的几个城市。总体创新能力不足。

同时, 肇庆是九大城市中,唯一人口流出的城市,值得警惕。

肇庆的大学生密度仅次于广州和珠海,要发挥好优势,把他们留下来, 不要让深圳等城市抢走了。

九大城市的创新能力排名,既有令人惊喜之处,也有令人失望之处。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改革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 这是一个强者之间的排名, 纵使是排名第九的肇庆,若放到全国范围,也非常强势。每个城市都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其他城市借鉴,每个城市也都有缺陷。纵使是排名第一的深圳,其高校在校生人数,也还不够及格水平。所有的城市,都是其它城市的镜子,既照耀出自身的不足,亦辉映出他者的荣耀。

互相借鉴,互相砥砺。这是本排名的初心。

3 五项排名,分项解读

研发强度( R&D 经费占 GDP 比重

全球比例最高的经济体分别是以色列( 4.4% )、芬兰( 3.9% )、韩国( 3.7% )、瑞典( 3.4% )、日本( 3.3% )、美国( 2.8% )、德国 等国家,这些国家全部以高科技产业闻名世界。

2017 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为 2.13% 。国家创新已经到了飞跃质变期。

中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是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平均 3% 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约占 GDP 4.13% ,位居首位。 佛山紧随其后,达 2.7%

广州、东莞、中山和惠州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广东平均水平, 研发投入的不足,使广州在近年与深圳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来更损害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


江门和肇庆未达全国平均水平。

佛山、东莞、中山、惠州同为广东制造业重镇,但是,研发投入强度存在巨大区别。 佛山研发遥遥领先,显示出其成为中国制造业之城,实现产业升级的决心。东莞是典型的客卿经济,外资企业多,很多技术需要经过沉淀,衍变为本土优势,未来尤其需要加大研发投入。

万人专利授权量


大湾区(大陆)九大城市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

专利授权量是衡量创新活动的一个通用指标,非常直接,指向清晰。

广东省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4.09件

深圳不仅授权发明专利总量最多,而且人均也最多。双绝。

人均而言,深圳不仅是大湾区第一,更是中国第一。 民间活跃,企业活跃。

广州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总数居第二,但是人均落到了第三,与其城市地位不相称。广州财力雄厚,人才济济,发明专利潜力巨大。

珠海因为人口基数小,授权发明专利总数第五 ,但是人均却排名第二。 凸显了珠海对于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视。 珠海多年来一直坚持重奖科技人才,颇有远见。

佛山的授权发明专利总数比较可观,人均排名也比较靠前,世界制造业工厂的技术积淀,非常深厚。而且佛山的发明专利增长快, 未来空间仍很巨大。

东莞人均授权发明专利,与其经济发达程度,城市地位,略有落差。

中山、惠州水平接近, 就其财力和人力资源而言,离理想状态还有差距。

江门和肇庆授权发明专利比较少,表明创新能力、技术水平急需提高。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


当下主要国家重新掀起的工业竞争,最主要的就是高技术领域的竞争。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典型的夹心层,前狼后虎,都不好惹。面对欧美传统发达国家这匹前狼,中国需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实现突破,打破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封锁与垄断。

2017 年,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 12.7% ,广东为 28.8%

深圳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 5302.4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惊人的 65.6% 独步全国。甚至超过了主流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的水平。锋芒盖过了北京、上海。 其中,航空航天产业增长 30.5% 。大疆无人机,国内无其匹。

惠州位居第二,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超过 40% 以上,势头凶猛, 令人惊喜。

东莞位居第三位,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达 38.96% 。超过广东平均水平, 尤其迅猛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 17.4% 华为迁东莞,挖了不少深圳墙角。

珠海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7.8% ,占比 28% 两倍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 58.4%

中山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为 18.5%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大湾区位居中游。 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 19.1%

广州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 12.2% 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更不到广东均水平的一半。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还下降 21.4% 广州作为服务业中心城市,三产占比达到 70% 以上,削弱了制造业攻坚的决心。

佛山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5.8% ,近年来势头逼人,显示佛山在产业升级方面的急迫性,但是, 佛山的高技术占比不高,对于以全球制造业工厂闻名的佛山来说,是巨大的缺憾,未来佛山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步伐更大。


肇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不大,占比也不高。 但潜力巨大。肇庆是链接珠三角与大西南、北部湾的枢纽。往东承接珠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往西则是珠三角辐射大西南的通道。

江门是一座 方兴未艾的工业城市,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都处于迅猛增长期, 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去年增长达到 24.1% 尤其是医疗仪器设备产业增长达 50% 以上。

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

大湾区(大陆)九大城市万人大学生在校人数排名


高校扩张,拯救中国。

尤其是在中国面对其它金砖国家以及新崛起的东南亚诸国的时候,拥有大规模的青年大学生,将是一项秘密武器。

最近几年,中国大学录取率在 80% 左右徘徊,大学的普及对于新一代青年的整体素质提升,对于国家创新能力的催生与发酵,作用巨大,这种作用五年乃至十年后将逐步显现。

高校在校生非人才成品,但却是重要的人才储备,将其作为创新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合理。

广州的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独步大湾区,总数堪与北京和武汉抗衡。由于地处珠三角中心,经济发达,产业多元多层, 广州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一直比较强。

珠海的在校大学生总数仅次于广州,人均在校生在排名第二,凸显了强大的人才实力。这也是珠海能够成为创新之城的资本,珠海还有众多的合作办学项目, 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在珠海设立了大学园区,其储备人才极度丰富。

肇庆的在校生密度,放在全国不多,但是 在粤港澳,却算是富人家了。

中山、佛山、东莞、江门、惠州等,都是工业城市,本土大学生都是奇缺。 好在这些城市经济发达,可以去外地抢人才, 在中国城市抢人大战中,成绩突出。

深圳的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在九大城市中垫底, 甚至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过深圳善用人才,虽然本身高校生不多,但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开放的社会氛围,富有活力的城市基因,使其对全国各地的高校生形成巨大的引力


市场经济很发达,公共资源很缺乏。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非常鲜明的特点。

纽约大湾区有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全球知名大学,东京大湾区有东京大学等全球知名大学,粤港澳(大陆)除中山大学之外,其它学校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均无名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